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石桥建筑遗址的前世今生

2016-03-24胡观忠尹璐

建筑技艺 2016年2期
关键词:策略

胡观忠 尹璐

摘要 萧山作为杭州江南副城,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距今约8 000年跨湖桥文化的发祥地。城乡河网密布,有着典型的江南水乡格局。从古石桥的形成和功能说起,介绍了其多重复合功能,通过对萧山古石桥的实地考察,统计和整理了区域内古石桥保护的现状。从保护方式和体制角度研究古石桥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活态化”保护及规划与河道并重的古石桥保护与再利用的策略。

关键词 萧山古石桥 保护与再利用 策略

1 概述

萧山是距今7000~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史前文化——跨湖桥文化的发祥地,坐落在杭州钱塘江南岸。自古以来,萧山便有“三水三山四分田”的宜居格局,有着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城市河网密布,人们择水而居,水路交通发达,古石桥便成为了陆路交通的重要设施。然而多少年来,风雨侵蚀、河道变迁,城镇化不断演进,古石桥建筑遗址不断淡出了我们的视线,随之流失的还有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和城市记忆。

截止2014年01月,杭州市文物局公布萧山现存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点的古石桥建筑遗址共有28座,其中消失古石桥4座,分别是衙前镇内的八字桥、乐善桥、杨公桥、会龙桥。古石桥建筑遗址作为文保单位现状又如何?我们该如何进行保护?我们的工作便由此展开。

2 古石桥的形成与功能

2.1 古石桥的历史成因

《说文》谓:“桥,水梁也,从木。”“梁,水桥也,从木,从水”。石板或木板架于河上,便成了最初的桥梁形式。水网密布的城镇布局,人口聚集,形成了集市,造就了商品贸易的大发展,便有了以石桥为交通纽带的重要设施。因此,江南古镇早期商贸的繁荣与其水网交通的发达有直接关系,而出资修缮路桥作为当时功成名就者之善举,又促使着古石桥的长期繁荣发展。

古桥有梁式(平式)、拱式、吊式、浮式四种,而杭州萧山乃至浙东地区的古石桥却以拱桥、平梁桥居多,拱桥根据河面的宽度设置分为单拱与多拱。古石桥通常还结合河埠码头、桥亭(凉亭)、纤道(步道)而建造,承载着当时人文背景下的多重功能,形成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石桥建筑遗址,构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街区—河道—街区”的线性城市商业空间,江南古镇无一不是这种模式形成的城市空间布局(图1,2)。

2.2 古石桥遗址的多重功能

2.2.1 交通功能

交通功能是古石桥的首要功能,也是人们建造石桥的最初动机之一,即方便两岸的往来、繁荣两岸的商贸集市。作为旅游开发的江南古镇西塘、安昌等基本保持着这样的交通格局。此次调研的萧山古石桥最为集中的城河两岸古建筑商业形态虽遭到破坏,但古石桥依然还发挥着重要的交通功能,依稀可见当年的商业格局,建筑沿河而架,底层一般作为通商门市。

2.2.2 集散功能

水路密布的格局,注定使古石桥成为重要的人流、物流、财富流和信息流的重要集散中心。古桥一般结合河埠建造形成埠头,成为商品货物的集散地,此处人流聚集,带动了周边商圈的集聚效应。城河仓桥上的栓绳孔也印证了仓桥当时还是船只停泊的埠头。古桥还兼有信息传播场所的功能,仓桥桥栏上设置了休息石凳,通济桥桥端建造了石凉亭,以供行人(商人)休息、交流行情、发布信息等(图3,4)。

2.2.3 文化景观功能

无论从水路还是陆路,古石桥从不同的视角都呈现着一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和城市文脉。从石桥的构件装饰、外观造型都反映了当时中国传统造桥技术和工艺的精湛。桥联、桥额、桥碑中记载的文字和符号,栏板、望柱和抱鼓石上的雕刻图案,都在向世人传递着古桥背后的故事和民俗风情,也为城市历史和民俗研究提供了最好的史料证据。

3 古石桥调研现状

3.1 古石桥的分布与遗址现状

因其萧山的地理地貌特征,西小江水系(连接萧绍平原)和官河水系(浙东运河段)两条水系东西横贯萧山,目前萧山现存的古石桥大部分都分布在这两大河流分支之上。由图5,6可以看到现存为文保单位的古石桥分布,通过对萧山古石桥的实地调研对现状作出了详细的数据整理(表1,2)。

