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师信道”的教育意义及操作途径
2016-03-24万红陈健芷
万红 陈健芷
摘 要:“亲师信道”是我国自古以来传承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教育途径方面。文章在此基础上从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四个角度探讨了其对学生的影响,并分析了其教育意义,以期更好地将“亲师信道”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
关键词:心理状态;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256-24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3.101
一、“亲师信道”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
(一)“亲其师信其道”对学生认知的影响
学生的认知过程由主客体共同作用决定,在“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名言中,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因此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是由二者共同作用的。一旦主客体的认知达到了统一,学生对教师产生了认同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就会相信教师所说的话,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
(二) “亲其师信其道”对学生情感的影响
人类的情感是由主客体共同作用的,当客观事物能够满足个人的需求时,就会让人产生高兴、满意等积极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进一步影响我们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等;相反,如果客观事物无法或者难以满足个人需求时,就会让人引起厌倦、苦恼等消极否定的情感,这对我们的生活来说无疑是不利的。积极的情感对学习行为具有强化、促进的作用,消极的情感则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那么,如果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能够“亲师”,就说明教师对于他而言能促使他产生积极的情感,可以称这种情感为积极的学业情绪。
(三) “亲其师信其道”对学生动机的影响
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由内外部动机共同作用的,内部动机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来维持,而外部动机则更多的需要教师来激发。学生自身的内部动机可以自己主观进行控制,并为之付出意志努力,而外部动机就需要依靠教师来间接获得。因此,学生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就一定会对教师产生强烈的信任感,只有这样,内外部动机共同作用才能促使学习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
(四) “亲其师信其道”对学生行为的影响
人的行为不仅与个体的身心状态有关,而且还与个体所处的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在因素是根本,外在因素是条件,内外相互作用的结果产生了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发生也同样如此,既受自身的内在因素影响,同样也受外在学习环境的制约。从某种意义上说,“亲师”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乐学、爱学,在学习氛围这一外在因素中,教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亲师信道”对学生的教育意义
(一)运用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打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研究发现,有些学生之所以“厌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具有“情感障碍”。所谓的“情感障碍”是指学生的一种错误的情感体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学习生活本身的错误情感,表现在对各科学习均缺乏兴趣;另一方面是有指向性的,即对学习某门课的错误情感,表现在对学习某门学科或某门任课教师的恐惧感。因此,针对此类学生,教师应该积极地与学生接触、沟通,在学习和生活中架起与学生情感沟通的桥梁,从而让学生能够克服情感障碍,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进而爱教师、爱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亲师信道”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当今素质教育改革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发散思维的培养则是实现创新的必要途径。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如果学生惧怕教师,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会局限于标准答案之上,不敢有任何自己的想法,他们害怕说的不对会被教师批评,与其这样,还不如循规蹈矩来避免责备。相反,如若学生喜爱教师、亲近教师,则会敢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行“头脑风暴”。这对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极其有利的,从而也有助于更好地深化素质教育改革。
(三)“亲师信道”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是教师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古有“爱屋及乌”之说,因此,要想让学生爱学习,首先应该让学生爱上教授他们知识的教师。因此,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是学生学习兴趣的触发器。
三、“亲师信道”的有效途径
(一) 学生亲其师,师必先爱其生
1. 尊重、理解学生。尊重是建立信任的基础,教师想要得到学生的信任与爱戴,就应该从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之中,多了解他们,多接触他们,尊重他们的想法,多换位思考。同时,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更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教师真真切切的关爱,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2. 要爱每一个学生。一方面,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教师在爱他们,看到其优点的同时注意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帮助其改善,而不是无限地放大其优点,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晕轮效应”,这样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学习差的学生,不应该仅用成绩来衡量他们,认为他们学习不好,其他方面同样也不好,由此他们就成为了所谓的“差生”,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贴标签”。其实每个人都是优缺点共存的,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更应该多一些耐心,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让他们也感受到教师的爱。
(二) 学生信其师,师必须有道可信
1. 一名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形成深刻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思想道德修养,甚至他的世界观、人生观都会成为一种固有的模式而被学生模仿。因此,教师必须要扮演好“榜样”的角色,让学生能够被其人格魅力所感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2. 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也就是所说的“真才实学”。所谓的“才”是才能,“学”是学问,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明晰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可见,一名教师真正拥有的“道”才是真正能够打动学生并让学生钦佩的。然而,在当今迅速发展的时代,一名优秀的教师光有夯实的知识结构还是不够的,同时还要不断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善于运用现代化教育工具,把媒体教学与现实教学相结合,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价值最大化,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等,也就是所谓的要有“长流水”。
只有让学生“亲其师”,才能达到“信其道”的效果。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最大程度地让学生能够“亲师”,从生活和工作中的点滴做起,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用过硬的专业知识教导学生,最终达到使学生“信其道”的效果,充分发挥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