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晓龙:拍片一直踩在生活的点子上

2016-03-24季艺

记者观察 2016年2期
关键词:郑晓龙创作

季艺

前有《甄嫘传》,后有《芈月传》,他是20多年来对大众文化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多部热点电视剧的导演,神奇地在多个年代都把住了时代脉搏,创造了大众话题。

当摄影师让郑晓龙试着摆些标志性动作时,套着版型僵硬的皮夹克,61岁郑晓龙的身体记忆意外回到他的少年时代,他把手插在裤兜,单腿向前,颈部前伸,做出了一个又痞又酷的姿势。“这是我们年轻时穿上军装在大街上常摆出的动作。”成长于红色大院文化的郑晓龙说。

反复感动

“为什么你老踩点?”《甄娠传》热播后,有朋友问郑晓龙。

踩点的意思是他参与的电视剧总能成为经典题材。“说10个里面你已经占到8个”,一见记者,郑晓龙得意地细数起一个网站选出的近10年每年最有影响力的电视剧,从《红高梁》《金婚》到《甄嬛传》……他共有8部入选,“都是群众投票选的”,郑晓龙强调。

不止这10年,早在1990年代初,郑晓龙和他领导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就制作出《渴望》《北京人在纽约》等堪称具有记录时代意义的电视剧作品。有人曾这么总结它们的影响力,“1990年《渴望》播出后,犯罪率下降;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播出后,出国率下降;2007年《金婚》播出后,离婚率下降。”

中国电视剧发展到2015年,《花千骨》《大汉情缘之云中歌》等被称为架空神幻仙侠剧开始充斥荧幕。在很多人看来,这类作品更注重情感煽动,却在情节的逻辑性上毫不考究。记者曾采访著名古装偶像剧导演于正,谈起成功的秘诀,于正将之归结于对人物情感关系的过度夸张渲染,刺激观众。但另一方面,一位电视剧从业人员评论,为达到这种感官刺激,“于正的作品大部分都是以没有年代背景,完全牺牲现实故事逻辑为前提的”。

在这个过分注重效果,常被称作用眼球而不是大脑感受的时代,郑晓龙仍在使用一种现实主义手法进行电视剧创作。在他看来,现实主义是对事件真实逻辑和人物合理性格的尊重,但这背后也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

王小平是郑晓龙的太太,也是《甄娠传》的编剧,为保证角色性格真实,在这部戏里,有名有姓的角色有150多人。每个角色的年龄、性格特征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场次数……王小平都一一附在后面,供郑晓龙在挑选演员时把握。而在拍摄前,郑晓龙专门请专家带自己去了5次故宫,对剧本提到的空间进行最后一遍核查。如果剧本里任何故事发生的场景与实际空间逻辑不符,他都会要求推翻重来。

在今天这个天价酬劳不断涌现的资本盛世,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郑晓龙还在坚持这样缓慢、精雕细琢的创作方式——他打造剧本就需要一年时间,是如今少有的从剧本一直亲力亲为跟到剪辑阶段的导演。到了《芈月传》,郑晓龙共反复剪辑了4次,他笑着把这归结为自己的不自信,“拍的时候你会觉得感动,剪接的时候你会感动,然后最后混录的时候,又一次被感动,这时候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好东西。”某种意义上,这正是他电视剧之所以长销的秘密,他相信:一个反复感动过创作者,令其不厌其烦观看多次的作品,也必将反复感动观众。

形象大于思维

正是这种周密、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给郑晓龙大部分电视剧都带来了长销效应。有门户网站发布“十大重播神剧”榜单,《亮剑》以5年重播3000多次的“神频率”位居榜首,最新的“重播神剧”非《甄嬛传》莫属,有网友吐槽,2013年春节长假期间,“安陵容”一天之内就在电视上死了三回,河北卫视甚至在春节期间打通全天时段,号称“24小时不间断播出”。有人曾经评价,《甄嬛传》第—遍看的是剧情,但到了第二遍,第三遍,则更喜欢看她们怎么过日子的,包括赏画、品乐、美食……郑晓龙创造出的是—个《红楼梦》般丰富的世界。