3.2 现有保护存在的问题

3.2.1 现有体制下财政制度,不利于文保工作及时开展

文保工作的开展需要政府财政支持,在有限的资金运作和纷繁的程序下,很难对小门类建筑遗址文物进行及时和有效的修缮保护,难免造成无力推荐文保的尴尬境况。例如古石桥遗址的修缮,一般性的修缮费用都不高,但因为属于小门类的文保遗址,也要进行施工招投标的程序化过程。在文物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原则下,容易被抓大放小,形成保护之盲区。

3.2.2 遗址所在地方责任不明确,文化保护意识淡薄

在文物保护人力资源和资金缺乏的双重压力下,人们对地方遗址(乡镇街道、村庄)的责任和文化保护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有效。萧山区在1983-2014年间被各级政府认定的文保单位共计81,消失9处,迁建2处,实存70处,其中就包括在衙前官河边(现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浙东运河段)上的八字桥等4处古石桥建筑遗址。古石桥在城市规划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无奈之下常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牺牲品。据1914年《萧山县志》中记载有古石桥540座,百年变迁后,据萧山博物馆调查统计近100座,而这绝大多数古石桥为非文保单位,因此人们对地方遗址的保护意识很关键。

3.2.3 古石桥保护方式不当

在古石桥的空前繁荣期,造就了一大批工艺精湛的石匠师,而现在这些造桥技艺即将失传。几乎所有的古石桥都采用石榫卯和铁钎连接的技术。在调研中,城河上的七座古石桥都有不同程度的修缮,但修缮技艺都不当,用砖石和水泥砂浆修缮(图7),虽满足了桥梁的安全性,却都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古石桥原有的构造美学和古朴风貌。在对绍兴安昌古镇的古石桥考察中,建于明代的庆安桥便用了传统技艺进行了修复(图8),这种技艺曾经广泛应用于石器、陶瓷器的修复。

4 古石桥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4.1 坚持“活态保护”的策略

保护古石桥建筑遗址,重要的是保护传统文化、习俗、功能甚至是一种精神,让城市文化得以延续,并非为保护而保护。古石桥的保护就是要让它成为现代交通系统中的一部分,承担起一定的交通功能,不能简单地让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圈养”,应坚持在使用中采用活态保护的策略,如地处城郊区域的文昌桥,随着旧城改造和河道变迁而变成了“圈养桥”,建议在区域改造中融入城市设计,使其成为一处重要文化景观节点,提高区域生活文化品质。

4.2 强调规划和河道治理并重

古石桥因河而生,是当年经济、商贸、文化繁华的缩影,如今却沉淀于厚重的老城区中。在旧城改造和交通规划中,切忌以大拆大建的造城运动模式推进,应确立老城区宜居、休闲、慢节奏为基调的保护规划宗旨,打造以河为界,以石桥和石板路为带的慢生活宜居城市区域。同时,要强调规划与河道生态治理并重的原则,推进河道自然和人文生态的治理,让水更清、人更近,才能从根本上激活老城区业态,保护古石桥建筑景观遗址。

4.3 健全体系保障,将遗址保护纳入非官方、社会化市场运作的良性轨道

政府利用有限的管理团队既要对历史建筑遗址普查调研、制定政策、评估确认,又要进行修缮维护,显然力不从心,从出现大部分古石桥建筑遗址到(历史文化保护单位、点)确认阶段,后续维护管理乏力,这样保护就成了空谈。应当放权让民间组织在政府的指导监督下,发挥其积极能动作用,同时接受民间捐资,组建专业修缮队伍,对类似古石桥建筑遗址等缺少商业开发价值的历史遗产进行保护和修缮。同时应鼓励企业参与开发,以可利用的古建筑遗址的使用权和开发权换取修缮和维护责任,如在古石桥保护的区域形成商业休闲步行街区,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以及“政府扶持、企业运作、民间参与”的方式,将历史建筑保护纳入市场化运作的良性轨道。

5 结 语

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申遗成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大运河为纽带的古石桥建筑文化遗址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古石桥曾经在城乡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交通和水利的物质功能,而更重要的还包含了深刻的向善信仰、民间习俗、文学艺术等非物质文化方面的丰富深刻的内涵。在现代城市建设和科技文明中,由于古石桥建筑遗址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和可枯竭性,使我们更应坚持保护古石桥的常态性、活态性,让古石桥建筑遗产继续发挥其交通和文化功能,延续城乡文明。

猜你喜欢

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有效策略
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凸显对比策略 促进数学思考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