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进初中科学实验 培养探究教学思维

2016-03-24骆峰云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2期
关键词:体制改革科学实验初中

骆峰云

【摘要】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教授和学习中,互相配合、共同进步,在确定教学内容、以及革新既有的教学体系方面达成共识的过程。评价教师教学过程优劣的主要尺度是教学成果,考量学生学习结果的尺度是学习成绩的好坏。目前,教育调制改革的一大核心趋势便是“科学探究”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推广。

【关键词】初中 科学实验 教学 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74-02

作为新课标体系下的一大亮点,“科学探究”自伊始便吸引了教育界认识的广泛谈论。教学不仅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现代教育理念愈加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习习惯的优化以及逻辑思维体系的完善。以实验为媒介,提高学生的能力成为改革的重点问题,同时也是改革的难点问题。

1.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

现有的体制中,开设实验课程的形式意义远大于实质意义,课堂效率低下、教学效果差、学生参与度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困惑着诸多的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缺乏探究性、教学评价机制单一的问题也远远未得到有效的关注和解决。

1.1 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进行讲述,而学生则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少之又少。通常情况下,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满堂灌”,或者更贴切地形容为“填鸭式”教学。

1.2 教师作用的泛化与滥用

教育以学生为本,但在科学课程的课堂上,教师并未真正关注教育的这一本质内容。课堂逐渐地被教师专治地掌控,课堂上学生提出反对意见的机会愈来愈少。教育本身所蕴含的参与和交流日渐减少,教学渐渐地偏离其原本的方向。

2.有效教学的衡量标准

从教师角度讲,能否将教学任务高效而清晰地传授给学生;能否将教学过程组织地十分严密;能否与学生开展充分的交流和沟通;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对待学生,这些都是衡量教师专业素质高低的因素。

课程效果的优化不仅需要有优秀的教师做基础,还需要积极配合的学生以及有高的策略和严密的计划。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和学习要求,对于纠正教学计划与学生需要之间的偏差、以及采取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十分有益。

有效的学习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教育理念鼓励学生能动性的开发和调动,主张在资源充沛的条件下,学生均可以在自身的努力之下取得优异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教育也可以被定义为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必要支持和帮助的过程。

3.可供采取的解决措施

3.1 尊重学生的地位

学生地位的突出是转变传统观念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一方主体,是学习过程的主人。在现代资源丰富、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具备足够的资源和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一定程度的学习任务。这为教育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针对于科学实验而言,亲自参与实验过程、体验实验的过程并对实验过程予以总结和反思才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捷径。为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置实验的过程,并根据学生自己的观察和总结对实验进行修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材料进行思考,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为什么要选用这些实验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用途?”,“怎样使用这些材料才能充分的发挥其作用?”等,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实验材料的作用。

3.2 弱化教师的作用

教师作用的弱化,并非等同于教学内容的减少和授课时间的缩短;而是指教师并不直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过多的干预和强制,教师的角色更类似于导游,只将必要的知识进行讲述、正确的方向予以引导。

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之事,教师在日后开展教学时,需注意学生才是学习中最不可忽视的角色,教师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鼓励学生积极动手进行试验、主动对自然现象予以观察和进行反思。例如,在进行压力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观察到的与压力有关的一些现象,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内容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

3.3 具体教学方法列举

第一,合作学习法。教师可以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学习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在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相互帮助、互相开发潜能。合作学习法是教师借助学生的力量来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的方式之一,并且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的效率。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分组的形式,侧重对问题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再鼓励学生以汇报小组成果的形式,积极开展讨论,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在讲述摩擦力的相关课程时,将课堂分成两组。其中,第一组研究水平方向动力的大小对摩擦力有何影响;第二组主要关注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是否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

首先,教师对摩擦力的基本知识予以讲述;其次,对控制变量的试验方法进行讲解;最后,对试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实现给以介绍。

第一组的同学,第一个阶段,以五十牛顿的力匀速带动在桌面上的物体,注意观察并计算摩擦力的大小;第二个阶段,在同样的桌面上,以一百五十牛顿的力匀速带动同一物体,观察并计算其产生的摩擦力;第三个阶段,对两次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在讨论和辩论的基础上得出最终结论。

第二,情景教学法。教师将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引入课堂,使学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与生动地解决问题相结合,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和学以致用。

教师可以将生活之中常见的,食用混合后的豆腐与菠菜,容易产生结石的现象予以介绍,引发大家的思考和讨论。例如,在生态系统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定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将科学课程的内容与真实的自然生态有效的结合起来。由于这一课的知识点较为简单,但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下自主查阅相关的资料,并进行讨论,根据自己观察的内容写成一份报告或进行实验设计。学生可以从环境、政治、经济等各个角度来阐述自己对生态系统的理解,这样就将单一科学学科的教学与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了有效的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第三,激发教学法。学生潜能的开发有赖于对挑战性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通过高强度和高难度的训练,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为此,学校可以组织一定的课外实验探究活动,例如科技创新大赛,以比赛的形式在每一个班级选出一定的科学发明创造,在全校的范围内进行评比。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在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并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学校可以对比赛的优胜者进行一定的物质或学分奖励,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到活动中的积极性。

4.结语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其作用的发挥成为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对象和努力的方向。“少教多学”模式成为教育工作者弱化教师作用和突出学生作用的初步探索。初中科学课程类似于物理课程和化学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对自然展开研究的学问。科学课程的设置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体现为工具价值,它是学习知识、了解自然地中介和桥梁;另一方面体现为独立价值,科学课程本身就是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吴承毅.初中科学实验数学例谈[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4,(12):26.

[2]徐卫星.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方案探究[J].新校园(上旬刊),2014,(5):128-128,129.

[3]张小雷.初中科学实验,让教学活动绽放光彩[J].学周刊,2015,(10):139.

猜你喜欢

体制改革科学实验初中
县级政府依法行政的问题研究
我国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小小科学实验
为革命搞科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