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研究
——基于对10名大学生志愿者的访谈分析

2016-03-24孙浩然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传统文化大学生

刘 辉,孙浩然

(1.中共淮南市委党校,安徽 淮南 232001;2.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 100089)



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研究
——基于对10名大学生志愿者的访谈分析

刘辉1,孙浩然2

(1.中共淮南市委党校,安徽 淮南 232001;2.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 100089)

摘要:通过对10名大学生志愿者访谈,分析了传统文化元素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志愿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研究发现,传统文化中的仁爱、互助、责任和诚信等价值观念在大学生志愿者的认知和行为方面具有很深影响;大学生志愿者愿意接纳并认同传统文化,并认为志愿服务是传统文化传播的一种可操作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元素是影响当代志愿服务的重要因素,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仁爱、责任、诚信和家国同构等理念和论述都对中国现代志愿服务有深刻的影响。当前社会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播被认为是一个难题,而志愿服务则是连接当代青年和国家、社会的重要渠道。志愿者在服务的过程中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受如何,关系到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的文化价值背景,也关系到传统文化的传承。而在数量众多的志愿者群体之中,大学生志愿者是一支重要力量,本研究通过对10名大学生志愿者的访谈,深入研究具体是哪些传统文化元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行为,大学生在内心深处是否真正接纳传统文化并且产生共鸣,进而在志愿服务中践行和发扬等问题,以期寻找其中的规律,为通过当代志愿服务传播传统文化价值提供一些思路。

一、文化价值和认知理论下的实证研究设计

关于志愿服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的研究和论述乏善可陈,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性研究都较少,但是我们仍能够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中获得理论上的有力支持。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一般有两个视角,一是从传统文化本身蕴含的价值和影响考虑,探讨流传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对于当代志愿服务的影响是什么,如何体现;二是从志愿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志愿者的角度考虑,他们在志愿服务行为中怎样认识和体会传统文化,他们的志愿服务行为和传统文化到底有什么联系。

首先需要从文化,特别是文化价值、文化传承的视角来分析。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我们可以把文化分为广义、中义和狭义三类,广义文化观将文化视为“物质精神财富总和”;中义文化观则认为文化是“意识形态及制度组织”;狭义的文化观把文化定义为“观念形态”。目前关于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如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指人类精神生产领域,其核心是作为各类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不同社会群体人们独具一格的生活风尚和行为样式;指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之总称;指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全部复杂关系种种表现形式的总和;文化就是人化,等等。[1]但无论怎样认识,有三点却是大多数人公认的,即文化是“人化”,发展是文化自身的重要特征,价值是文化的核心要素。以文化的概念看传统文化、文化价值及发展,包括继承与创新是最重要的命题。文化价值在不同学科当中有着不同的界定,和本次研究关联性比较大的有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化价值是文化性质的价值,即客体、对象在人们的文化生活方面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与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等概念相对而言。这里的“文化”尤指精神文化,故文化价值也就相当于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相对。[2]志愿服务中所体现出的传统文化正是这种偏向于精神的文化,体现的是价值。第二种观点认为,文化价值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系统,或者一种文化体系所体现的价值取向。[3]例如:本尼·迪克特认为,每一种文化模式都存在特定的价值系统,即社会价值和价值观念,它是一种文化的主导特质,决定着文化模式的差异。[4]根据这种观点,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是中华民族所包含的价值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文化这一庞大体系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包含方方面面,但其中的核心是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志愿者的恰恰也是系统文化中的基础价值观。

从志愿者本身的视角,认知行为理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认知行为理论是在认知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整合而成,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认为外在的行为改变与内在的认知改变都会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5]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的认知和行为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十分重要的。基于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会在志愿者服务过程中不断修正志愿者的行为,“仁、义、礼、智、信”这些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价值要求,会不断内化成志愿者自己的认知,从而促使其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按照传统文化要求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执行。同时作为行为主体的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的外在环境、他人行为和自己内在认知改变的影响下也会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正确的认知强化能够落实到社会行为,而对自己行为的不断反思,也会强化正确的认知。