出生在1952年的郑晓龙把这种创作观的形成土壤归结为198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风潮。他总结,那时“文革”刚刚结束,被压抑过久的年轻人无比渴望表达自己的声音,迫切想用自己的眼睛认识现实。现实主义的创作观讲求对现实生活的还原,遵从真实的人世逻辑。

郑晓龙坦言自己从没想过自己的作品会有这样的能量。他认为如果他的作品受到喜爱,正是因为他对于现实的尊重和谦卑带来了回报。尽管同时代也出现了以追求哲思和个人风格化著称的第六代导演,但郑晓龙却始终把现实形象的塑造放在首位,“我觉得形象大于思维,你把形象做好了,思维是他们后人赋予你的。”郑晓龙说。

他以毛泽东对曹雪芹的评价举例,毛泽东认为《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但曹雪芹根本没照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去写,“曹雪芹哪懂什么封建社会……他按照那会儿生活的逻辑来写”“我说很多根本不是我踩点子了,是我踩到了生活的点子上,而不是我踩到什么思想的点子上。”

—直以来最想创作的故事

郑晓龙怀念1990年代的创作氛围,那是个电视剧没有彻底市场化,国家通过税收拨款支持电视剧创作的年代。

支持创作的税收大部分来自还依然贫困的百姓,这决定了郑晓龙坚持创作老百姓看得懂的,不搞风格化,踏踏实实讲故事的本色。沈涛是当时郑晓龙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下属,回忆起他们当时被《黄土地》那种个人化表达吸引时,他记得郑晓龙明确否定了这种想法,他认为那种过于强调自我表达的东西对不起纳税人交给他们的钱。

这种对自身的定位延宕至今。坐在家中客厅,当记者希望郑晓龙回忆2015年最感动的事情时,令人意外的是,沉默了一会儿的郑晓龙回答的是十一阅兵。在那一天,郑晓龙年轻时便受到的“为国家”“为自己的阶级”“为自己的民族”贡献生命的激情教育被齐步向前的年轻士兵唤醒。

和今天为市场和资本创作的导演不同,最早创作经费来源于税收的郑晓龙为人民创作。这种起点决定了创作绝非郑晓龙的赚钱手段或者对个人影响力的渴望,它与郑晓龙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紧密相关。

郑晓龙承认,他并不特别喜欢《甄嬛传》的故事架构,认为那不过是小女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在这样一个被教育为为国家、人民创作的导演看来,新剧的主角芈月是促进国家统一、具有政治情怀的女性,符合郑晓龙的自我投射。

因此就不难理解,郑晓龙会把2015年11月30日首播的《芈月传》看作自己一直以来最想创作的故事。作为秦始皇的高祖母,从楚国庶出公主到称霸六国的大秦铁血太后,芈月执掌秦国国政41年,坚持商鞅变法,主张国家统一,让秦国走出内乱,令六国再无反抗之力,“她不是一个小女人,是一个女政治家”,郑晓龙评价。

2015年11月9日,《芈月传》在杭州举办了全球首场点映,印分钟的精彩片花首次曝光。在人民网的报道中,观众看完超长版片花的普遍反响可以总结为:大气磅礴、震撼、虐、美等关键词。—位女性观众坦言自己哭了3次,她认为创作者抓到了芈月人生每一个阶段的神韵。

“我估计今年我还占着”,郑晓龙说,尽管是个晚到者,他相信《芈月传》仍然会是最有影响力的—部电视作品。

记者:2016年愿望?

郑晓龙:少干活(笑)。endprint

猜你喜欢

郑晓龙创作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Jazz
小艺术家大创作
郑晓龙夫妇:斗出精彩,吵出恩爱
我的剧本你来导
郑晓龙:在遇到王小平后更精彩
郑晓龙:成就我的不是甄嬛,也不是芈月
《芈月传》导演郑晓龙:遇到精彩的女人
《芈月传》戏外戏,一对导演夫妻的麻辣争斗史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