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真菌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2016-03-24朱友明
朱友明
(修水县水源乡蚕桑站 332400)
家蚕真菌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朱友明
(修水县水源乡蚕桑站332400)
水源乡是修水县蚕桑重点乡镇,蚕桑是水源乡的支柱产业,农民创收的主要来源之一。近年来,水源乡家蚕真菌病危害非常严重,极大地挫伤了蚕农养蚕积极性,对此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分析了水源乡家蚕真菌病的发生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蚕桑;真菌病;发生与防治
家蚕真菌病是养蚕生产过程中常见病,是由真菌寄生而引起的蚕病,蚕发病死后尸体出现僵化现象,因此又叫僵病。由于被寄生菌类的不同,蚕尸体上会长出不同颜色的分生孢子,致使硬化尸体形成不同颜色的粉被,即以僵化尸体的颜色来命名,有白僵病、绿僵病、灰僵病等,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白僵病和绿僵病。近年来,水源乡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真菌病的危害非常严重。笔者在石新村、绣墩村等蚕区进行调查,每年因真菌病造成的损失达15%~30%,有的蚕农甚至颗粒无收,直接影响蚕农收入,挫伤蚕农的养蚕积极性。
1 家蚕真菌病发病机理
1.1传染来源
真菌不仅能寄生家蚕及其它昆虫,而且能在有机残体上营腐生存。真菌的分生孢子多在寄主外部形成,数量多,质量轻,可随风漂到各处,当遇到适合的环境即可发芽增殖。发生过家蚕真菌病的病蚕及蚕沙处理不当,形成的分生孢子,到处飞散,形成新的传染源。桑园里的昆虫发生真菌病,病虫的排泄物及尸体形成的分生孢子污染桑叶而使蚕发病;白僵菌等微生物农药使用也会感染家蚕。
1.2传染途径
家蚕真菌病是由真菌经皮肤侵入蚕体而引起发病,真菌的分生孢子通过空气、蚕室、蚕具等介体附着于蚕的体壁,在适宜的温湿度发芽,并生成芽管穿入蚕体内,在蚕体内形成营养菌丝寄生繁殖,最后在蚕体外形成粉被式分生孢子。
1.3发病条件
1.3.1温、湿度
家蚕真菌病分生孢子的发芽与温、湿度有十分密切关系,在适宜的湿度下(饱和湿度或近饱和湿度),分生孢子在10℃开始发芽;温度越高,发芽生长越好,最适温度为24~28℃,28℃以上生长受抑制。在温度25℃,98%~100%相对湿度最适合分生孢子的发芽生长,70%以下不能发芽,即养蚕生产中真菌病发生受湿度影响最大。但当分生孢子的芽管从体壁或伤口入侵后,即使外界环境干燥,菌丝也能在蚕体内大量生长导致蚕死亡。
1.3.2蚕儿发育阶段
蚕儿发育阶段与感染发生关系密切,蚁蚕、各龄起蚕,由于体皮较薄而且粗糙、多皱,易为真菌病分生孢子附着和发芽管穿透,随着蚕龄增长发育,食桑量增多,体皮逐渐增厚,对家蚕真菌病感染逐渐下降。
2 家蚕发生真菌病原因
2.1气候因素
水源乡地处修水县西部,养蚕春、夏、秋蚕季节里平均气温在28℃左右,雨水多,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有利于真菌病生长发育。
2.2养蚕环境污染严重
水源乡养蚕农户居住相对集中,房舍相邻,不注重周围大环境消毒致使真菌病原在大环境中越积越多,给养蚕饲养带来很大隐患。
2.3桑园害虫交叉感染
蚕农不注重桑园治虫,桑园害虫不仅造成桑叶产量、质量下降,而且桑园内的桑毛虫、桑尺蠖等害虫发生真菌病后与家蚕交叉感染。笔者在石新、绣墩等村桑园调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桑园内叶片或枝条或多或少有害虫感染了真菌病,每hm2桑园有感染真菌病害虫40~100个。
