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筑塔记一一解读奥林匹克塔

2016-03-24康凯

建筑技艺 2016年2期
关键词:塔身观景幕墙

康凯

引言

2015年8月8日,在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的第7个年头,在北京中轴线上,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建筑群的最北端,一座新的地标式建筑一一奥林匹克塔竣工落成。作为献给后奥运时代的一份厚礼,它再一次唤起了国人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难忘记忆,也给举世闻名的皇城中轴线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失之交臂到失而复得

在2002年中国申奥成功,北京奥运中心区规划方案确定之后,北京市政府就决定在京城中轴线上的奥林匹克中心区北端建设一座景观塔。景观塔选址于奥运仰山公园南门的东南侧,与地铁8号线奥运公园站相接,东侧是龙形水系,南侧为下沉花园,西侧紧邻奥林匹克景观大道。北京市规划委为此组织了一系列方案征集活动,最终于2006年初选中了中国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提交的“生命之树”方案。 “生命之树”坐落于缓缓升起的绿荫草坡之上,像一棵大树从地下破土而出,与周边的森林花木浑然一体,呈现出自然、和谐、优美的大地景观。我们力求将奥林匹克塔打造成为独一无二的塔建筑。

(1)优雅别致的树型塔

整座塔由5个塔体组合而成,每个塔体高度为186-248m不等,自下而上节节抬升。塔身主体部分按照幕墙的虚实变化,形成树干表面肌理,竖向构件在塔身顶部向外伸展、分叉,形成树冠,呈现出自由流畅、动态生长之美。

(2)集多功能于一体的观景塔

五塔组合,打破了以往附属于电视接收塔之上单塔式观光的设计局限。最高的1号塔为主观光大厅,2号塔为餐厅,3号、4号塔的空间以多功能商务活动为主,5号塔是大型活动控制中心。所有的塔冠和塔顶平台都可登人,各塔之间亦可以横向连通,组合成可以互动的高空观景平台,旨在实现纯粹、无障碍、全方位、全角度的观景体验。

(3)名符其实的奥运纪念塔

五个塔冠的圆形观景平台象征奥运五环,塔冠高低组合,塔身并肩而立,是对奥运团结、竞赛精神的完美歌颂。夜晚,伴随着“奥运之环”主题灯光逐渐点亮,更彰显出北京奥运会带给中国的骄傲和光荣。

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市政府却对暸望塔能否在2008年之前顺利完工产生了质疑,并在初步设计完成后暂停了这一项目。直到2010年,“小蛮腰”一一广州电视塔以优雅的造型和与众不同的观景体验在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精彩亮相,才让市政府的领导重新意识到观景建筑对一座城市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当年作为代替奥运暸望塔,以满足各国转播商“希望捕捉到奥运最新独特画面”要求建造的玲珑塔,因高度、规模等因素限制,在奥运会后未能对公众开放,导致奥运中心区一直缺少一处能够登高望远的观景平台。于是,重新启动暸望塔工程也就顺理成章地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

当年,奥运塔的初步设计因为工期压力而草草收尾,不仅设计深度不够,而且很多难题也因为缺少足够的技术支撑而悬置未决:1)暸望塔覆土下的塔座大厅坡屋顶为大跨度钢筋混凝土拱梁加双向网格梁结构,西入口拱门和东侧倾斜穿出屋面覆土的椭圆形采光井为混凝土空间曲面,形体由多条空间弧形线、双曲线拟合而成,空间定位很难用传统的平、立、剖面图表达;2)1号塔顶部360。观景大厅随螺旋步道逐阶提升,用二维管线综合的方法在异形空间中组织管线,不直观且费时耗力,各专业图纸更是难以做到“交圈”一致;3)为了用浑然天成的装饰效果诠释生命之树的理念,早在方案投标阶段就确定了用铝方通组成开放式幕墙作为钢结构外装饰的构想,但后期发现传统的三维建模软件通常只能用于可视化的效果表达,无法从中完整地提取加工、安装所必需的数据信息。

技艺成就建筑之美

奥运过后短短的两年间,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在建筑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让建筑师抛弃了传统的二维图纸,不再苦于如何用传统的二维施工图来表达空间的三维复杂形态,从而大大拓展了对建筑形态深入探索的可实施性。

为了解决复杂空间结构定位难的问题,我们用Revit建立空间结构模型,从三维模型中得到施工测量所需的详细定位信息;用Revit建立协同工作平台,各专业在平台上基于建筑信息模型进行三维管线综合,并利用自动协调纠错功能,及时修正异形空间中管线的碰撞;借助Rev旧虽大的复杂曲面建模能力,对幕墙中的异形曲面进行设计,并通过族文件对幕墙构件进行参数驱动,精确控制空间曲面上每一处异形构件的尺寸和空间坐标,提高了加工精度,确保了安装质量。

