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资讯
2016-03-24
● 国内资讯
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9万公里 居世界第一位
据中国铁路总公司消息,随着海南环岛高铁的全线贯通,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超过12万公里,居世界第 二位。
据新华社消息,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铁路建设的部署,2015年,铁路总公司充分认识加快铁路建设对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稳增长、调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以中西部铁路建设为重点,全力以赴推进铁路建设,全面完成了“两个8000以上”的目标。
统计显示,今年铁路建设各项目标全面完成。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00亿元,投产新线9000多公里,新开工61个项目。
此外,新线投产里程大幅增加。铁路部门均衡安排新线投产,扎实做好工程收尾、初步验收、联调联试、静动态验收、安全评估、运营准备等工作。合肥至福州、哈尔滨至齐齐哈尔、沈阳至丹东、吉林至图们至珲春、丹东至大连、成都至重庆、天津至保定、海南环岛等高铁项目建成投产,全年新线投产9000km以上。(来源:解放网)
中国隧道体检技术获得隧道界“奥斯卡”奖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昝月稳团队凭借“高效快速检测隧道衬砌结构状态车载探地雷达新技术”,获得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ita)颁发的2015年度技术创新奖。
这一被誉为隧道界“奥斯卡”的奖项今年吸引了全球103个项目参评,最终8个项目获奖。昝月稳团队的参评项目是中国今年获得的唯一奖项,也是ita颁发的首个年度技术创新奖。这项检测技术,被ita赞为“解决了国家铁路网隧道安全检查的重大问题,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当前,对铁路隧道健康状态检测的主要方法是探地雷达,有人手举天线和液压支撑天线两种方式。但是,均需在维修时间内进行,需要停电,检测速度不超过5km/h。
“我国当前运营隧道有1.2万多座,长度1万多公里,隧道病害相当普遍。用这两种检测方式,在短时间内实现全国范围内铁路隧道病害普查和定期体检,几乎是不可能的。”昝月稳道。
经过14年努力,昝月稳团队研发的第三代隧道检测系统——车载探地雷达系统颠覆了传统的测量方式,能在列车正常运行条件下完成整条线隧道的检测。
车载探地雷达有六组空气耦合天线,天线位于车辆界限之内,检测深度为2m,检测速度从间歇式5km/h提高到连续性175km/h。(来源:中钢网 )
2016年农村“土改”将主攻三大方向
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一年一度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即将召开,对2016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作出重要部署。针对农业改革中最受瞩目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多位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预测,明年农村“土改”将会呈现三大方向。一是以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为代表的“三块地”改革试点将全面深入,二是以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代表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将迎来系列部署,三是耕地保护和补偿制度将迎来顶层设计。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政府层面已经对土地改革有了完整的部署,接下来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落实。“三块地”的试点改革是封闭运行的,由于是一个新生事物,所以目前来看改革推进的步伐可能相对偏慢,地方积极性也不高,但是最终还是需要按照国家的顶层设计去推进。
李国祥表示,由于今年人大常委会已经把改革试点涉及的前期法律问题陆续厘清,试点范围内该暂时调整的法律法规已经做出了相应调整,因此2016年“三块地”改革试点应该是以深入探索为主,会有更多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拍卖,土地征收范围也会有所缩小。宅基地方面,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可能会成为核心,这项改革会和农民工市民化时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联动起来,对我们国家整体的改革有长远的影响。
除了“三块地”改革试点外,2016年还将成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的“攻坚年”。记者了解到,随着二轮承包期即将期满,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关于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政策的意见》,准备适时就二轮承包期满后耕地延包办法、新的承包期限等内容提出具体方案。与此同时,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的框架思路也已经基本形成,这也将是新一年里农村工作的一个大亮点。
此外,按照此前定下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时间表,该项工作在2017年要全部做完。也就是说,在今年全国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增加了9个省试点后,明年试点范围和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日前撰文表示,接下来将加快推进和确保如期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构建农民土地权利保障的基础体系。加强规范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及服务体系,健全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准入和监管制度。
2016年农村“土改”的第三件大事是耕地保护和补偿制度有望迎来顶层设计。记者了解到,我国将研究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耕地保护和耕地占补平衡的意见。专家表示,虽然关于这项改革意见的制定进度目前并没有太多消息流出,但根据今年早些时候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可以看出一些改革的大致思路。
根据《方案》显示,在健全耕地保护和补偿制度方面,主要工作是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完善土地复垦制度,建立土地复垦激励约束机制;依法加强耕地占补平衡规范管理,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的法定责任,完善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完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等。(来源:经济参考报)
京津冀环保规划发布:到2020年PM2.5浓度下降40%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对外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了未来几年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一系列目标任务,提出到2017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削减,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其中PM2.5浓度比2013年下降40%左右。
