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本主义社会的单向度“现代化”剖析——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步视角

2016-03-24李欣隆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私有制单向资本主义

李欣隆



资本主义社会的单向度“现代化”剖析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步视角

李欣隆

资本主义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将追求物质财富作为现代化的唯一标准,使其现代化呈现出单向度特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进步理论为视角,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现代化”的单向度物质价值观、交易思维观和财富实践观,可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的局限性。

现代化;社会进步理论;物质价值观;交易思维观;财富实践观

“现代化”作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既是社会科技化、工业化、信息化和都市化的过程,也是思想观念现代化的过程。“现代化的含义决不仅限于人类社会生产产业的变化,而且是整个社会结构和面貌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巨变……即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人际关系、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巨变。”[1]“现代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使得其社会意识形态、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价值观都或多或少地带有私有制的制度属性。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现代化”,也深深打上了这一制度的烙印,具有这一制度的胎记。在私有制条件下,人们更侧重“现代化”的物质内容,将追求物质财富作为唯一目标,使得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呈现出单向度特征,具体表现为单向度的物质型价值观、交易思维观和财富实践观。本文将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步理论,对资本主义 “现代化”单向度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揭示其片面性。

一、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单向度物质价值观

单向度物质价值观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单向度特征的第一个表现。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资料的归属做了明确的界定,对私人财富给予了肯定。对财产归属权的清晰界定,使得合法的个人财产受到保护,激发了人们创造财富的热情,并具有了财富占有的安全感。尽管个人在追求物质财富占有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也增益了社会财富,客观上有利于形成个人与社会物质财富的良性互动关系,但个人的财富欲、发财梦以及市场经济的实利价值取向,无不使社会财富的占有成为人们追求的显性价值目标,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人们对精神价值的追求,以至于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成为“现代化”的唯一价值诉求,形成了单向度的物质价值观。这种一维的现代化价值观认为人生的目的、价值和意义只是不断占有更多的物质财富,不断满足自己的欲望,甚或说,只有物质财富占有和享受才是实在的、快乐的,对物质财富的攫取成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们的唯一目标。

对此,美国过程哲学家斯蒂芬·劳尔说:“现代性最大的问题是高分贝地讴歌物质生活而贬低精神生活,贬低我们的人性。……他们所关心的唯有自己的物质幸福,即便自己的道德幸福和精神幸福也无暇他顾。”[2]

资本主义的物质价值观具有一定合理性,其合理之处在于它反映了人趋乐避苦的本性,而人趋乐避苦的本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强化了社会成员对单向度物质价值观的社会认同。物质财富的享受,与人作为生命体的物质需要的满足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即单向度的物质价值观与人的趋乐避苦的本性具有契合一致性。换言之,物质占有和享受的价值观最易被人们接受和认同,以至于会形成物质财富的快乐观和幸福观,表现为财富增益,会令人愉悦,使人感到幸福;反之,财富减损,会令人痛苦,降低幸福感。一言以蔽之,苦乐原理衍生出的物质财富的快乐理论、幸福理论,易于使单向度的物质价值观获得社会成员的肯定和普遍的认同,反过来,单向度的物质价值观又为实现个人财富的增值提供了价值支撑。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步理论认为,社会进步包含四个维度。其一,社会进步有物的标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这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其二,社会进步有人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的进步是以肯定人的独立主体、尊重人的主体性为首要前提的。人通过劳动,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精神生活,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完善。其三,社会进步标准包含合理的人与物的关系。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之一即人对物的依赖性的减少,这种减弱是与生产力发展同步一致的。其四,社会进步标准包含了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进步的重要表征是人们的平等社会关系的形成,即与“一些人统治,而另一些人受苦难”的旧纪元形成鲜明对比,是旧纪元向新纪元过渡的完成。“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进步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因此,社会进步不仅是物的丰富,也包含人的精神、人际关系的和谐及其人的全面发展。概言之,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是包含了物质条件的改善、人的精神修养的提高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整体概念。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步理论,我们认为现代化的衡量标准是综合的。由于现代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因而现代化框架下的价值观亦是综合的指标体系。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成为唯一具有价值而值得追求的事情是值得反思的。毋庸置疑,肯定物质财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占有物质财富的动机激励人们不断进行科学实验、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而物质条件的改善的确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但这种物质条件的改善仅仅构成社会进步与现代化的众多构成要素之一、众多衡量标准之一。事实上,物质条件的改善是现代化的基本条件,但不能代表全部。而且如果将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作为现代化追求的唯一目标,会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恶果。约翰·贝米拉·福斯特、布莱特·克拉克在批评资本主义时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将物质财富视为唯一有价值的东西,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重要价值,“在这种制度中,只有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才计算在内,外在于交换系统的外界自然——水、空气、生物物种——被当作‘免费的礼物’”。[4]将自然作为“免费的礼物”的后果就是通过无限度攫取自然资源以获取私人财富,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把现代化仅局限于单纯的物质财富的占有和享受是片面的。

