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
——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为例*
2016-03-24胡鞍钢
胡鞍钢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北京 100084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
——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为例*
胡鞍钢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北京 100084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快了建设高端智库的步伐,中国智库发展进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作为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之一,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文章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为例阐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介绍了建国以来中国智库的发展历程,以及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的发展过程,并从其研究主题和研究成果两方面介绍思想传播,总结国情研究院作为高校智库的建设和发展经验。智库的发展需要积累,也需要创新,中国智库在研究中国问题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是很好的实例。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思想传播,高校智库,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16.08.0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加快了建设高端智库的步伐。2012 年 11 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2013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目标,将智库发展视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同年 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 28 条明确提出“加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健全决策咨询制度” 。2015 年 1 月 20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首次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功能界定为“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明确提出 2020 年目标是“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①新华社北京2015年1月20日电。2015 年 12 月,正式启动首批 25 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1],首次将国家高端智库定位为直接“服务党中央决策、服务国家发展”,中国智库发展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以下简称“国情院”)是首批 25 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之一,作为高校智库,国情院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非正规机构到国家高端智库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国情院的研究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高度的影响力,不断向社会各界传播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思想。国情院在发展建设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章谨以国情院为例,阐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
1 中国智库的发展历程
墨子曾指出古代圣明天子“非神也”,而是“能使人之心,助己思虑”“助之思虑者众,则其谈谋度速得矣”。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领导人注重发挥“外脑”作用。“一五”计划编制时反复征询苏联专家等方面意见;“三五”计划编制还提出了“领导、专家、群众”三结合的方法。但出于计划保密的需要,这一时期各类专家和研究机构作为外部咨询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
改革开放以后,各类专家参与决策所发挥的咨询作用越来越大。大体经历了 3 个时代。
1.1 “集体领导决策时代”——专家非正规参与
基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个人决策的历史教训,邓小平痛定思痛,他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2]。他开始着手重建党中央集体决策机制,充分体现在《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章程》(1982 年版)等制度性安排之中。
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中国已经出现各种“内脑”决策思想库,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服务。最有代表性的有:(1)中国社会科学院,1977 年 5 月组建后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团体更加组织化、专业化、多学科地研究中国经济与社会;(2)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后改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成为中国最大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3)各部委直属的政策研究机构;(4)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等高校的有关研究机构和知名学者;(5)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等中央智库,建设进一步加强。
1986 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首次提出实行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主张②。根据胡乔木在《中国领导层怎样决策》一文中的介绍,20 世纪 80 年代专家已经在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表现在:中央加强了咨询机构的作用,主要是国务院的内部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的主要高校等;论证工作开始吸收专家参与其中[3]。