基于上述两个理论,我们对这项研究做了一个理论假设,即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中华民族传统优良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价值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影响因素,而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会呈现良性互动的关系。本研究的内容界定为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究竟对其认识和行为产生了哪些影响,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服务与传播传统文化间的关系有何认识两方面,并将这两个内容具体化为四个问题:(1)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受哪些传统文化价值的影响?(2)在服务过程中对传统文化产生哪些新的认识?(3)服务过程中哪些传统文化的支持和帮助作用最大?(4)对于通过志愿服务的途径来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看法和建议?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结构性访谈法,选取了10名在校大学生志愿者作为研究样本,男生6名,女生4名,人均志愿服务时长600—800小时左右;样本偏重志愿服务实务经验丰富、参加过较多活动的高年级志愿者,其中既有一般参与的志愿者,也有志愿活动的组织和协调者;样本抽取通过志愿服务组织选取和样本滚雪球等方式,注意到年级分布。被访者的基本情况详见下表。

被访者基本情况表

本次研究运用之前设计好的访谈提纲进行访谈。访谈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面对面的访谈,笔者在征求被访者同意之后开始录音,访谈结束后将录音音频文件整理成文本资料;二是利用网络聊天工具QQ和微信与被访者进行在线访谈。对编号2、编号8和编号10的被访者,采用的是第二种方式,其余编号的被访者均采用的是第一种面对面的访谈方式。

二、研究发现

第一,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多元,但传统文化价值的影响客观存在

数据显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很多同学觉得参加志愿服务是一种尝试,因为感觉自己在其中可以得到锻炼,也可以更好地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例如,编号3提到“起初是出于好奇,想关注、了解身边那些需要关怀和帮助的弱势群体……可以实践学习的专业助人手法,可以从侧面推动群体内部的互助能力和自信心的提升,还能提升自身的交际、语言表达等能力。”编号5则认为“受所学专业影响,也期待可以提升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对于服务对象获得更多的了解,真正为他们做一些事情。”可以看出,希望将自身所学专业和志愿服务相互连接起来是大学生志愿者的重要动机。其次,基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参加志愿活动,是另一种有代表性的参与动机。例如,编号1认为“自己的责任所在,有一种责任意识,组织活动、分配任务都是自己的责任,对任务负责,对伙伴负责,与其他长期服务的志愿者同伴共同经历、一起成长”。编号2认为“自己从事志愿服务活动,主要还是希望帮助更多的人,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等等。同时,所有的样本都表示,在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中,传统文化价值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编号6谈到这个问题时提到中国儒家的大同社会思想;“忠义、仁义、侠义、仗义”;墨家的“兼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齐家”思想等,这样一些基本的价值和规范,都是我们志愿服务可以回溯到的理念源头,这些思想至今都在影响和支持着当代的我们……

第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里的“仁爱”、“与人为善”、“邻里守望”等在志愿服务中影响最大

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受哪些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为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大学生志愿者的认识,我们从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时总结归纳的七个基本观点中选取了四个与志愿服务关系密切的文化价值,在访谈中为被访者提供了四个备选选项,一是“仁者爱人”、“与人为善”与“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这些集中反映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文化价值;二是“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与“言必信,行必果”等反映人的行为规范的价值观;三是“天下为公”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四是“民惟邦本”与“天人合一”的传统治国理念。这四个选项中涉及到的传统文化层次由浅入深,从个人到群体再到国家和社会,观点价值清晰,逻辑层面清楚,也符合人们思考问题的逻辑顺序。

