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西北乡土建筑地域文化解读

2016-03-24吴罡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442700

河南建材 2016年1期
关键词:鄂西北道家民居

吴罡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442700)



鄂西北乡土建筑地域文化解读

吴罡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442700)

摘要:乡土建筑的形成总是与某些潜在的因素相关,鄂西北乡土建筑就是受到了这种特征的影响,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文化的多元性,进而又直观生动地表现在乡土建筑上。这种风格既体现出人对地域环境的协调共生,又是对它孕育的文化内涵的特有注释。

关键词:鄂西北民居;地理环境;兼容多元;院落布局

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千百年来,不同地域都根据自身所具备的环境特点,产生出了种类多样、内涵丰富的风俗文化组团。《汉书·王吉传》曾曰:“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就是先辈对此的明确指认。风俗文化通俗意义上就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信仰而产生的行为认知,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风俗文化的形成是人们对自然和人文环境适应的结果,既对应具体的物质产品,又体现在抽象的行为意识,鲜明反映了地域和时代的特点[1]。位于汉水中上游的鄂西北就以其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和居民主体的复杂性,在地域文化上别具特色、自成系统,形成了一个特征鲜明的风俗文化圈。特别是以乡土建筑为代表的居住文化,以空间环境为载体,根据自身的功能定位直观全面地反映出当地社会的生活方式及行为理念,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代表性。

1鄂西北乡土建筑的演化基础

乡土建筑在发展演化的过程中,环境对其空间形态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作为人与环境的衔接介质,鄂西北的乡土建筑通过对自身所做的独特安排,既能灵活应对当地自然地理的客观条件,又能生动体现与环境相生互长的精神内涵,可以说是当地文化的一张名片。

1.1底蕴深厚的道家文化

道家思想从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中华文化的根源,千百年来有力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厚德载物,上善若水”通过言简意赅的字句告诫世人要以包容豁达的心态看待世间万象。“知变,因变,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生动反映出道家文化在处理问题时所遵循的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思维理念。鄂西北由于自身的历史及地理因素可以说是孕育我国道家文化的一片沃土。首先,域内的武当山就以其特殊的地位和深厚的文化而盛名远扬。据历史考证,早在春秋之际,武当山就已演变成为重要的礼法活动场所。到了明朝,随着统治阶层的精心打造,武当山从兴隆走向鼎盛,成了全国最大的皇家道场,被奉为是天下道徒修仙朝圣的必经之地,对我国道家文化的传播起着深远的影响。其次,鄂西北与汉江上游的陕西汉中毗邻,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其成为中华最先受到道教源头——五斗米教熏陶的地区。亲民扬善的教义以《老子五千文》为经典,告诫信徒要互助互爱,团结协作,深得广大群众的信奉。道家思想的内涵特征对鄂西北的地域文化起到了强有力的辐射作用,使鄂西北很多处世理念都夹杂有道家元素的自由性和能动性。

1.2四通八达的地理交通

鄂西北位于汉江中游,周边紧靠鄂豫陕渝等四省,自古就享有“四省通衢”的美誉。悠悠的汉江流贯其间,凭借自身独特的流向,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南北交往的主通道。鄂西北虽然斜倚于大巴山的余脉,域内多为山脉丘陵,但由于其处于我国第二与第三地形梯段的交界处,周边的地势却较成平缓。如西北是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东北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平原,东南是以汉口为中心的江汉平原,西南是以成都为中心的成都平原。这些地区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商业文化核心带。鄂西北凭借着汉江赋予的便利航运交通,将四周不同的人文交往和经济活动联系起来,成为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结合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的民风观念因为经常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浸染,逐渐演变得比较自由实际。传统的行为习惯与外来的移民民俗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混合交融,只要能与生活节奏相匹配,都能够接收并加以改进,最终形成了五方汇杂、健康开放的生活模式。

2鄂西北乡土建筑的表现特征

乡土建筑可以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功能载体,不仅能满足居者日常的实用要求,还能将自身的特征融入内心的情感要求,折射出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因此对于鄂西北乡土建筑的认识和研究,就要从多角度进行探究。这样才能够将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2.1包容影响的建筑形制

