笕桥,中国近代蚕桑教育的摇篮
2016-03-24李建华
李建华
(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21)
笕桥,中国近代蚕桑教育的摇篮
李建华
(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21)
杭州,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自古有“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的说法。养蚕缫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7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那时,杭州的先民就已经开始种桑、饲蚕、织帛和制造简单的缫丝工具了。后历经唐宋,杭州的丝绸业逐渐兴盛,至南宋定都于此,便已有了“杭州所出,为天下冠”的美名。到了明、清两朝规模更大,织机数量多达上万张。为此,朝廷在杭州专门设立了“织造局”负责管理,其时,官营织机集中在红门局(织造局所在地)周围,而大量的民间织机则主要分布在城东艮山门一带。艮山门外的闸弄口建有机神庙,是丝织业集聚之地,史料记载:“杭东城,机杼之声,比户相闻,漏夜不绝”,所以向有“艮山门外丝篮儿”之说。这里所说的艮山门外,就是指今天机场路周边、以笕桥镇为中心的一大片区域。
1 笕桥,丝绸之府的“府中之府”
笕桥原名“茧桥”,从这个地名便可以看出其与蚕桑织造的历史渊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笕桥蚕桑村的居民便在越王勾践“劝农桑”的国策下,开始发展蚕桑生产;到了唐末五代十国的吴越国时期,钱氏王朝奉行“闭关而修蚕织”的国策,鼓励农民养蚕缫丝,笕桥周边地界的很多居民开始以缫丝为生;到了南宋迁都杭州的时候,笕桥的蚕丝织造业更是到达了顶峰:四邻八里、甚至远至湖州、南浔的蚕农纷纷聚集于此进行茧丝交易。明清时期,蚕桑织造基本上成了笕桥乡间的主业。明朝诗人曹金簸在其《梦西湖词》里就写到“阿侬家住茧桥东,但事蚕桑不务农”。
这一点,可从杭州城东地区许多地名窥见一二。杭州东面有个蚕桑村,从字面上来看,就知道它是一个栽桑养蚕的地方。而笕桥又曾名“茧桥”,从宋朝开始,就已经成为蚕茧的交易市场,而后演变成笕桥。蚕茧上市时,蚕农们就挑着成担的茧到笕桥的埠头来交易、上称、称船。古时笕桥可谓一片蚕茧交易的繁忙景象。城东还有个地方叫乔司,杭州土话中,“乔司”与丝绸工艺“缫丝”谐音。缫丝就是从蚕茧中抽取蚕丝的过程,是织绸的第一道工序。还有一个地方叫做机神村。杭州地名志记载,机神村的机神庙“清初始建”,老底子被称为下机神庙。杭州丝织机匠崇拜偶像的风气早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因此丝织机匠所处之所便以“机神”命名。上述几个地点,从蚕桑村的栽桑养蚕,到笕桥的蚕茧贸易,再到乔司的缫丝,再到机神村的织绸,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丝绸产业链。在这一大片区域,集中了杭州大量的民营织造,光绪年间织机即可达一万余台,可谓丝绸之府的“府中之府”!内忧外患中,蹒跚起步的中国近代蚕桑业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中国古老而保守的丝绸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来自西方的危机。
在法国,贾卡的织机发明后,只需一个工人操作,便能织出六百针以上的大型花纹织物,大大提高了织造效率。邻国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将蚕丝业立为国家的支柱产业,逐步抛弃传统养蚕、缫丝方法,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器具,大力兴办蚕桑教育,培育出大批蚕丝科技人才。这一系列措施很快取得成效,中国蚕丝业的优势很快被日本取代:1873年,中国生丝出口量是日本的7倍;到1930年,日本是中国的3倍。到了20世纪20年代,日本生丝垄断美国进口生丝的90%。进入30年代,日本出口生丝不但独霸美国市场,而且占据了世界生丝市场的3/4。
就在法、日蚕丝业异军突起之际,中国蚕丝业仍然长期在传统轨道上颠簸徘徊。尤其在江浙一带,缫丝业尚处于人工手缫阶段,所出蚕丝质量低下。至于蚕种,早已受病至深,影响丝的产量和质量,无法与洋货匹敌。蚕丝科技在总体上的停滞不前,严重影响蚕丝生产的发展。此种情况之下,不少有识之士纷纷四处寻求改良之道。于是,在日本给中国蚕丝业的巨大打击中,中国近代蚕桑教育开始蹒跚起步。
“中国出洋土货,以蚕丝为最,蚕丝以江浙为最,浙中又以杭嘉湖为最”,因此,在素有“丝绸之府”的杭州便兴起了蚕桑学校的“办学热”。在杭州城东的笕桥,被历史选中,成为了近代中国蚕桑教育的摇篮。
