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哲学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
2016-03-24魏长领孙永为
魏长领,孙永为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自我意识哲学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
魏长领,孙永为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马克思博士论文通过研究伊壁鸠鲁与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的差别,指出自我意识哲学的产生的必然性及其界限,并为以后的哲学开辟道路。哲学的出路就在于扬弃自我意识哲学,依据时代精神提供的本质,通过理论批判推动实现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因此马克思本初的体系原则,既不是黑格尔哲学的原则,也不是黑格尔派哲学的自我意识哲学,而是以自我意识哲学为主导、扬弃吸收上述思想的新的启蒙主义哲学原则。在马克思那里劳动则是自我意识的实现形式。
马克思;自我意识哲学;黑格尔;劳动
马克思在他的《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的序言中指出黑格尔是真正的哲学史作家,但又认为黑格尔对希腊化时代的伊壁鸠鲁、斯多葛、怀疑论哲学认识的不充分性。马克思认为,“在就体系的广博程度来说它们已经接近完成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之后,出现的新的哲学体系,它们不以这两种丰富的精神形态为依据,而追溯到最简单的学派本身都是一件值得注意的现象。”[1](P17)他指出,黑格尔并没有抓住希腊化哲学的思辨思想,即“自我意识哲学”。马克思之所以对伊壁鸠鲁感兴趣是因为伊壁鸠鲁为哲学提供了一条救赎自己的道路,即在于扬弃自我意识哲学,通过理论批判实现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伊壁鸠鲁思想的主题核心强调从希腊城邦社会中发展出来的自我意识之个体。罗伯特·瑞斯艾认为“马克思把伊壁鸠鲁这一希腊启蒙的伟大人物放到了与宙斯的反对者普罗米修斯并列的地位。这是一场在人类自我意识的自治王国中反对诸神和信仰,自我意识恰恰联合了这两者。马克思的无神论也是真真正正出自这一关于完全独立之人的理想,这一理想之人最终除却自身之外不需要任何主人。”[2]伊壁鸠鲁和普罗米修斯不论是出于希腊神话的秘密,还是出于追求现世的幸福,都是反对现实桎梏与权威实现主体与客体的重新统一,即实现“自我意识”统一的典范。
一、伊壁鸠鲁哲学中包含的自我意识哲学对德谟克利特哲学的超越性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中已经就伊壁鸠鲁哲学、斯多葛哲学和怀疑主义哲学的总的方面做出了正确的关联—根据马克思博士论文前言的说法—但他还没有理解希腊思想这三个学派的真正重要性以及他们与哲学史的关联性[1](P11)。他认为精神的直接定在就是意识,意识拥有认知的过程和认知加以否定的对象性这两个环节。伊壁鸠鲁主义被黑格尔定性为繁琐、武断而乏味,然而在马克思那里“伊壁鸠鲁是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1](P63),他在博士论文的新版序言中写道:“只有现在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学派和怀疑派的体系为人们所理解的时代才算到来了,他们是自我意识哲学家,这篇论文证明,迄今为止这项任务解决得是多么不够。”[1](P104)希腊化时期的哲学流派如: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和怀疑派,在马克斯看来,不是一种不合适的附加物而是与其它哲学体系一样较为重要和有意义。
马克思看到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物理学之间的区别,对德谟克利特来说,原子只是一般的、抽象的缺乏自我意识的客观实体。“他在排斥中只注意到物质方面,即分裂变化,而没有注意到观念的方面,在排斥中一切同同他物的关系都被否定了,而运动被设定为自我规定。因此对他来说,原子仍然是纯粹和抽象的范畴,是一种假设,这种假设是经验的结果,而不是经验的推动原则;所以,假设也仍然也没有得到实现,正如现实的自然研究并没有进一步受到它的规定那样。”[1](P37-38)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没有达到自我意识,只是抽象的存在本身,而这种抽象的存在本身是很贫乏和空洞的,因为它只是把无力量的抽象的直接性即存在本身作为实体。因此,当德谟克利特将这一抽象的原则应用于人类知识,真理性和可靠性的判断就很难弄清楚。“当世界变成唯一能够真正为人所知的东西,他的形而上学便因其自身内在的矛盾而发生转变。真实的那种知识没有内容,而能向他提供内容的知识却没有真实性。”[1](P23-24)这与黑格尔批判康德道德哲学的抽象主义的情况类似,德谟克利特的哲学原则也是没有内容的。
