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月令九月节令戏之《四郎探母》

2016-03-24专栏主持宁霄

紫禁城 2016年10期
关键词:谭鑫培节令咸丰

专栏主持 宁霄

月令九月节令戏之《四郎探母》

专栏主持 宁霄

九月初九重阳节,是敬老之节。在传统京剧中,有关孝亲敬老的戏目也很多,著名的《四郎探母》即是其中之一。

故宫博物院现藏京剧戏画中,《四郎探母》一剧即有四页之多,足见其在宫中受欢迎的程度。这四页有三页标名「探母」,一页标名「探母回令」。按照现在舞台上的场次名称,分别描绘的是「坐宫」、「别宫」、「见娘」、「回令」的场景。

从戏画上看,除了太后与公主的旗装是「时装」外,清代与现在的扮相基本一致。比较有特点的是坐宫中的丫环是彩旦,但并不丑,只是鼻梁上揉黑,并画上白色皱纹,感觉上与朱家溍先生讲的溥西园(溥侗)扮的丑小姐是比较接近的。钟粹宫清末彩画中的《坐宫》以及后来王瑶卿的剧照中,公主身边站的都是彩婆子了。

据宫中现藏《四郎探母(四出)题纲》来看,此戏在清宫演出时与现在的分场并不一样。题纲中的第一出已不存,第二出仅存「杨四郎」、「马童」五字,推测第一出为「坐宫」,第二出为「盗令」、「别宫」。第三出则包括了现在的「出关」、「巡营」、「见弟」,第四出包括了「见娘」、「见妻」、「哭堂」。这样来看,「探母」和「回令」应当是相对独立的两出戏。

据刘曾复先生讲,梆子戏演《探母》便没有「回令」,斌庆社演也没有「回令」。据光绪二十五年《开团场、节令、宴戏、大戏,里外昆、弋、乱弹、轴子、杂戏等总目录》载:「探母五刻五(代回令六刻五)。」这一刻钟的「回令」还是要单独标出的。过去的戏里经常有「探母可别忘了回令」这样的科白(戏曲中角色的动作和道白),原因恐怕就在这里。而现在,这些都合在一起称作《四郎探母》了。

关于《四郎探母》的起源,现在一般都认为是张二奎根据四喜班的拿手戏八本《雁门关》(即《八郎探母》)重新编写的,时间约在咸丰年间。据咸丰十年昇平署《恩赏日记档》载:「闰三月二十二日,《四郎探母》现在学生无人会。旨,知道了。」这一年,咸丰皇帝重新挑进民间艺人,这距道光初年的裁撤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这些艺人进入宫廷,为宫中带来了很多新鲜流行的剧目。大概有人向皇帝提起了刚出现不久的《四郎探母》一剧,皇帝便下旨询问。可是很遗憾,新进外班学生还没有人学会这出戏。从档案上看,此时挑进外班学生以小生、小旦、丑为主。档案记载,三月挑进的两批人里,仅有费瑞生、黄春全、黄德喜三名昆腔老生。这时的《四郎探母》,或许还是张二奎的看家戏。

在咸丰皇帝询问过《探母》之后几个月,英法联军入侵,咸丰皇帝逃往热河避暑山庄,在那里度过了他人生最后不到一年的时光。在这段逃难的日子里,咸丰皇帝仍不断传演员到避暑山庄演剧。而档案记载此时《四郎探母》居然已经可以上演了,而且演了两次(档案中一次记为《四郎探母》,一次记为《探母》)。这是笔者见到的此剧进入宫廷最早的记载。

此后,《探母》一剧在宫中久演不衰,直至清末,在漱芳斋、长春宫、宁寿宫、颐乐殿(颐和园德和园内)都曾承应。自光绪年间谭鑫培进宫后,此戏基本都由其主演,有时谭鑫培还与汪桂芬合演。宫中还有一份题纲记载了此剧的一份演员表:「四郎—谭金培,公主—孙怡云,丫环—钱长永,六郎—王福寿,太后—陈得林,肖将—刘七、王长林,太君—周长顺、熊连喜,宗保—鲍福山,马达子—汪十,四夫人—于庄儿。」可谓「阵容强大」。这其中扮丫环的钱长永即是丑角。

故宫博物院还藏有《探母》唱片数种,除最知名的谭鑫培那张外,还有百代为宝幼亭、许荫堂灌制的,以及月月红、小香水、元元红等灌制的数种梆子唱片。

猜你喜欢

谭鑫培节令咸丰
谭鑫培的“妙招”
立 秋
咸丰帝:当庸人遇见大时代
五月节令百草之艾 日暖桑麻光似泼 风来蒿艾气如熏
正月节令百草之柏叶
谭鑫培的“妙招”
谭鑫培带头起哄
谭鑫培带头起哄
廿四节令鼓队震响华大20年
十里荷香赏荷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