1.2 “专家咨询决策时代”——专家正规参与
1992年以后进入集体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的深化阶段,中央改进公共政策决策机制,各种决策的制度化安排逐渐成型,集体领导、集体协商、集体决策,专家学者在决策过程中的参与作用也不断提升。这反映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报告正式提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加速建立一套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度[4]。这就为专家学者以及非官方智库参与国家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利的契机,中国逐渐步入了“专家咨询决策时代”。
在制定“九五”计划时邀请有关专家参与前期研究,召开专家政策咨询会议。如 1995 年 2 月,胡鞍钢应邀参加国务院研究室召开的“九五”计划思路座谈会,其他参加者主要为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
1999 年在制定“十五”计划时,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主持“九五”计划思路座谈会,会议邀请了 6 位专家,都是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高校等非政府机构的学者;国家计委主要司局也相应召开专家咨询座谈会;随后还正式成立了“十五”计划专家审议会,协助政策咨询。
这一时期,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有了显著进展。
2003 年国务院在制定《国务院工作规则》时首次增加了《实行科学民主决策》一章,明确规定“国务院各部门提请国务院研究决定的重大事项,都必须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并经研究、咨询机构等进行合法性、必要性、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论证”。根据这一要求,2005 年 10 月国务院决定,实行编制规划的专家论证制度,正式成立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作为专门的五年规划政策咨询与政策论证机构。委员会共有 37 名委员(笔者是委员之一),以非政府部门的各领域专家为主,特别是增加了来自著名大学的专家,委员们也代表了不同的研究机构或智库。之后的“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又增加了十几位委员。
1.3 “智库咨询决策时代”——建立一批国家高端智库
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了建设中国高端智库的步伐,中国智库发展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如前所述,30 多年来中国决策机制演变过程,基本方向为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先后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官方到私人,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中国思想库的机构形式是渐变的,这种思想库组织类型的多样化体现了中国政府和社会知识精英们对中国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探索和努力。中国思想库并不一定需要追求和西方思想库那样的体制结构和运作机制,不同类型的思想库在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并得以相互补充”[5]。
2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的发展历程
国情院从无到有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 3 个阶段。
2.1 中科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1986—1999年)
研究小组实行课题组的形式,并不是正式的实体专业研究机构,主要成员来自中科院不同的研究所,主要接受中科院资助。这也是当时中国智库的一种雏形,客观上扮演了决策思想库的角色,当时该小组已提出了智库的理念:“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该小组成立之初集中研究中国基本国情,如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和农业,而后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研究成果以专题形式,由一位研究员主持并主编,不定期出版国情研究著作。从 1989—1999 年先后正式出版了 9 部不同专题的国情系列专著,内容涉及到当代中国研究的重要领域。然而,当时还缺乏与决策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渠道。
2.2 中科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2000—2011年)
中心由胡鞍钢创办,是一个国情研究专业化的、实体的大学智库,依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要接受清华大学及中科院资助。中心的理念是“知识为民、知识报国”,定位是“国家高层决策思想库”,主要任务包括:研究基本国情;开展专题调查研究;搜集和整理重要国情信息,建立国情决策数据库;研究 21 世纪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以及相关的重要公共政策;重点研究中央当前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推动全国的国情研究和国情教育;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培养公共政策高级研究人才,培训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中心创办了内部发行的《国情报告》,供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部级单位主要负责人参阅。至 2011 年底,历年发行的《国情报告》编成 14 卷(1998—2011年),每年 1 卷,共计 27 册(除 1998 年为 1卷 1 册外,其余年份均为 1 卷 2 册),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和社会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系列报告强调政策建言的时效性和对重大决策的影响力,先后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批阅数以百计,显示出极大的学术正外部性、政策正外部性和政治正外部性,成为直接影响决策的重要平台和信息渠道。
2.3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2012 年至今)
研究院在清华大学的支持下,依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中科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创办。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研究智库基地及开拓新学科(即“当代中国学”)的基地。定位为:中国一流的决策思想库和世界一流的当代中国研究基地。研究内容包括互补性的4个层次:(1)研究中国基本国情,开展“中国之路”研究;(2)构想和设计中国中长期战略,参与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设计;(3)研究中国所面临的重大发展挑战,提出重大公共政策建议;(4)加强国际智库交流,开展公共外交,主动向国际介绍中国发展情况。
