APP下载

微博时代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03-24阴琰

中国市场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阴琰

[摘要]文章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首先分析了微博时代下高校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而后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微博时代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策略,以期更好地践行“以人为本”育人理念及满足信息化时代要求,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关键词]微博时代;高校间性;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大都属于单向活动,即教育者向受教者灌输知识,其注重改造、征服客体,不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主体间性理论蓬勃兴起,给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单向转为双向,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对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包含着两种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构成双主体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关系。因此,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属于平等关系。近年来,微博平台应运而生,成为高校学生发表个人舆论的主要工具之一。此外,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环境、传统教学模式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微博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了变革:追求平等、多元互动、全面共享等。文章从两个方面对微博时代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

1 微博时代对高校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

1.1 对教育者话语权、主导性的影响

通常,人们采用匿名的方式利用微博平台交流、沟通,换句话说,人们的年龄、性别、种族等皆处于保密状态。微博时代下,信息来源倾向于“区隔”,为受教育者成为新一代“意见领袖”创设了有利条件。由此可见,微博时代下,高校受教育者在话语权中越来越具备优势。与此同时,其对师道尊严,教育权威者的形象、主导性等产生了消极作用。此外,教育者并未做到与时(微博时代)俱进,没有积极转变思想政治教学方式、理念等及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导致其出现“失语”“缺位”等现象,从而严重影响到其的话语权、主导性。

1.2 对真实性交往的影响

微博时代,人们交往的最大特点是虚拟性,交流主体对对方的性别、职业、文化背景等一无所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双方无须面对面,而是通过微博平台进行交互。微博的存在,为教育者受教者搭建了平等、自由沟通桥梁,促使交流更具开放新、安全性。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以往的“面对面”教学模式及现今的“背对脸”教学模式两者之中,其更偏爱后者。因此,微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实际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参加讲座、听报告等方面存有抵触情绪。在现实教学中,教育双方交往逐渐由真实性转向虚拟性。实践证明,长期的虚拟交往极易导致师生情感淡漠、关系疏离,不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成效。

1.3 对教育双方观念的影响

微博时代下,信息传播主体扩展至每个用户,其可随时随地利用移动终端发布最新消息。众所周知,微博平台具备开放性、平等性、共享性等特点。微博的存在,为大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提供了可能。当前,微博平台汇集大量信息,这些信息的可靠性安全性等引人担忧。对于非法、不健康的信息,通过微博的共享,极易造成不良舆论效应,从而影响校园和谐建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此外,某些发布者蓄意传播虚假消息,以混淆视听。不可否认,微博平台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多项选择,但其包罗万象促使选择更具难度。如此,大学生认知的不稳定性、受约性会明显增强。由于大学生难辨信息的良莠真伪,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导致教育双方观念存在巨大落差,从而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具有超强的好奇心,并能够迅速学习、掌握微博信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时间、信息技术技能的匮乏,时常出现教育者获悉的信息不及学生的现象。因此,教师与学生在意识、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2 微博时代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策略

2.1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1)提升教师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技能。作为学生的学习向导,教师理应掌握必要的网络基本技能。唯有如此,才能明晰微博的传播特点,并充分利用微博平台,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进而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学习状态等。此外,依据相关政策,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应采用平等对话、交互叙事等方法,以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动性、创造性,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2)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人格魅力。当前,社会经济、信息技术等迅猛发展,教师在提升自身文化、心理、身体等素质方面应做到与时俱进,以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等为参考依据,设立适于交流、沟通的话题,进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等颇受学生重视。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促使学生深深折服,并成为微博中的“意见领袖”,进而将有益的思想政治知识传递给学生。

2.2 加强师生交互,深化师生情感

微博的蓬勃兴起,为教育双方开放、平等、自由交流、互动提供了广阔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讲,微博提高了交互的速度,但其却淡漠、疏离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其要求师生除了虚拟空间的交流、互动,还须在现实中进行真实性交流、互动。因此,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微博平台,而且还要加大开展真实性交往的力度。

(1)开展主体间性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师积极转变工作理念,明确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主体—主体”关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灌输式或填鸭式),以加强教育双方的了解,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教师须与学生真诚交往。教师在学生求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更好地指导、培养学生,教师须善于发现、鼓励学生的优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以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而获得共同进步。

2.3 完善信息监管体制,增强教师认知能力

(1)加强微博信息监管。①全面应用微博。在全校范围内建设微博体系,将班级、社团、保卫处等有机联系于一起;在校外建设微博体系,将家长、社会等有机联系于一起。在这两种微博体系的监管之下,能够加强对大学生利用微博信息的检测,防止其发布、汲取非法、不健康信息。②教师可将表现优异的学生培养成“意见领袖”,从而创设优良的舆论氛围。

(2)增强教师认知能力。①将媒介素养知识导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进而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②通过开展报告会、设立选修课程的有效措施,提升大学生分析、判断信息良莠真伪的能力。③加强互联网规范应用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进而强化其自律意识。

3 结 论

总而言之,微博时代的到来对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并采取建设性措施,以提升教学质量。希冀,在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下,我国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张陟遥.微博时代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4(1):141-142.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