伊壁鸠鲁认识到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区别,他认为现象仅仅是自我意识在感官世界的异化外化的结果。伊壁鸠鲁的原子是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它达到了自为和定在的统一。在伊壁鸠鲁那里,原子作为实体而显露出主体性。每一个定在都有单纯的规定性,并且通过这种单纯的规定性成为实体。原子作为定在通过这种自在自为,区别于其他的个别形式。个别的实体,虽然具有不同的规定性和特殊性,但是原子本身它的性质和偶性可以改变。原子本身不变,并且具有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方面它作为自我意识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形成自己,并且对自己的本性产生认知,返回其固有的内向性;另一方面它作为存在着的实体规定性,返回其自身。原子的这一运动过程,一方面把自己外化为感性的自然界,使自己成为他者,从而拥有内容;另一方面又把外化的事物收回于自身。感性世界,作为暂时的原子外化的现象,通过感官而存在。人类通过感官获得世界的现实性,世界就是人类的感官世界。事实上伊壁鸠鲁是想在不放弃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拯救自我意识哲学。胥尔瑟维德认为,“马克思已经把关于解放的基础理论的诸要素与感官现实性结合起来。伊壁鸠鲁的伦理唯物主义是通道所在。如果人有一特殊本质,这一本质乃通过历史过程才能实现其自身而到达其现实的理性形式—他的真实的存在,也即是,达到个体相互间有意识的理性关联,那么,所有这些形式—在这些形式当中个体通过其自己的存在不能经验到其本身—是人类的前形式,是对其自身的神秘化,它向意识显现自身为真实的。”[3]马克思在分析伊壁鸠鲁哲学时,从最初强调实体的本质到自我意识的转变,打破了神创造人的观念桎梏。
伊壁鸠鲁坚持个别的自我意识原则,从概念出发,把时间规定为“偶性的偶性”,使得人们意识到原子的存在。“这种把现象与本质分离开来,把现象设定为现象并且使现象作为现象返回到本质中”[1](P52),于是感性世界成了原子的印象,成了自我意识外化的结果。在他那里本质是真正的存在,而把握这种本质则需要通过自我意识的反思。认为原子即是实体又是主体,而实体本身就是主体,所有的内容都是对自己的反思。个别的实体作为原子的定在,只有通过思维来把握,感觉无法把握这种性质。此时,定在作为一种直接规定性的存在,就是原子的质,(某物之所以成为某物乃是因为它的质,一个定在和另一个定在的区别就在于质,正因为这种区别它才是“定”在)的不同规定性使原子成为个别存在。马克思认为,原子虽然是自然的本质形式,但却不能在感性世界中显现自身,因此它必须借助自我意识来完成。
德谟克利特的错误在于他混淆了现象和本质,主体和客体的绝对同一性。作为没有概念的绝对同一性,它是僵死的同一,最终只能诉诸于神秘主义。德谟克利特仅仅看到自然界必然性的一面,而否定偶然性,自然不会承认原子的相对性和不稳定性。他眼中的原子是永恒的,不具有时间性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德谟克利特没有处理物质化的原子自身之间的关系。这样,构成真实世界的原子成了不可知的自在之物。他更多的时候是把原子当成一种预设,它具有真实而不可知的特征。“德谟克利特由于对知识感到绝望而弄瞎了自己的眼睛”的原因。在德谟克利特那里,原子虽然是实体,但只是现象界的流变。“如果原子仅仅作为抽象个别的和被完成的东西就不能表现为那种多样性所具有的起观念化作用和统摄作用的力量。”[1](P50)德谟克利特关于原子和虚空的观念,在马克思看来都是假象,它只是一种表面的存在,在其本质上具有欺骗性。在本质与经验之间,德谟克利特使自己陷入经验论的实证方法之中。
二、自我意识哲学是哲学的救赎之路
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发现了自我意识哲学。“要得到真正的自由,你必须为哲学服务。凡是倾心降志地献身于哲学的人,他就用不着久等,他立即会变得自由,因为服务于哲学本身就是自由。”[1](P24)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感兴趣,意味着他对自我意识哲学感兴趣。自我意识哲学在马克思看来,是哲学本身的一条救赎之路。“普罗米修斯是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1](P12)根据贝克尔解释的俄狄浦斯恋母情结“自己是自我陶醉的自因谋划”的原则,人必须是自身的父,普罗米修斯承受痛苦要比接受宙斯的赦免好,人的自由应该是人征服客观世界的能力。马克思拒绝传统宗教那种基于信仰而相信人是由神创造出来,人自身的完美必须依靠神的恩典的“创世说”。认为上帝存在的证明是一个假命题,一切超越人的,对上帝的存在的证明在他看来没有任何意义。人的价值意味着人的存在,而人的最高神性就是自我意识。马克思预设了一个完美的尘世世界—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历史是通过劳动而诞生的,自然界对人来说是生成的过程。……社会主义是人的、不再以宗教的扬弃为中介的积极的自我意识。”[1](P64)人创造了人自身,哲学不再是抽象的理论,它的根本任务就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写道:“个别自我意识把世界从非哲学里面解放出来,同时就是把它们自己从哲学里解放出来”,“当哲学作为意志转而反对现象世界的时候,哲学体系便被降低为一个抽象的整体……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是哲学的世界化。”[1](P23)自我意识是绝对与相对产生的和解,是思想和现实的和解。哲学观念本身就是自我思考,是意识到的自身。