2014 年 1 月 22 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我国第一份《中国智库报告》,并公布中国智库影响力排名,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位列综合排名第 4 位(其中在政治建设研究和城镇化研究 2 个领域均排名第5 位),高校类智库第 2 位。2015 年 1 月 15 日,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和中国网联合发布《2014 中国智库影响力报告》,并公布中国智库影响力排名。国情院位列综合排名第 11 位(其中政府影响力排名第3 位),高校类智库第 3 位。2015 年 11 月 10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发布《全球智库百强排行榜》,该榜单对全球主要智库机构的吸引力、管理力、影响力三大类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国情院位列全球第 84 位,在中国大陆 9 家上榜智库中居第 7 位,在上榜的 3 家大陆高校智库中排第 1 位。
2015 年 12 月,国情院作为高校智库代表之一,正式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专职、专业从事国情国策和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
综上所述,经过 30 多年的实践,国情院经历了 3 个阶段,从“非正规”国情研究小组到“正规”的“国情研究中心”,从“国情院”到正式的“国家高端智库”,30 多年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高校智库创办、创业、创新的发展全过程,也反映了中国智库与决策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需求、相互支撑的动态过程。
3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的思想传播
3.1 研究主题
3.1.1 三层面的研究内容
国情院研究内容包含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 3 个层面。三层面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基础研究是国情研究的基础,应用研究是国情研究的重心,对策研究是国情研究的重点。
(1)基础研究层面。一是从基础数据、基本信息、基本情况等方面进行当代中国国情的基础性研究。如研究总的基本国情及发展阶段,并可作为研究基本国策、长期发展的基础。基本国情的主要方面包含人口及人力资源国情、自然国情、经济国情、社会国情、政治国情等③参看《中国:国情与发展》,是研究不同领域发展战略的基础。二是从历史比较、国际比较、理论视角研究中国道路。如当代中国发展总道路及经验与教训、得与失④参看《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77—1991)》《毛泽东与文革》《中国崛起之路》《中国道路与中国梦想》等,以及未来发展道路⑤参看《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社会》《中国:创新绿色发展》等。又如中国的具体道路,包括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等。
(2)应用研究层面。在深入全面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充分吸收毛泽东和邓小平大战略思想的政治智慧,充分研究中共中央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布局的政治思路,更加专业化、具体化地提出国家发展战略构想和目标设计⑥参看《中国大战略》《2020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作为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胡鞍钢教授带领团队,直接参与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研究、编制和中期评估,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研究编制。
(3)对策研究层面。研究不同发展时期面临的不同挑战,主要是指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重大发展挑战研究发展政策。如人口与发展、就业与发展、环境与发展、教育与发展、治理与发展、腐败与发展等。
3.1.2 “四位一体”的研究领域
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⑦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精选出 4 个主要研究领域,即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生态环境,“四位一体”地进行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研究。
(1)当代中国经济研究。主要涉及: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与自主创新、“四化”同步与城乡一体化、地区差距与区域协调发展、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关系、国企改革与竞争力、对外开放与建立开放型经济等。
(2)当代中国政治研究。主要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制度优势、决策机制与决策过程、国家治理现代化、反腐败与制度建设、电子政务与政府治理手段现代化等。
(3)当代中国社会研究。主要涉及:民生与发展、就业与发展、教育与发展、健康与发展、减贫与发展、防灾减灾、社会治理等。
(4)当代中国生态环境研究。主要涉及: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主体功能区规划、水情与水治理、环境治理及政策、林业发展与林权改革、能源政策与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
国情院针对我国不同时期面对的各种重大挑战选择不同的主题进行深度研究,并形成《国情报告》或正式出版的著作。
3.1.3 独具特色的当代中国研究方法
(1)以“中国问题”为导向。《国情报告》的选题或主题都是来自于中国社会及各个方面的“真世界”,都是现实正在发生的“真问题”,都是基于“真世界”中具体的“真问题”务实性地提出“真办法”。《国情报告》充分反映了国情院围绕着党和国家的重大发展需求和发展战略,自主地进行前瞻性、战略性、长远性的研究,始终坚持持续性、跟踪性、系统性的研究,更加专业化、知识化、职业化地进行国情研究和国策研究[6],真正做到以“中国问题”为导向,归纳和认识“真世界”,研究“真问题”,找到“真方法”。
(2)以“重大矛盾与关系”为重要线索。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社会重大矛盾关系,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确定国家发展目标政策的基本依据。国情院的研究方法充分学习和借鉴了毛泽东研究“十大关系”的方法。所谓重大关系,实际上就是中国面临的重要深层次矛盾和当前突出问题,是影响中国发展的最大约束条件,也是最大的国情特征。在不同时期重大矛盾与关系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就需要跟踪性地研究这些关系,从 1995 年到现在,国情院两次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当时的重大关系[7,8]。