整个项目工程非常复杂,幕墙安装技术难度极高,尽管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经过多方努力,但仍不可避免地留有遗憾。例如,如果采用钢索玻璃幕墙围合观景大厅,而不是用较为保守的钢板肋支撑体系幕墙,最终室内观景大厅的视野效果将会更加通透、纯净;如果钢结构施工团队能够更加严谨地控制焊接误差,幕墙安装队伍能够更严格地监管安装质量,幕墙施工时完全可以避免后期反复的拆改和整修。当然,作为设计方,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也很多。例如,假设在塔冠近人部位,将塔身100mmx200mm的铝方通尺寸变小,间距加密,安装精度会大大提高,装饰就会有更细腻的质感,与超尺度空间的对比也会更加强烈和震撼。

夜景照明是体现暸望塔综合效果的关键所在,广州“小蛮腰”之所以精彩,很大原因是夜景灯光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达到暸望塔夜间的最佳灯光效果,在塔座大厅顶部设置大功率LED投光灯照亮塔身,在每个塔冠机房上又设置了窄角度光源向相邻塔冠投光,还在每个塔冠顶部边缘也设计了环形的LED灯带向下照明,交相辉映,将200m高空树冠的每一根结构都勾勒出精致的线条。另外,为了弥补塔身和塔冠光线由于高度差产生的照度衰减,我们还在每个塔冠的下方附近增设了“花骨朵”一一为衔接处暗区补光的照明平台。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旁边的奥运场馆也被梦幻般的灯光环绕,此时的暸望塔由塔座缓缓向上亮起淡淡蓝光,光束似5道喷泉射入天际,与龙脉水系交相呼应。忽而,随着蓝光渐渐隐去,塔身通体又亮起盈盈翠绿,“生命之树”的枝干在夜空中晶莹剔透、栩栩如生;蓦然,塔身灯光熄灭,5个塔冠边缘的灯光同时亮起,一组缤纷绚丽、美轮美奂的“奥运之环”在北京的夜空中绽放。

十年磨一剑

如今,承载着我们心血汗水的暸望塔成为京城中轴线上的点睛之作,以高耸入云的挺拔身姿屹立于轴线尽端。塔的西侧巨拱撑开,迎向景观大道;连桥宛若飘带,连接南北入口。5个近20m高如巨大树干般的简体矗立在大厅中央,顶部纵横交错的梁体宛如巨大的植物枝系向四面延伸。大厅墙面为暖白色涂装,顶部结构暴露在外,并保持着原始的浅灰色清水混凝土效果,彩磨石经打磨、抛光后分深浅铺设于地面,形成涟漪图案。用故宫的老城砖砌墙,以铸白铜为门,既满足了故宫展厅安全使用的需求,更为纯净的现代空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塔冠造型在顶层逐渐放大,顶部放射状排列的铝方通巨伞缓缓撑开,塔身的围护结构逐渐变得细小、稀疏,逐渐显露出叶片状的超白玻璃幕墙,强烈的虚实对比使整个空间愈发别致轻巧。游人沿逐级升高的扇形踏步绕塔拾阶而上,直至沿室外旋转楼梯登临塔顶360°观景平台,向南远眺,皇城恢宏的气势尽收眼底。

奥林匹克塔落成之时正值盛夏,大厅屋面上绿草成坡,花团锦簇,与奥森公园绵延相连。以不同竖向标高的各种三角面构成暸望塔外景观的基本骨架,并栽植多年生植物,如黄杨、紫叶小檗、女贞、桧柏等常绿灌木,将整个场地按照三角面的划分进行有规则的填充,充分利用不同花木的色彩变化和花期交替呈现出四季变幻的动态景观效果。在下沉广场上栽上成林的银杏,于南北入口旁植入郁郁葱葱的竹墙,再配以不同高差的三角形水景以及台地、座椅,在大尺度的景观中打造出宜人的休闲空间。但愿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拆掉围在这座建筑用地外围的金属围栏,让景观不再只是人们透过用地围栏翘首远望的艺术品,真正成为“可触碰”的城市花园。

虽然当年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失之交臂,但伴随着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的申办成功,这个迟到的项目将再次与奥运结缘,在北京市政府和奥组委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塔被正式命名为“奥林匹克塔” (Olympic Tower)。历史上,建筑塔多以人名、地名或使用功能命名,以世界体育赛事命名,还是第一次。

结语

继第一届故宫珍宝展一一“金碧辉煌”在塔内故宫展厅惊艳亮相之后,由中国建筑设计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和建筑文化传播中心共同主办的题为“筑塔记”的“奥林匹克塔设计、施工成果展”,也即将在塔内拉开序幕,这个展览记录了奥林匹克塔从2006年的概念构思到2015年的工程竣工近10年的设计与建设过程。希望这个展览能成为奥林匹克塔内永久的一景,让更多的人在体验其建筑空间效果的同时,能够了解到这座钢铁巨树背后的“技艺”和建筑师为之付出的巨大努力与不懈探索。

猜你喜欢

塔身观景幕墙
麓湖春天观景
旋转房屋
透视:雪糕叠叠乐
“超龄”的幕墙
比萨斜塔为什么是斜的
你陪我挑灯夜读,我伴你迟暮黄昏
大雁塔
探讨建筑幕墙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幕墙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