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单向度交易思维观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主义的物质价值观进而影响了人们的思维观,形成了单向度的交易思维观。依据这种思维观,一切社会存在都是为我所用的资源,一切都是可以被交换的物。既然对物质财富的占有和享受成为私有制社会现代化的唯一价值观,而其他的存在,包括人的存在只能通过与物的要素发生联系,即通过市场行为实现其价值,因此其他的物和人都可以成为商品,不仅包括可以用来交换的劳动力,甚至也包括独一无二的人的价值、尊严、人格等。应当看到,资本主义的这种交易思维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合理性在于它反映了交换这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一种物品只有能够与其他物品进行交换并满足人们的需要,才能成为商品,没有交换,就不会有商品,市场经济也不会存在。这种交换是工具理性的体现:人们通过交换商品而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交换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社会中的一切存在物都是商品的交易思维观,是需要反思和批判的。其不合理之处在于:它仅仅关注工具理性而忽视了价值理性。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化、商业化所形成的人与世界的物化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颠倒了人的生命价值是有用价值基础的价值逻辑,以至于德国思想家舍勒指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价值序列最为深刻的转化是生命价值隶属于有用价值”[5]。市场化与物化结合而形成的单向度的交易工具化思维,消解了人的精神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诚如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说,现代社会人们不再“相信存在着世界的‘意义’这种东西”[6]。简而言之,这种交易交换的思维观把人当工具,否认人的目的性和精神特质,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可以交换的,甚至包括人格、尊严、道德等,以至于出现了美国当代学者桑德尔所说的,“市场和市场价值观侵入了它们本不属于的那些生活领域”的“市场跨界的货币泛化”现象,“我们从‘拥有一种市场经济’(having a market economy)最终滑入了‘一个市场社会’(being a market society)。”[7]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步理论,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体性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社会进步具有两个重要评价尺度,一个是生产力尺度,另一个是人的发展尺度。人的发展尺度属于社会进步的主体性尺度。“人的发展之所以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主要原因在于: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实质和最终体现。具体来说,社会发展的所有成果最终都要通过人的发展来反映,其成败得失最后也只能由人的发展状况来检验。”[8]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物质价值观,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仅把人当商品和工具,并作为实现物质财富的途径和附庸。人对物的依赖性加强,自由度常受到物质的限制。原始社会,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人的生存由天决定;而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虽然生产力提高了,但人的生存由天相继转到奴隶主和封建贵族及其等级制中,人的人身隶属关系使人依然没有主体性,是不自由的。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而且打破了人身隶属关系,人获得了解放,具有了相应的权利和自由,是一种进步。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的扩张及其奴役,人虽有出卖劳动力的自由,但伴随劳动分工的细化及其效率的强化,人的禀赋、爱好、旨趣等人全面发展的要素常要在职业技能与效率的控制下越发失去自由选择的空间,而货币的通行性、支配性愈使人屈从于职业福利的货币回报,以至于货币成为人丧失主体人格的新时代因子。人们常常要为了生存而沦为“资本”的婢女,丧失主体性乃至尊严或人格。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人与物关系的不和谐。马克思主义主张人与物的和谐关系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特征之一。一方面,社会进步主要是人的进步,物质因素为人的进步提供必要保障,因此,社会进步肯定物质财富的这种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人对物的追求要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不能一味地追求物而为物所奴役,否则就是扭曲人与物在现代化中的关系。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两者的关系不仅没被摆正,而且还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使人丧失主体性。财富占有主宰人的行为选择,人成为被物支配的对象,成为物的仆人。

精神追求的缺失。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进步不仅是物质财富的丰富,而且更为根本的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中“全面”包含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标准。因此,由马克思主义社会进步的视角看,单纯追求物质财富,忽视人的精神追求的独特性与价值,不是真正的社会进步。同样,完全受利益主宰的功利化的人际关系,也不合乎社会进步的和谐思想。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片面的交易思维观使人际关系中的利益纽带囊括一切并成为人际纽带之整体,人际交往彻底成为实现利益互补的途径。人们在利益左右下建立的关系,缺乏应有的友情和情义。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交易思维只是买卖双方之间共同标的物的等价交换,因此,为了能有幸成为其中一方,人们围绕有限的资源或机会展开激烈的争夺,丛林法则成为竞争的规则,导致了人际关系的敌对、争抢。无疑,这种矛盾式的人际关系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步和谐社会关系思想相悖。