2.4给桑养蚕不规范
蚕儿发育阶段不同,给桑老嫩不一致。有的蚕农养蚕图省事一次采很多桑叶,又不注重桑叶的保鲜,桑叶凋萎甚至发黑,仍用这种桑叶养蚕,造成蚕儿抵抗力低下,容易感染家蚕真菌病。在桑树夏伐时,养蚕结合夏伐用桑枝叶喂食蚕,加叶图快,把桑枝丢在蚕座上打伤了蚕,家蚕真菌病的分生孢子容易经伤口感染蚕,使蚕儿发病。
2.5消毒防病意识差
2.5.1养蚕前消毒未抓好
有的蚕农未按照蚕室“一扫、二刮、三洗、四粉刷、五消毒”和蚕具“一洗、二浸、三晒、四消毒”的消毒原则,未按消毒剂配比标准进行消毒,造成蚕室蚕具真菌残留。有的蚕农因只养大蚕,大蚕室不消毒或不严格消毒。
2.5.2养蚕中的消毒防病未抓好
在家蚕饲养过程中,不能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当真菌病发生后,只寄希望于药物治疗。真菌病水平传播传染扩散极强,一旦个别发病,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将导致家蚕真菌病的大暴发。有很大一部分蚕农消毒防病意识差,蚕体蚕座不消毒,蚕室内湿度偏大时,蚕座上不洒石灰等干燥材料,很少对蚕进行除沙,只考虑自己养蚕方便不顾环境,自己家蚕得了真菌病后,病死蚕丢到自己的房前屋后,甚至拿去喂畜禽。还有的蚕农在真菌病大暴发后,晒卖僵蚕,致使真菌病分生孢子到处飞散,给真菌病的防治造成很大困难。不重视蚕上蔟及蔟中管理,造成上蔟后大量僵蛹的发生。
2.5.3养蚕后的回山消毒未抓好
每一次养蚕采完茧后,蚕农放松对蚕室蚕具回山消毒工作,其实回山消毒很重要,能够把病原控制在扩散之前。
2.6部分蚕农养蚕技术不过关
水源乡有很大部分蚕农养蚕粗放,不细致,养蚕技术似懂非懂。
3 家蚕真菌病防治措施
3.1改善饲养条件
蚕室内要加强通风排湿,要多撒石灰等干燥材料,勤除沙。
3.2加强养蚕环境的治理
养蚕室房前屋后的垃圾要及时清理,蚕沙要沤制,病蚕体要深埋,房前屋后要用消毒药剂消毒。
3.3防治好桑园害虫
做好各片桑园害虫发生情况的预测预报,指导蚕农,选择有效药剂适时进行桑园治虫,防止桑园害虫感染真菌病后污染桑叶,继而感染家蚕;同时在养蚕期要使用消特灵等药剂进行桑园叶面消毒,以防桑园病虫害对家蚕的交叉感染。
3.4规范给桑养蚕
蚕儿发育阶段不同,每次给桑老嫩要一致。收蚁叶一龄叶要黄中带绿嫩叶,各龄起蚕要适熟嫩叶,以后随着蚕的发育渐采熟叶。采叶的多少要根据各龄每餐食桑量的多少适度采叶,做好桑叶的保鲜,不食凋萎叶。及时扩座匀座,给桑标准稀饲薄养,饱食促眠。用桑枝养蚕时,做到轻拿轻放,确保枝柄不伤蚕儿。
3.5加强养蚕的消毒防病
3.5.1加强养蚕前的消毒
蚕发种前10~15天,严格按照养蚕消毒要求进行消毒,准确配制消毒药剂。如有效氯25%的漂白粉1kg加水25kg配成含氯1%的水溶液,消特灵配成含氯0.3%的水溶液,蚕室蚕具消毒水溶液一般为250ml/m2左右。消毒时不留死角,面面俱到,并保持消毒物体30min的湿润。
3.5.2加强养蚕中的消毒防病
收蚁前用防病一号进行蚁体消毒后再给桑。各龄起蚕、熟蚕易感染期用防僵粉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对有病情发生的,则每天撒2次,必要时用熏烟剂进行熏烟消毒30min。对于食下传染的病原可用添食防僵病药剂的方法。
3.5.3抓好养蚕的回山消毒
养蚕结束后,蚕室、蚕具、蔟具及周围环境都要进行消毒。若蔟具为草笼的,必须烧毁,塑料折蔟用3%有效氯漂白粉溶液浸泡消毒。
3.6提倡小蚕公司养小蚕
提倡公司养小蚕,蚕农养大蚕,尤其养蚕技术不好的蚕农,小蚕更要共育,增强蚕儿体质。
3.7举办养蚕培训班,印发养蚕技术资料
在养蚕的各个基地村举办养蚕培训班,印发养蚕技术资料,增强蚕农养蚕防病意识,使蚕农真正成为养蚕明白人。蚕技人员要经常下村到蚕农家中指导养蚕,到桑园田间指导蚕农桑园管理。
3.8防止白僵菌农药污染
蚕桑生产的地区乡镇应严禁使用白僵菌等生物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