调查结果显示,这四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对大学生志愿者行为影响程度从高向低呈递减的状态。被试者普遍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反映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关系,以及体现人的善良本性的“仁者爱人”、“与人为善”与“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而影响最低的是“民惟邦本”与“天人合一”的治国理念。具体分析,被访者几乎每个人都选择了第一项,都对“仁爱”、“与人为善”以及“守望相助”有着很高的认同度和自己的理解。编号4说,“这里面主要包含的是广义的爱人,还是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尽可能的照顾帮助他们,尊老爱幼的意识也时常在心头。”编号2认为“在真正实践的时候,更倾向于其中的观点”。受访者对于在志愿服务中所体现的传统儒家思想“仁爱”不仅高度认同,而且认识深刻。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表示,“仁爱”思想在志愿服务中十分重要,一个志愿者只有在服务中秉持着仁爱之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才能真正达到服务目的,取得效果。10位被访者中有3位认为“言必信,行必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自己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编号1认为“这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志愿(服务)得以连续的重要保障。在帮助他人的时候没有想那么多。将自己摆在一个服务者的姿态,向他人提供建议,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也是自己的职责所在。”在他看来,诚信和责任既区别又联系,体现出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编号2认为“对于无法承诺或服务中超出自己范围的工作,应告知相关解决部门,而不是一味推脱或者硬着头皮答应,如服务对象一定要我们进行解答时,应事先申明其超出工作范围,如同意代为寻求解答方案时,对方同意得到信任后再为其寻找解答方案,如事先预计超出能力范围即可委婉拒绝。”他认为,“即使超出解决范围,也应该本着诚信、负责任的态度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并不是编造理由推辞他们的请求。”这些认识不仅体现了强烈的人本思想和尊重的理念,而且可以看出,诚信的观念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的影响不可忽视,在实际助人的志愿服务中这一传统文化价值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对于第三选项中强调家国情怀的天下观,有五位同学对其中的观点表示认同,但对这种观点认识相对比较模糊。编号5认为,“对这一观念的认识来源于自己接受教育之后,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源于专业学习过程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促使自己更加希望为社会和祖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觉得自己是从学习当中延伸出了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也加深了自己对服务于天下人的情感和胸怀。编号3也提到,“我把天下为公理解为自己在能力的允许情况下去帮助别人”。他表示,首先要有那份能力和担当,才能有意愿地、更好地服务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第四个选项较之前三个来说更为宏观,所以仅有一名同学认为这种观念也影响了他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说得有些宏大,不过还是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尽管我们现阶段能做的不是很多,但是我们应该,也会始终坚持百姓安危系心头,秉持着家国情怀,厚积薄发,完成自身的理想,让国家发展得更好。

第三,志愿服务过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志愿服务会形成互动

首先,研究结果显示,传统文化价值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中具有很大的支持作用,这种作用集中体现在精神层面。编号3提到:“仁者爱人中对别人的尊重,在帮助人的过程中,自身也能感受到幸福,自身在帮助老人的实际案例中有着真实的体会,为案主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真诚的对待他们,用爱心和耐心去融化和他们之间的隔阂,自己能收获到的会有更多。”很多受访者都认为,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需要始终秉持着仁爱之心、热诚之心,传统的理念和思想会在服务的过程中,对志愿服务的精神和伦理的理解及认识方面,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其次,研究还表明,志愿服务促进了大学生志愿者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解和认知。这种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新认识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责任感方面,被访大学生志愿者普遍反映,通过志愿服务自己对传统文化中强调家国情怀的社会责任感有了新的认识。例如,编号5认为“有爱心、有责任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自己也从中继承了一些我国古代的优良传统,有了新的认识。例如,去年冬天家里那边有一个传统文化协会举办了一次讲座,为大家进行礼仪培训,以尊重老人为主,和公益息息相关……自身受到这样的影响。”编号3也提到,“对传统文化感觉有些概念虽然很宏大,但做活动的时候其实还是可以感受到的,理念就在身边,虽然很伟大、宏大,但是责任意识始终在心头。”(2)公民道德方面,受访者都反映,志愿服务过程中对“诚信”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会更深了。编号2认为“诚信在服务期间努力做到……做事的条理性和考虑程度会有不同的提升”;编号4认为“这一点在服务的过程中也是很重要的,老人们大多会期待和我们的相见,突然不来他们会有强烈的失落感,不遵守诺言对老人的伤害还是很大的,也要体验到别人的感受。”受访者都表示,做志愿服务既要从自身的角度考虑,同时也要考虑服务受众的想法,这个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保持着诚信的品格,是对志愿者本身的一种无形的要求。(3)社会关系方面,被访大学生都表示,志愿服务使他们对“邻里守望”有了新的认识。编号1就提到了“互助、邻里守望都是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在生活中不强求帮助的对等”。编号8从自身最近的经历诠释了“守望相助”的理念,“就像这次天津爆炸事故一样,作为一分子我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重要性,我们要相互友爱,团结互助,共同守望和抗御灾祸与疾病,创造幸福生活。”可以看出,服务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互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志愿服务行为间相互影响与支持。