儒家思想作为我国延续千年的正统文化,可以说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封建社会为了维护其自身的统治,要求能够建构起井然有序的差序结构,在思想的灌输中十分看重“礼制等级”的划分,反映在建筑上就是通过房屋单体和院落空间的程式化结构来体现出等级地位[2]。这在鄂西北民居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比如房屋空间的方位布局,主要的房间居中,次要房间居于两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明两暗”。主次分明给人一种明显的尊卑秩序感。但在具体的细部上,由于鄂西北地处不同文化的交融点以及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房屋的构造在规格上就表现得较为自由,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只要能更好的满足房屋间的主次关系和实用功能,庭院具体的尺度和样式并不十分严格,通过适当的调整可以体现出“以和为贵,有容乃大”的居家思想。比如在房陵的乡土民居中,堂屋主要是由尊长使用,是整套房屋院落空间布局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厅堂的样式又根据当地山多坡急的环境特点,常将大门及两侧墙面进行内收处理,使堂屋平面呈现“凹”字形,这样既扩大了庭院的面积,增强了房屋采光质量,又体现出长者对外包容的思想,提升了正房的艺术层次效果,使得同一庭院内的各栋单体建筑在交通联系上、使用功能上有机联结成一体。因此,这种布局很适应宗法制度下家族聚居的家庭形态。

2.2向往仙界的建筑装饰

我国的传统文化多数体现了对美好事物和理想境界的追求。神仙的逍遥不死和极乐永恒都是人们世俗的理想。鄂西北境内就历史的蕴涵着特有的文化脉络,在此既有生动传奇的道家传说,又有丰富多彩的地方神话。这些都为当地民居的建筑装饰造型提供了丰富的构思源泉。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统治中,存在着壁垒森严的等级统治秩序,在建筑的布局方位、结构构件和装饰设计等多个层面都划分出不同的规格及形式,彰现出政治伦理规范。社会底层的人民在房屋建造中,不能临摹上层建筑采用的规格及装饰手法来表达自身的吉祥喜庆之意,这就为有着同样功能效果的历史神话题材提供了很好的展现舞台。神话题材在鄂西北的建筑装饰中随处可见。当地民居常常通过色彩、图案、数字等多方面作为载体来精心创作,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宝贵文化遗产。比如,著名的竹山县田家坝“二盛院”有6 路48天井、象征着传说中的6路48祖先,也是人们追求仙人生活的一种表达[3]。在堂屋正面屋檐下用壁画装饰,这种装饰中就有大闹天宫、八仙过海、天子出游等古人所向往生活的描绘(图1)。可以说这种描绘是人们以艺术形式对于想象中的神仙生活的逼真再现。

图1堂屋正面屋檐下装饰图

2.3依山傍水的风水选址

历经千百年的劳苦耕作,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创造积淀下形式多样的意识习惯,形成了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民间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民俗风情都有着各自的特色,集中体现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日常劳作中。

鄂西北的民居建筑习俗颇有讲究。在房屋的布局建造过程中,对位置、朝向、布局、营建等多方面都要认真考量,为家门的兴旺繁盛定下基调。首先是定方位。根据自然地形、地貌、水流方向、气候特点等决定“大向”。一般选择坐北朝南的“负阴抱阳”格局。在我国风水理论上,“把山南称阳,山北称阴;水北称阳,水南称阴”。房屋选址必须要能达到“阴阳合和,风雨所会”,地形要背山而面水,向“阴”的位置由向“阳”得以平衡。只有这样才能“阴阳序次,风雨时至,春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4]。在此认知下,汉水就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郧阳山水相融,日照充沛,这就为房屋选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居民常常把房屋建造在江河北岸,以此达到背依青山,面朝清水的胜景。竹溪县烂泥湾翁家庄园建在竹溪、竹山两县交界的汇湾河与堵河交汇处,坐北朝南,背靠青山,面向汇湾河,是传统风水观的典型展示(如图2)。

图2竹溪县烂泥湾翁家庄园

3结语

古郧阳的乡土建筑兼容并收,千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鄂西北乡土建筑在体现我国传统主流文化哲理观念的同时,其实都是受其所在地域场所、环境构成等诸多自然方面的因素影响,进而更深层面地在建筑单体、整体布局、建筑造型等方面体现出来,最终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古郧阳的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1]蓝哲.古庸国、康国历史渊流考论[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2]梁中效.汉水流域历史文化的和谐特色[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2).

[3]张兴亮,郝少波.鄂西北传统民居的象征文化[J].华中建筑, 2005,05.

[4]谢满根,胡静,郑昭.谈鄂西北传统民居的多样性[J].山西建筑,2014,40(5).

项目类型: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论文编号:2015C06

猜你喜欢

鄂西北道家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鄂西北地区北柴胡高效实用人工种植技术
漫画道家思想
鄂西北传统民居多样性探讨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姚雪垠在鄂西北的抗战文化活动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