笕桥素来以种植业为主,居民世代多以蚕桑为业。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浙江当局在笕桥设立农事试验场,场地约24公顷,内设蚕桑科、附设桑苗园、蚕种场。这就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前身。
此外,笕桥还是浙江大学农学院的诞生地。1910年,浙江农业教员养成所(后改称浙江农业教员讲习所)成立,租杭州马坡巷民房为所址。这是浙江省近代农业教育的发端,也是浙江大学农学院的前身。1912年,农业教员讲习所改组为公立浙江中等农业学堂,并在杭州近郊笕桥新建校舍。1913年,学校迁入笕桥新校舍后。学校规模扩大,除礼堂、办公室、教室和宿舍外,还有动植物实验室,生物研究室,农产、林产制造室,养蚕室和温室,冷藏、贮藏室。1927年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劳农学院,院址选在笕桥,设立蚕桑、农艺、森林、园艺、农业社会五学系,
此外,中国第一所丝绸教育机构——蚕学馆,经多次改名,于1928年4月,浙江省政务会议决定改名为浙江省立高级蚕桑科中学后也迁到了笕桥。
在笕桥时期,无论是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浙江省立农事试验场或是浙江省立高级蚕桑科中学,都致力于引进先进蚕业科学技术,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给浙江甚至为全国培养了大批蚕业科技人才。从这里出来的毕业生从事蚕桑教育、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科技推广等,从事育种、蚕病、良种繁育工作,设立蚕种制造场,制造原蚕种和普通改良蚕种,带动了当地蚕桑业发展。以皋塘区(今彭埠)为例,植桑520余万株,年产桑叶60余万担。笕桥、白庙前、机神庙等地蚕种场13家,年产蚕种19.6万张。得益于蚕桑学校的惠泽,笕桥成了浙江省乃至全国的蚕桑科研教育中心和著名的蚕桑示范基地。笕桥的蚕桑丝织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2 “艮山门外丝篮儿”与万事利丝绸
由古而今,一部杭州城东史,半部与蚕桑丝织有关。笕桥这个古老的小镇,不仅是明清时期民营织造的中心,也是近代杭州蚕桑教育的摇篮,而今,在这片土地上,又孕育出了中国丝绸的名牌企业——万事利。万事利集团源于1975年,前身名为杭州笕桥绸厂。笕桥沈家是蚕桑世家。1975年,第五代传人沈爱琴女士接手笕桥绸厂。从两间平房、10台国营大厂淘汰的原始铁木织机起步,22个刚放下锄头的农民在沈爱琴的带领下,织出了质量上乘、纹样新颖的好绸缎。到80年代末,已发展成可以染色、织造、印花、砂洗、制衣的综合性丝绸纺织服装企业。90年代初,笕桥绸厂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先后投巨资2亿元,从日本引进118台喷水织机,从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先后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印花、印染生产线和全电脑针织大圆机,一举成为当时中国最先进的丝绸织造企业,大大推动了中国丝绸产品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为中国从丝绸大国向丝绸强国的转变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1993年3月,笕桥绸厂联合31家单位,组建成立“浙江万事利轻纺工贸集团公司”,并于1996年8月,正式更名为“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
从创办伊始,万事利集团便以“笕桥”为成长的摇篮,挖掘、传承和发扬中国丝绸文化。近年来,万事利坚持以创新创意为引领,从“产品制造”到“文化创造”再到“品牌塑造”,让传统产业两次转型升级,推动丝绸“从文化走向艺术,从艺术走进生活”,实现“让世界重新爱上中国丝绸”的光荣使命。
3 结语
笕桥八百年蚕桑历史,不但孕育出灿烂的丝绸文化,也哺育了我国近代蚕桑教育。蚕学馆、浙大农学院、省立农事试验场这些或诞生于笕桥,或迁校址于笕桥的近代高等蚕业教育的开始,为浙江杭州甚至全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才为中国近代和现代的蚕桑丝绸教育以及蚕桑丝绸生产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为促进传统蚕业向近代转型立下汗马功劳。可谓“有功于我国蚕丝业之改进甚巨”!
对于杭州丝绸,我曾经总结过:“杭州丝绸起源于良渚,闻名于西湖,繁荣于大运河”,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中国近代丝绸重振于杭州笕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