(3)以“综合创新”“集成创新”为重要方法。面对当今中国的任何一个重大问题的研究,国情院均充分利用长期积累的国情研究信息、知识、成果和思路,进行集成研究、集中攻关,突破自我,最终产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3.2 成果的传播
作为高端智库,国情院为高端客户提供有价值的高端知识产品,形成智库品牌,即《国情报告》。该报告是国情研究和国策研究的“知识产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记录,也是国情院的品牌。《国情报告》于1998 年 2 月创刊,由胡鞍钢主编,内部发行,送阅对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部级单位主要负责人。该刊内容主要涵盖关于中国国情、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和重大公共政策的调查与研究、分析与建议,并逐步形成以正刊为主体,专刊、增刊和《海外中国研究》为补充的内容体系。至 2014 年底,《国情报告》正刊已发行 1 094 期,专刊和增刊发行 229 期,共计发行了 1 323期。在此基础之上,由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经过精选,集结出版了《国情报告(1998—2011)》(2012 年出版,共 14 卷 27 册)、《国情报告(2012)》(2014 年出版,第 15 卷共 1 册),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重点资助,被列入原新闻出版总署“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国情报告》在不同的时期有针对性地提供国情与国策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决策知识和政策建议,在重大经济社会决策中发出声音,对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国内条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判,在重大发展战略、重大发展规划和关键发展政策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咨询意见。十几年来,《国情报告》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多次批示,也为有关部门制定国家规划和重要政策提供参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库和智库产品。
著作可提供系统的知识,国情院持续不断地将相关领域研究成果以专著形式出版,将知识系统化、集成化。国情院还定期或不定期将阶段性成果及新的研究观点通过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向社会发布,或通过国内核心期刊公开发表。
此外,在直接参与国家部委组织的政策咨询会议方面,国情院对会议讨论的核心问题都有深入研究,并能够在会上或会后提供相应的文字材料。
4 作为新型高校智库的建设经验
智库又称思想库,它是一种特殊的生产知识和思想的组织,创新主意、创新理念、创新思想是思想库最重要的产出。中国智库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将中国发展和变革的实践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承担好国家未来目标的“瞭望者”、国家战略的“谋划者”、国家决策的“建言者”和国家治理的“监督者”四大角色,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看得更准。智库应需定位为“桥梁”:(1)学术界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知识;(2)学术界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将学术成果思想化、通俗化,成为引领社会主流思潮的思想;(3)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桥梁,一方面将中国案例、中国思想向世界传播,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另一方面也将世界的最新理念传播给中国,如知识发展的概念等。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还应具备“特”“专”“新”“优”的鲜明特征。“特”,即要有中国特色;“专”,既要专业化,又要职业化;“新”,既要创新理念,又要创新组织形式;“优”,即不断创新质量高、影响深远的思想和智慧。概括地讲,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主要作用是:(1)提供“两个服务”,即全心全意服务人民、服务国家;(2)争做“两个一流”,即做中国一流和世界一流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智库;(3)实现“两个贡献”,即为中国、为全人类贡献知识、思想和智慧。
高校智库是中国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国家最优秀智力资源高度集中的组织,是创造新观念、新知识的重要源泉,高校应更好地承担起服务决策、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和咨政育人四大使命,以创新为核心理念,紧密围绕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出思想、谋战略、建言献策,及时、适时地提供更具指导性、战略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战略思路、政策建议,为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一流的咨询服务,通过独创思想、独到观点等知识产品对决策者和全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4.1 国情院的“三个定位”“两个结合”和“四个建设”
国情院建设新型智库的思路和实践可总结为“三个定位”“两个结合”和“四个建设”,即从中国特色、高校品牌和世界一流的目标定位出发,坚持基础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决策咨询与教书育人相结合,推进文化建设、团队建设、平台建设和机制建设。
4.1.1 坚持中国特色、高校品牌和世界一流的目标定位
(1)中国特色。以“中国实践”为基础,以“中国问题”为导向,以“中国风格”为特征,以形成“中国学派”为使命,以“重大矛盾与关系”为主题,以专业化研究为手段,以“综合集成”为方法,拓展中国道路、完善中国制度、概括中国理论。
(2)高校品牌。适应高校人才特点,突出高校领域专长,整合高校研究优势,打造智库所依托的高校品牌。
(3)世界一流。不断强化智库的国家使命与社会责任担当,提升智库对国家重大决策的正面影响,提升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话语权,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
4.1.2 坚持基础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决策咨询与教书育人相结合