自我意识哲学作为哲学的拯救形式,无疑是一种征服世界的力量。它力图赋予哲学以生命力量,从而使哲学意识到自身的有限性。对此黑格尔有如下表述:“物质的本质是引力,精神的本质是自由……物质在其自身之外有其实质,而精神存在其自身之内。可是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当我在自我之内时我是自由的。这种独立的精神存在就是自我意识,即自我的意识。”[4](P22-23)黑格尔认为,精神是物质的对立面,它是超越物质的力量,具有总体个性化的特征。精神作为自身的中心,本身就是吸引力。所谓的物质,本质上必须找到外在于自我有限的自我意识,即废除自身,一旦自我意识全神贯注时,物质便消失,精神就可以赋予客体灵魂,甚至“消融”客观性于自身之中。客观性融入主体是神圣的行为,他非常推崇基督教圣餐仪式,认为这一仪式是有限和无限和解的典范。“在自我意识里……精神熟知自身,精神就是其自身本性的判断,同时也是趋向自身的运作。精神生产自身,使自己成为自己之中的自己。”[4](P23)实际上黑格尔的精神潜在之所,就是绝对精神和上帝。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在马克思看来是不完整的,但对黑格尔而言,人在时间面前霎那间展现其有限性,人迫切追求永恒的价值,与人的生命的有限性的矛盾,导致个体的生命不可能承担征服死亡的任务。他意识到个体如果要超越自己的有限性,就必须参与到超个体的力量之中。神性无疑是战胜死亡的力量,所以他诉诸于上帝,诉诸于他的绝对精神。这种神圣的观念,是一种超个体的力量,它是由无数个体的律动而形成的整体性。单个的人都在这整体性中表现他们自己。但是绝对精神存在于社会的整体性中,人需要根据这种社会的整体性而改造自身,只有这样,人才能意识到自身的绝对独立性和神性。人类拯救自身有限性的神秘力量,恰恰就在于人的社会性。
无限性构成自我意识本身的根基,而这种无限性作为真正能动的、没有任何界限的“力”,黑格尔曾经这样描述,“这个单纯的无限性或绝对概念可以叫做生命的单纯本质、世界的灵魂、普遍的血脉,它在一切场合下都不被任何区别所模糊,也不为之中断,它本身就是一切区别,正如它是一切区别之扬弃,因为它意自身的脉搏跳动而又寂然不动,他自身震颤而并无不安。”[5](P110)自我意识的特点就是消除一切界限,把主体和客体统一起来。“无限性或者这种纯粹自身运动的绝对的不安息……虽然已经是此前一切阶段的灵魂了,然而只有在内在东西中它自身才自由地显露出来。现象或者力的转化本身已经将它表现出来,但是它首先作为解释而自由的显露出来;并且由于它最终对意识而言才是对象,才是它之所是的东西,于是意识就是自我意识。”[5](P112)它的无限性是生命的本质推动整个意识经验的过程。但是它只有在感官世界中才能够自己表露出来,只有当意识突破主观限制进入到主观与客观相互转化的这种无限循环中,意识才能够成为自我意识。相对于自我意识无限性而言,有限的个体自我仅仅是社会生成的一瞬间和一个阶段,个体在自身中是一种虚假的现象,唯有放弃自己对无限神性的追求,把自己融入自我意识之中,并且以这种方式履行个体的使命,自己才能够获得无限性。人的社会性虽然是无限的,但是没有自我意识。个体自我虽然有限,但却是单独的有意识主体。只有当这种无限的社会性依靠个体的自我意识而存在时,这种社会性才能够达到形式与本质的统一。与此同时,也只有在社会性的整体中,个体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和普遍的自我”才能够得到拯救。
三、劳动是自我意识哲学的实现形式
马克思对自我意识哲学的积极扬弃,是马克思离开唯心主义立场而转向唯物主义的开始。他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关系中所规定的社会性活动,即劳动。由于劳动具有社会性,所以人的本质又被看作“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要成为真正的人,就必须在本质上和实际上区别于动物,就要拥有自我意识。与黑格尔相反,马克思不是把人的本质看作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环节,而是把自我意识看作人的本质,即自觉性和目的性。自我意识在这里便成了,自在和自为的存在。最初,自我意识是单纯的自为的存在,它通过把异己的一切东西排除在它的活动之外并与本身保持同一。在这种直接性中,也就是在自为存在的这种给定存在(即不是由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产生的存在)中,自我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和分离的实体。它之外没有任何一种东西作为本质和否定性实体的对象而存在。因此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之为人的自觉性。但是,个体以直接的方式呈现,人的个体的这种互为呈现的方式,表现为对象性的特征。它是一种独立的具体形式,进入到动物生命的给定存在中。作为一种给定存在而存在的对象,它被规定为动物的生命。在劳动中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意识的对象。最初产品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人预先意识到自己生命活动的目的,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我意识的对象,这表明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劳动。通过劳动,自我意识到达自己本身,因为自我意识在深入到它自身之外的东西中,劳动的意识便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直观,它在其中直观自己本身。劳动产品是劳动者创造的结果,劳动者通过劳动产品实现自己,他直观产品的同时,直观自己。虽然与自然物一样,劳动产品也是客观的,不依赖人的存在物,但是它必须借助劳动,劳动产品能够实现自己。在生产劳动产品的过程中,人更实在更客观的成为他自己,也只有在这一过程中,人才能真正意识到人的实在性。在劳动过程中,人是一个超自然的实存,此时人是“具体化”的自我意识,是“客观化”的历史。劳动使人获得了解放,并赋予人以人性。一方面在于,劳动创造了一个文化的、历史的、人的客观世界,即非自然的世界;另一方面,劳动把人从焦虑中解放出来,使得人的天性与客观世界联系起来。