三、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单向度财富实践观

单向度的财富实践观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单向度特征的第三个体现。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单向度的现代化物质价值观导致单向度的交易思维观,并最终导致单向度的谋求财富的现代化实践观。因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物质财富如资本、生产资料和商品等,都被当作唯一有价值的东西得到人们肯定和追求。人们将一切问题的解决都诉诸交换,即一切有价物都是交换的产物,一切的价值只需在交换中以商品的形式体现。追求物质财富本质上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需要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中,在单向度的物质价值观和交易思维观的共同作用下,人不仅认同了物质财富是唯一的价值,而且接受了交换思维是普遍使用的思维方式,因此人把实践的终极目标定格在对物质财富的不断占有,形成了单向度的现代化实践观。资本主义财富实践观的合理之处在于:它认识到人类实践的重要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而充足的物质财富是满足人们物质需要和其他需要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物质财富,人类需要的满足就无从谈起。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资本主义物质财富观的不合理之处也显而易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步理论,社会进步是人类实践的过程,而人类的实践活动可分为三类,即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这三种实践活动在社会进步的现代化方面扮演各自角色,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其中,劳动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之一,也有现代化的实践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化过程中,劳动不仅能体现主体的价值,是值得肯定的实践活动,也有助于改善人的境况。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片面的财富实践观,导致了劳动本质扭曲和人际关系的矛盾现象。

首先是劳动本质的扭曲。劳动是人所特有的有目的性的对象性实践活动之一,具有主体性和价值性双重属性。因此,劳动不仅包含对这类实践的经济意义的肯定,而且也包含了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因此,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制度下,现代化标准应当有助于体现劳动的主体性和价值性及其良性互促关系,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片面的财富实践观扭曲了劳动的本质,只强调劳动的价值属性,并用这种价值性阻碍主体性的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劳动的真谛在于在劳动过程中体现劳动者的价值和创造力,并通过改革创新,物质的不断积累,逐步改善劳动者的生存条件,体现其价值所在。而在私有制下,劳动的唯一目的在于价值增值。和一般商品相比,“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它能够生产商品和创造价值,它的使用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则形成价值”[9]。换言之,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这也就意味着,在私有制下,工人劳动的价值并不是更好体现其价值,实现个人劳动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更多是为了工资(货币)而从事单调的重复性劳动。

其次是劳资关系的不和谐。这种不和谐的劳资关系是劳资双方不同的利益诉求和纯粹的利益纽带的必然结果。在利益诉求方面,工人只想通过劳动多赚点钱,养家糊口,而资方更多是把工人当作实现其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工具,也是其财富积累的重要来源。因此,利益成为工人与雇主得以合作的基础,而一旦利益纽带不存在,劳资双方的冲突则会迅速暴露。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强化了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缩小和限制政府调节,削弱工会力量,削减劳动者的福利,取消市场管制,劳动者的工资、就业更多地受市场自发调节”[10]。这种调整对劳动者明显不利,使得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呈现出一种紧张态势。据而言之,工人为了生存,改善工作环境,保障劳动时间的适度性,不得不与资方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沟通乃至斗争;而资方为了实现资本的增殖性,获取更大利润,不得不提高劳动效率与强度,双方利益的矛盾性常会导致劳资关系的紧张,影响和谐社会关系的形成。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社会在其现代化进程中,虽然与之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相比,在物质财富上的积累上实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得其将物质财富特别是私有财产的积累作为现代化的唯一标准,并基于这种单向度的物质价值观,形成了一切社会存在物皆可交换的片面交易思维观,进而将获取财富作为社会实践的唯一目标。这使得资本主义现代化呈现出赤裸裸的单向度特征,这种单向度的现代化忽视了作为主体的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劳动者仅仅作为实现物质财富的手段,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1]高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现代化、全球化的消长[J].理论与探讨,2002(1):1.

[2]樊美筠,斯蒂芬·劳尔.美国最好的部分已经被现代性最坏的部分所折损——对话美国过程哲学家斯蒂芬·劳尔[N].光明日报,2014-04-16(1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0-731.

[4]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布莱特·克拉克.财富的悖论:资本主义与生态破坏[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2):89.

[5]马克斯·舍勒.价值的颠覆[M].罗悌伦,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141.

[6]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7.

[7]迈克尔·桑德尔.金钱不能买什么——金钱与公正的正面交锋[M].邓正来,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ⅩⅢ.

[8]丰子义.关于社会进步评价尺度的几个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1):31-32.

[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9.

[10]刘凤义.劳动关系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兼谈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演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9):58.

An Analysis on the One-dimensional Modernization of Capitalism—Based on the Viewpoint of Marxist Theory of Social Progress

Li Xinlong

During the course of modernization, people in capitalist society choose material wealth as the sole standard of modernization, which makes the capitalist modernization one-dimension. From the points view of Marxist theory of social progres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ree aspects of one-dimensional modernization of capitalism, which are the points view of material value, thinking of exchange and wealth practice, and points out the limits of capitalist modernization.

modernization;theory of social progress;viewpoint of material value;thinking of exchange;thinking of wealth practice

李欣隆,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乡村伦理研究”(15ZDB014)。

B17

A

10.3969/j.issn.2095-042X.2016.06.003

2016-09-20;责任编辑:朱世龙)

猜你喜欢

私有制单向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碳纤维/PPS热塑性单向预浸带进入市场
用“单向宫排除法”解四宫数独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女性地位变迁的探究
从“消灭私有制”看私有财产的是与非
从单向到双向的合作治理及实现路径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恩格斯的专偶制思想——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有感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