(1)基础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就是要“两条腿走路”,兼顾基础的学术研究和与政策直接相关的应用研究,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以政策研究为导向。国情院的研究分为 3 个层次,基础研究层次研究中国国情与中国道路,从学理解释中国之路的成功之道;重大战略层次设计中国发展目标,参与制定重大国家战略与规划,建设具有国情与国策专业优势的思想库;重大公共政策层次从事发展挑战与对策研究,研究不同时期中国发展重大挑战的性质、背景和原因,提出应对挑战的科学思路与方案。
(2)决策咨询与教书育人相结合。研究成果不仅要成书成文成报告、服务决策促发展,还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传播知识,教育学生。国情院的“国情研究”不仅广泛吸纳知名学者参与其中,还以此成为“教书育人”的大课堂,让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和青年教师在接触真知识、真问题、真方法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增长本领,提升才干。
4.1.3 推进文化建设、团队建设、平台建设和机制建设
(1)智库文化是智库建设的灵魂,是智库的凝聚力和持久力之源。国情院已经形成了建设新型高校智库的组织文化。国情院追求“与中国兴盛同行,与中国开放相伴,与中国变革俱进”;宗旨是“知识为民,知识报国”;理念是“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谋国家之所未谋”;目标是成为国家未来目标的“瞭望者”,国家战略的“谋划者”,国家智库的“担当者”。
(2)团队建设,是智库建设的关键。倡议建设“领军人物+专职化队伍”的高校智库团队,高校智库的一个很大的独特性在于教书育人,培养人才,高校智库不仅要出成果,更要出人才,只有人才汇聚,才能出高质量成果。
(3)平台建设,是智库建设的渠道。利用大学优势,建设“教学平台+研究基础+咨政平台”三位一体的高校智库,国情院以清华大学为教学平台,以多领域的知识结构为研究基础,以《国情报告》作为决策咨询平台,形成服务决策的渠道和品牌,为中央领导和省部级领导同志提供世情、国情与区情的重要信息、决策知识和政策建议。
(4)机制建设,是智库建设的活力之源。包括形成激励相容的考核机制、奖励机制和团队协作机制。国情院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科研以及政策咨询相结合模式,学术带头人、研究骨干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小班制”,包括研究生培养、课题研究和文稿写作3类“小班”,将智库成员研究方向与课题聚焦领域统一起来,科学配置研究力量,以老带新,以课题促科研、促教学。同时,根据不同成员的研究方向和个人专长,为其设置有计划、有时效、达到一定强度的评论性短文写作任务,进行严格的写作能力训练。
4.2 高校智库还要进行独立性、前瞻性、专业化的决策知识研究工作
(1)独立性。智库的研究工作应该独立进行,不能受制于任何政府部门或企业,不能根据某些利益集团的需求开展论证工作。作为智库,关键是要保持独立性,在研究过程中遵循“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信条,独立自主的开展选题和研究工作。
(2)前瞻性。高校智库应开展前瞻性的研究,要关注那些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大问题,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当前存在的问题或当前条件下能够实现的建议。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对既有现象的归纳、总结、解释,而且要能够利用既有的知识储备指导政府的行为模式和发展的政策取向,特别是对正处于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敢于、善于敏锐地发现问题,开展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性、可行性的研究。
(3)专业性。高校智库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以专业化的方式参与到五年规划的制定过程。对每个问题的分析、提出的每项建议,都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都必须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实证分析或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调研,不能仅凭直觉或道听途说就妄下结论。
5 总结
一个智库的品牌,实际上是时间函数,要用很长的时间周期来积累和建设。同时,也是知识创新函数,包括发表论文、出版著作,不只是积累、集成别人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集成自己的知识,不只是要创新新知识,还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集成,再创新出新的知识。更要在开放条件下,获取全球知识,如世界银行等机构的各类数据及报告等都是智库重要的信息来源。
尽管国情院尚未跻身世界一流智库行列,但在中国问题研究上,国情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独具特色的基础,不要迷信西方智库,要做到立足中国、研究中国、理解中国,做到“不唯洋书、不唯洋人、不唯洋智库,只唯实”。
中国是一片充满生机的沃土,她既是我们学术创新、学术思想的来源,更是我们实现学术追求、承担学术责任的大舞台、大天地。我们要深深扎根其间,每天细细地吸收这沃土中的水分和营养,培育出参天的学术之树。我们有意识地将学术种子播撒中国大地,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进而茂密成林,使当代中国研究更加深广,使“中国学派”英才辈出,使“中国风格”蔚为大观。我们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广泛参与全球智库竞争,在世界舞台上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及时地发出“中国声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做出更具独创性和重要性的、更高质量的知识贡献和思想贡献。
1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人民日报, 2015-12-03.
2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333.
3 胡乔木. 胡乔木文集.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270-277.
4 江泽民.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日报, 1992-10-19.
5 朱旭峰. 中国思想库:政策过程中的影响力研究.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01.
6 胡鞍钢. 国情报告(1998—2011)丛书总序. 北京: 党建读物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出版, 2012: 1.
7 胡鞍钢. 中国走向21世纪的十大关系. 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5.