然而通过劳动创造产品的过程,不光是纯粹抽象的意识活动,也是人们为了维持自身生命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它必须对客观自然界发生作用,才能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在劳动过程中,自我意识构成了它自己的东西。但由于自我意识本身是自在自为的存在,那么对它来说,自我意识就不能成为别的任何东西,而只能是它本身。在被自我意识实在改造的世界里,自我意识认出了它自己的成果:它在其中认出了它自己。劳动就是自我意识最现实的形式,是人能动的创造对象的过程。这也是自我意识创造对象的过程,人只是自我意识的在实现世界的实现形式。在马克思那里,自我意识得到了唯物主义科学的解释。这也是哲学的救赎道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通过理论批判实现世界的哲学化。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美]罗伯特·瑞斯艾.奴隶,主人,暴君:尼采的自由概念[M].卫茂平,译.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70.
[3][美]乔治.麦卡锡.马克思与古人[M].王文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8-39.
[4]黑格尔.历史理性:历史哲学总序(Reason in History: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M].Robert S.Hartman,译.Indianapolis/New York,1953.
[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The Influence of Self-Consciousness philosophy on Young Marx
WEI Chang-ling,SUN Yong-wei
(School of Public Ad ministration,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Henan 450001,China)
The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Marx pointed out the Inevitability of consciousness philosophy and its boundarie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natural philosophy of Epicurus and Democritus,which open the road for the future of philosophy.The way-out of philosophy lies in abandoning the philosophy of self-consciousness.In line with the essence provided by the spirit of times and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critique of philosophy,the realization of the globalization of philosophy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 world can be achieved.So the prime principle of Marx system is neither the principles of Hagel's Philosophy nor the philosophy of self-awareness in Hagel's Philosophy,but a new kind of enlightening philosophical principle which is dominated by self-consciousness and abandon or absorb the above-mentioned thoughts.From Marx's point of view,labor is the realization form of self-awareness.
Marx;self-consciousness philosophy;Hagel;labor
A811
A
1672-934X(2016)04-0055-05
10.16573/j.cnki.1672-934x.2016.04.009
2016-05-10
魏长领(1963-),男,河南虞城人,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哲学、伦理学研究;
孙永为(1990-),男,河南夏邑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意识形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