数字看现状:环境污染非常严重。规划指出,京津冀地区是全国水资源最短缺,大气污染、水污染最严重,资源环境与发展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空气污染最重的区域,其中PM2.5是首要污染物;该地区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47%;人均水资源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九分之一,河北省长期超采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范围不断扩大,主要河流长期断流,重要湿地逐步萎缩;2014年,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的11.3%,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1.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数字看底线:增加环境保护刚性约束。规划划定了京津冀地区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消耗上限,将逐步增加生态空间和改善环境质量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条件。到2017年,京津冀地区PM2.5年均浓度应控制在73μg/m3左右;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4μg/m3左右。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III类,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73%。2015年至2020年,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增长速度显著低于全国平均增速,其中煤炭消费总量继续实现负增长。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用水总量控制在296亿立方米,地下水超采退减率达到75%以上。
数字看治理:推进环境改善重点工程。规划提出实施国土生态整治、清洁水、大气污染防治等一批重点工程,将治理需求切实转换为工程措施,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16年底前,全部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造纸、制革、印染、染料、炼硫、炼砷、炼油、电镀、农药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工业集聚区应按规定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017年底前,京津塘电网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电力占电力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5%;北京市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到10%以下。2015年底前,京津冀全范围供应符合国家第五阶段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到2017年,全部淘汰黄标车。(来源:新华网)
住建部:公共建筑可充电停车位不少于10%
今后,每个公共建筑配建的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具有充电设施的停车位不少于总车位的10%。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应100%预留充电设施建设安装条件。住建部1月15日发布通知,要求加强城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建设。
住建部表示,当前,我国电动汽车已经进入快速推广应用时期,到2020年,全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超过500万辆,充电设施严重不足与电动汽车快速增长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住建部要求,原则上,每辆电动汽车要有一个基本充电车位,每个公共建筑配建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具有充电设施的停车位不少于总车位的10%,每2000辆电动汽车至少配套建设一座快速充换电站,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电动汽车充电需求,支持和促进电动汽车推广应用。
对于新建的小区或公共建筑,此次住建部提出,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应100%预留充电设施建设安装条件,新建的大于2万平方米的商场、宾馆、医院、办公楼等大型公共建筑配建停车场和社会公共停车场,具有充电设施的停车位应不少于总停车位的10%。
而对于老旧小区,在不影响车辆通行的前提下,允许利用和改造居住区、停车场、城市支路上的照明设施建设充电设施。对停车困难的小区,近期可结合路内临时停车泊位和公共停车场建设分时共享的充电车位;远期应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周边地区开发、机械式和立体式停车设施建设,在新增停车泊位建设安装充电设施。(来源:新京报)
2016年装配式建筑将大行其道 无噪音无尘土时代来临
工地上没有水泥搅拌车,也没有尘土飞扬;反倒是预制车间内,生产线上的机器不停作业,一块块硕大的预制楼板雏形初具。通过吊装、组建,装配式住宅就像生产线上的汽车一样被组装完成。经测算印证,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过程可实现节电31%、节水36%、节约模板54%、缩短工期20%~30%。装配式建筑可将使建筑精度由厘米级升级至毫米级,比传统混凝土现浇施工精度提高3~4倍,建筑品质更高、寿命更长,保温、环保性能也更突出。同时,由于构件一体式生产,传统建筑常有的窗框漏水、保温性能不佳等弊病也能迎刃而解。(来源:网易新闻)
重庆大学建筑学科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2015年12月12日,重庆大学建筑学科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学研讨会暨重庆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建筑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教学改革实践”结题评审研讨会在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国际会议室成功召开。
研讨会吸引了重庆市兄弟建筑院校和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众多青年教师的踊跃参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许懋彦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张路峰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周宇舫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院长段德罡教授等校外嘉宾,重庆大学教务处长李政良教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党委书记杜春兰教授、副院长卢峰教授、建筑系主任邓蜀阳教授、建筑系副主任龙灏教授、建筑系副主任阎波教授、景观系朱捷教授、规划系闫水玉教授、院长助理黄海静教授、规划系贾铠针博士等校内嘉宾应邀出席了研讨会。论坛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卢峰教授主持。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党委书记杜春兰教授代表学院表达对论坛的良好祝愿,表达了对参会嘉宾的热烈欢迎。重庆大学教务处长李政良教授对重庆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建筑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教学改革实践”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积极的评价。随后,卢峰教授、黄海静教授、朱捷教授、贾铠针博士先后就教改项目各子课题进行了精彩的报告演讲。最后,参会嘉宾就教改项目取得的进展和建筑学专业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了热烈的研讨。论坛取得丰硕成果,圆满成功。(撰稿:刘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