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探究
2016-03-24熊巍
熊巍
【摘要】新课程改革给高中英语教师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质量决定着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实现,关系着学生的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非常重要。本文针对当前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对发展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出了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高中英语 新课改 教师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25-02
高中英语的新课程改革自实施以来更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方法,从教材、大纲、标准都有了显著的变化,然而,身为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其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也需引起足够重视,防止出现在新的教育改革进程中,教师专业队伍成长的落后现象。高中英语教师是推进课程改革的主要力量,是实施教学目标的主体,教师专业成长是新课改进行中的标杆,必须意识到这些问题,提高教师队伍执行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一、高中英语教学的问题和现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方向、实施目标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调整,然而,瑕不掩瑜,仍存在不少问题和现象。首先,是课堂教学存在新的误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都开始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与教师产生互动,因此课堂提问过程增加了。然而,英语教师在准备的过程中思考不足,提问时随意性较多,问题或空泛或肤浅,让学生无所适从,课堂效果并不理想。其次,教学手段走极端。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多讲,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这就造成了部分课堂上学生泛泛而讲,教师听课的局面。最后,是合作学习效果欠佳,合作学习应作为一种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的助手和点缀,其有效性值得商榷,部分教师在安排合作学习的时间把握上、学生分配上失控,只看到合作的结果评价,缺乏一定的组织策略。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提高群体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中的教育理念,探讨新型教学模式,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二、提升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和途径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受多方因素影响,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高中英语教师应建立自己的职业成长规划,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培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学校也应从改善教学环境和营造教学提升入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坚持自我评价和反思,促进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成长的重要趋势,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可以促进教师职业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切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应建立学校、同行、学生和社会评价的“他评”与教师的“自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提高自我认识,优化教师队伍,实现不断提高的内化动力。高中英语教师应在这一过程中加强自我评价,通过收集与自己教学有关的数据资料,进行自我反思和深入探究,寻找提高和改进的有效途径。通过反思英语教师能够主动地、创造性地辨识教学中的问题,形成职业发展的作用力,教师养成自我反思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可以快速培养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坚定意志的教师,高效提高教学水平。高中英语教师可以换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培养撰写教学日记的习惯,建立以笔记和录像为主的教学表现档案,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校本教研和课程开发,提升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是随着新课程改革而提出的新型教育理念,是建立基于教师和学校的教学研究基地,教师是教研活动的主体,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处于学习型的校园氛围里,发现和开拓教学实践,在个人反思和同行互助的环境里解决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
校本课程开发也需要教师的参与和实践,教师通过发现教学问题、采集资料数据、实施课程方案,承担着课程开发的主要工作和操作实践。高中英语教师积极参加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他们的专业成长和知识累积,因为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调动所有的专业课程知识,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同时,通过课程的开发,教师会不自觉地站在课程整体结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全面地理解学科知识,形成对英语学科的新的总体认识,在编写、整合和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自己、对教育的充分理解,更加充实了专业知识和课程理论,提高了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和储备,学校要创造环境,给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和素质成长的种种机会,让教师得到全方位的提携和促进,使教师意识到自身专业发展和学科知识的掌握、教学技能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形成终身向上、不断进取发展的素养和能力,促进教师在教学能力和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转变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兰操明,李莉,张小芳.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师适应性及专业发展[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7:78.
[2]冀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学理论,2011,24: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