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安全中虚拟网络技术的实践与应用
2016-03-24丁全峰
丁全峰
【摘要】 由于科技的快速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安全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重视。虚拟网络技术可以有效的保障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保障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一类主要方式。现简要分析了计算机网络安全中虚拟网络技术的实践与应用,力求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参照。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安全 虚拟网络技术 应用
随着计算机更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愈加严重,各类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对计算机用户产生很大威胁。虚拟网络技术的出现切实消除了此类问题。虚拟网络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保证了客户和企业之间、企业部门之间及员工之间的网络信息安全,且很大程度降低了成本投入[1]。
一、虚拟网络技术简述
1.1虚拟网络技术的特征
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提升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借助虚拟网络技术,还能够降低很多复杂环节和复杂程序。和传统技术相比,其成本低廉。另外,该技术更容易进行扩展,而不需提升设备数量。虚拟网络技术的操作简便,对各类设备设定的标准不高,特别为重点提升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提供了完善的技术支撑。
1.2虚拟网络技术的种类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进步,虚拟网络技术得到了更多的应用。应用相对较多的技术为隧道技术、信息加密技术、密钥技术和身份识别技术几类。隧道技术就是为保证数据的正常应用,再次封装局域网络,于数据包中增添路由数据,隧道就是指数据包在网路中的编辑通道。信息加密技术是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方式,是避免数据包遭到人为破坏,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的主要方式就是把文件改变成不可读的计算机代码,必须利用密钥方可读取信息。密钥技术是由密钥交换协议与SKIP构成[2],同样是保证网络信息安全传输和共享的方式。身份识别技术应用相对更多,比如,汽车司机的驾驶证,标志各个通讯方身份的信息,属于一类在计算机网络中身份验证的主要模式。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中虚拟网络技术的实践与应用分析
计算机网络安全中虚拟网络技术的实践和应用包含了客户和企业之间、企业部门之间、员工和企业之间以及计算机网络信息中的应用,以下为具体分析。
1.客户与企业之间的应用。进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客户需要于企业进行数据共享。可企业通常为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不愿对客户开放全部企业内部信息数据,许多客户对此表示不满。为消除此类问题,企业能够借助虚拟网络技术,把需要和客户进行数据共享的部分储存在专门的文件夹内,对那些内部不便进行共享的信息数据应用防火墙进行保护。此举一方面能够使客户登陆虚拟网络客户端之后,浏览企业数据共享的部分,另一方面可以保护企业内部数据不会泄露。
2.企业部门之间的应用。为保证企业内部信息数据在网络中能够实现最大化的共享效果,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应用虚拟网络技术,把各个地区的分支部门在局域网络中相连。正因这般,虚拟网络技术在企业部门之间的应用范畴也称为企业局域网络。此类企业局域网络的应用可以保证跨区域与跨国企业之间的正常运营。虚拟网络技术中相对多见的为硬件虚拟网络技术。其不仅具备高速加密性能,且密钥不容易遭到破坏,所以,效率也很高。
3.员工与企业间的应用。虚拟网络技术将企业总部当初虚拟网络的中心,于企业内部设定具备网络虚拟性能的信息防火墙,该信息防火墙可以当成计算机网络出口网间连接器。因此,移动网点与用户若要进入信息防火墙内,则需从客户端登陆,方可顺利进入。借助此类方式,能够很大程度提升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因此类方式主要是通过采购人员与销售人员共同在企业网络系统中传输数据信息以满足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因此,此类虚拟网络技术的运用也可以称作远程访问虚拟网络技术。其不仅具备很高的安全性,还具备低廉的成本,在员工与企业间的应用具备很大的优势[3]。
4.计算机网络信息中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原有的计算机安全形式己无法符合企业未来的发展要求。因此,进行网络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需使企业管理更加精细化和信息化,使企业各个机构彼此间的数据管理系统有效连接。消除原有企业信息化的空间制约,保证企业信息管理同步。虚拟网络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使企业信息通路越来越广,消除了原有空间的制约,使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高效安全的开展。
总结:综上所述,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臻完善,网络用户数量持续提升,更多的网络安全问题逐渐显现。借助虚拟网络技术可以切实消除网络安全问题,保证网络信息交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虚拟网络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必定会变成今后网络安全技术的重点研发和应用方向。
参 考 文 献
[1]魏建英.试论计算机网络安全中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11):120-121.
[2]郑盼民.计算机网络安全中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15(24):10.
[3]范才元.完善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策略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4(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