8 胡鞍钢. 论新时期的“十大关系”.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2: 130-141.AbstractEver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China has accelerated construction of China’s high-end think tanks. Think tanks inChina have entered an era of “encouraging blossoming and contending of all”. As one of the plotting institutes for the goal of building high-end think tanks, the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of Tsinghua University (CCS) has become gradually influential. This paper will take the CCS as a specific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preading of their ideas. There are five parts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ink tank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three-stage history of CCS. In the third part, the spreading of CCS’s ideas is illustrated from two aspects: research subject and research producti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CCS as a university think tank is summarized in the fourth part. And the last part conclud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ink tanks needs accumulation of efforts and innovation. Chinese think tanks have unique advantages on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issues.
胡鞍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1953年生,辽宁鞍山人,1988年获中科院工学博士学位。中共“十八大”代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农业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至今已出版各类著作80余本,近期著作有《中国新理念:五大发展》《中国:决胜百年目标》《“十三五”大战略》《超级中国》《民主决策——中国集体领导制》《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胡鞍钢的观点》《2020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中国:创新绿色发展》等。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等奖励。E-mail: anganghu@ mail.tsinghua.edu.cn
Hu AngangBorn in 1953. He is one of the pioneers and leading authorities in the realm of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He now serves as the Dean of the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Professor of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for the Thirteenth and Twelfth Five-Year Plans under NDRC, a member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Disaster Mitigation Committee and a member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under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He was elect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18th CCP National Congress in 2012. Hu Angang spent his early year in the rural area as educated youth. He started his studying after the resume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1977. HU earned his Ph.D. degree i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in 1988. He conducted his postdoctoral research at Yale University. He was a visiting scholar in Harvard University, Oxford University, Waseda University, and World Bank Institute. HU has published about 70 books. His latest works are the Grand Strategy of China’s 13th Five-Year Program (2015), Super China (2015), New Think Tank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U Angang’s Views (2014), Collective Presidency in China (2013), China: Innovative Green Development (2012), and 2030 China: Towards Common Affluence (2011). HU is awarded the Youth Entrust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Fudan Premium Fund of Management, Third Award of the St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wards, and the First Priz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ward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E-mail: anganghu@mail.tsinghua.edu.cn
New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preading of Their Ideas——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Hu Angang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new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preading of ideas, university think tank,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of Tsinghua University (CCS)
*修改稿收到日期:2016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