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断
2016-03-24鹤壁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鹤壁458030
王 亮(鹤壁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鹤壁 45803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断
王亮
(鹤壁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鹤壁458030)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不仅造成感染雏鸡的大批死亡,而且更重要的是IBDV可以造成免疫器官法氏囊破坏,导致免疫抑制,从而降低机体对其他疾病的抵御能力,从而极易继发大肠杆菌病和鸡新城疫等,所造成的损失往往超过该病本身造成的损失。随着养鸡规模的扩大和饲养密度的不断增加,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也在一些地区鸡场中不断发生和流行,而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给养鸡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危害养鸡业发展。
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养鸡场。免疫抑制病原体感染、呼吸道损伤、饥饿或过饱、饲料配比不当或突然改变、畜禽群密度大、通风换气不良和气候剧变等均可诱发鸡大肠杆菌病,特别是免疫抑制病原体如IBDV等的感染。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对幼龄畜禽危害更大,可造成病鸡气囊炎、心包炎、肝周炎及输卵管炎和卵黄性腹膜炎等,随着大型集约化养殖业的发展,大肠杆菌对养鸡业造成的危害已日益明显。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尸体剖检变化,以及实验室诊断,此次疫情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为及时治疗提供了前体。
1 临床诊断
1.1发病情况
最初鸡舍出现零星发病的鸡,病鸡精神沉郁,采食量减少,拉白色水样粪便。3d后,发病264只,死亡80只,发病率18.3%,病死率30.3%。
1.2临床症状
最初发现鸡群采食量减少,拉水样粪便,有些鸡啄自己的泄殖腔,病鸡越来越多,病鸡采食废绝,精神萎顿,羽毛蓬乱,呆立墙角。随即出现腹泻,排白色或黄色水样稀粪,肛门周围羽毛粘有粪污。严重病鸡头垂地,闭眼呈昏睡状态。严重脱水,极度虚弱,最后死亡。
1.3剖检变化
病死鸡腹腔有纤维素渗出物,呈灰白色,心包膜和肝被膜上附有纤维素性内膜,心包膜增厚,心包液增量,混浊;在肝表面和心外膜上有一层黄白色纤维素膜;肾脏肿大,有尿酸盐沉积而呈红白相间的“花斑”状外观;胸肌和腿肌有条状出血;法氏囊水肿和出血,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切开后黏膜皱褶多混浊不清,囊内有少量干酪样渗出物或白色黏稠液体。
1.4临床诊断结果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尸体剖检变化,特别是胸肌和腿肌出血、法氏囊的剖检变化、拉白色或黄色水样稀粪以及心包膜和肝被膜上附有纤维素性内膜,初步诊断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2 实验室诊断
2.1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RT-PCR诊断
2.1.1RNA提取
取绿豆大小的病死鸡法氏囊组织放入灭菌研磨器,研碎,加300μl冰冷DEPC水再磨片刻,冻融3次,4℃5000 g/min离心10min,取200μl上清加入600μlRNAisoPlus,混匀后室温作用5min,加入200μl氯仿,摇匀作用1~3 min,4℃12000g离心10min。吸取上清,置于另一DEPC水处理过的eppendorf管中,按上清与异丙醇(1∶1)体积比加入异丙醇,室温作用10min,4℃12000g离心10min,吸弃上清,DEPC水配制的75%乙醇洗涤2次,干燥后25μl DEPC水溶解沉淀,-20℃保存备用。
2.1.2cDNA合成
取RNA悬液3μl与VP2保守位点上、下游引物(上游引物:ACT-GTGGGGGACACAGGGT,下游引物:CTGTCAGTTCACTCAGGCTTCC)各1μl(20pmol)混匀后置于70℃水浴中5min,冰浴10min,再依次加入5„反转录酶缓冲液4μl,0.1MDTT2μl,2.5MdNTPs4μl,RNA酶抑制剂1μl(20U),M-MLV反转录酶1μl,DEPC水补足20μl,37℃水浴中作用1.5h。95℃作用5min灭活反转录酶。
2.1.3PCR扩增
10 5BR%聚合酶缓冲液2μl、cDNA2μl,2.5mmol dNTPs1μl,10pmol上、下游引物各0.2μl,5BR%/聚合酶0.2μl后,灭菌去离子水补足20μl,反应条件是95℃3 min,94℃50s,56℃45s,72℃40s,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7min。取5μlPCR产物在1%琼脂糖凝胶上电泳,检查扩增结果。
2.1.4RT-PCR结果
由电泳结果可知,待检法氏囊样品扩增出了约270bp的目的片段,与预期大小相符(如下图)。
2.2大肠杆菌检测
2.2.1涂片镜检
无菌采集病、死鸡的肝脏、心血等组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针尖大小两端钝圆、多数散在排列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
2.2.2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采集病、死鸡的肝脏,接种麦康凯琼脂平板,37℃温箱培养24h,形成圆形、表面光滑、湿润的粉红色菌落。挑取粉红色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可见均匀针尖大小革兰氏阴性球杆菌。
2.3综合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及RT-PCR和细菌分离、革兰氏染色镜检结果,确诊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3 讨论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危害我国养鸡业发展最严重的疫病之一。准确快速的诊断对该病的控制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由于IBDV双股RNA病毒,变异较快,给RT-PCR的应用带来不便,研究选取IBDVVP2基因保守位点设计引物,则有效克服了这一问题。
大肠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当机体受到应激或其他病原体感染而免疫力下降时,就大量繁殖,引起发病。该起疫情就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首先感染,鸡体免疫力下降后,继发感染大肠杆菌引起的,这与鸡群发病突然,病死率高相一致。
近年来,在养鸡实践中,多病原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己是普遍发病的规律。鸡群中发病,常常不是某单一的病原体引起,而是两种以上的病原体共同作用造成的,即常称的共感染,其结果造成病鸡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诊断和防治难度加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起疫情就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与大肠杆菌共同作用的结果。对这类疾病的诊断仅靠临诊症状和剖检变化,没法做出准确诊断。因此,只有通过发病鸡的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诊断,才能够做出准确的诊断,避免盲目采取措施,造成更大损失。
收稿日期:(2015-12-26)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4-5090(2016)02-00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