第四,如何通过志愿服务的途径弘扬传统文化,大学生志愿者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

首先,通过志愿服务弘扬传统文化,要强调个人的体验和内化。他们认为,“需要我们将志愿行动内化为个人行为,不仅通过志愿行为,生活中的小事用来宣扬志愿服务的效果更好”(编号1);“我们去参与志愿服务,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传递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在我们为孩子服务的时候,志愿者的品质也会影响到他们……而学到这种品质就需要志愿者自身强化传统文化中的相关表述和概念”(编号5)。其次,他们建议,要重视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学习讨论环节,包括评估、奖励等,促进青少年通过志愿服务更多地去思考、领悟,提升自身的修为。“志愿服务精神中传统文化因素虽然是内在的,但是在活动结束后,可以通过志愿者小组内部讨论,探索、内化、提升自己,在总结的过程中可以提升自身的修为”(编号3);“在志愿服务后期,可以举办最美志愿者等活动选举出符合条件的人,通过组织他们以自身志愿活动经历为基础,向社会公开巡讲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与自我志愿活动为主题的讲座,号召更多的人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编号6)。再次,受访者认为社会舆论也是影响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除了个人的学习和领悟外,社会营造主流价值氛围的建设特别重要,如,“以传统文化的宣传为出发点,提供传统文化进社区等渠道”(编号8);“更好地利用网络这一手段,宣传典型人物,宣扬志愿服务中展现出的优秀品质,追溯其背后的精神与传统文化”(编号4)。大家认为,志愿服务应该成为传递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和媒介,加大组织宣传,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

三、 讨论: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系

一般认识上,我们大都觉得志愿服务强调个体参与,具有很强的自由价值取向;而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强调团体利益,带有浓厚的集体主义倾向,也正是基于此,不少研究在肯定志愿服务对当代青年具有教育引导作用的同时,也会自然而然地认为现在的青年人排斥传统文化,志愿服务和传统文化之间没有或较少有直接的联系。本研究基于部分大学生志愿者的访谈,虽然样本数量有限,但我们还是获得了一些有价值,值得深思的信息。

首先,我们发现,传统文化中的基本元素,如仁爱、互助、责任和诚信等确实会影响到当代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和行为,特别是在服务实践过程中,这些价值因素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服务意愿、对受助人的态度,服务的质量以及对服务反馈的理解。一是以“仁者爱人”、“与人为善”为代表的仁爱思想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与西方不同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意识,是善待他人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当前推进社会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一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和人际交往模式。二是“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体现出的社会责任和互助融合的理念,是我国现代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伦理特征,守望相助是志愿精神互利共赢的核心价值的具体表现,也是帮助有需要的人走出困境的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依托。三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观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是人的社会性,以及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责任意识是志愿服务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调的“言必信,行必果”提倡的是一种做人态度和诚信精神,言出必行是志愿者在履行承诺、提供服务时必须遵循的重要准则,“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精神是新时期我国志愿精神的重要价值支撑。

其次,我们还通过这些大学生志愿者对待传统文化的回答和分析观察到,在其内心深处,他们不仅接纳并认同上述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价值理念,而且认同志愿服务是他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一种可操作化的途径和方式。参与志愿服务,不但有利于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内化成志愿服务行为,还有利于他们深入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极主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现代志愿服务行为赋予了传统文化以新的意义,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适应了大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特点,推动其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考接纳,这不仅是在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中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发展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志愿文化,建构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文化的过程。本次研究数据表明,推广运用志愿服务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向广大青年群体传递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帮助当代青少年接受和了解植根于我国历史文化中的传统价值,并且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同时进一步将其文化发扬光大。

志愿服务既是全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各国社会建设机制的组成部分,但是作为一项与文化、价值、意识形态,以及与社会制度结构密切相关的社会事务,志愿服务又一定极具国别特色,一定会充分反映各国社会制度体制、传统文化和发展阶段的特点。通过志愿服务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价值,我们还有很多研究要做,有很多实践要创新。

参考文献:

[1]魏天祥. 文化概念的辨识、演变与分解[J]. 理论前沿, 1994,(23).

[2][3]孙美堂.从价值到文化价值——文化价值的学科意义与现实意义[J]. 学术研究,2005,(7).

[4]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M]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190-194.

[5]刘春洋.认知行为理论视角下青少年成长困境的个案探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8).

(责任编辑:赵广平)

Studies on Traditional Culture Elements in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Based on Analysis of Interviews with 10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s

LIU Hui1,SUN Hao-ran2

( 1.Party School of Huainan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Huainan 232001 China;2.China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9, China )

Abstract:In this article,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10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s, we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s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about traditional culture. We found tha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deas such as kindness, mutual aid, responsibility and integrity values in college students'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aspects of volunteers have a deep influence.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s are willing to accept and identify with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volunteering is a feasible way for the spread of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Tradition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16)01-0006-05

作者简介:刘辉(1973-),男,讲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孙浩然(1993-),男,社会工作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01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传统文化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