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阎崇年:中国不发展海洋文化吃了大亏

2016-03-24采访撰文赵建东

海洋世界 2016年3期
关键词:戚继光海洋文化

采访 撰文|赵建东 卢 晨



阎崇年:中国不发展海洋文化吃了大亏

采访 撰文|赵建东 卢 晨

阎崇年简介

阎崇年,山东蓬莱人,汉族,现任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北京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蓬莱市戚继光研究会名誉会长。著名历史学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近年来,阎崇年开始关注海洋文化。他认为,人类历史正在进入天上和海上开拓与发展的新纪元。进入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天空和海洋,谁在天上海下抢得先机,谁就占主动,谁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会被动挨打。

关于海洋文化,关于海洋发展,关于海洋精神,阎崇年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谈历史,执政者缺乏海洋文化基因

关于我国2132年帝制时期的国家经济文化类型,阎崇年归纳为五种,即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沿海及岛屿海洋文化。五种经济文化,发展并不平衡。

在阎崇年看来,满洲由森林文化发展为农耕文化,是一个历史飞跃。然而,海洋文化却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短板。农耕、草原、森林三种文化,都或长或短地建立过全国性政权,高原文化也建立过地区性政权,如南诏、吐蕃,海洋文化连区域性政权也没有建立过。中国农耕、草原、森林、高原文化的执政集团,都缺乏海洋文化的基因。他们既不懂、也不重视海洋文化。这就反映出,我国海洋文化一直是一个短板。

阎崇年以元、明、清三朝为例,简要介绍了执政集团缺少海洋文化基因的情况。

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十八年(1281年)派右丞范文虎等统帅十万大军,不识风候,乘船航海,进攻日本。八月初一日,遭遇飓风,暴风破舟。“十万之众,得还者三人耳。”

明朝君主也缺乏海洋文化基因。有人以郑和下西洋为例做反证。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然而,郑和下西洋为寻找建文帝下落,为宣扬大明皇威,为进口香料等物,而不是为打通海道,进行贸易,建立基地,御守海权。

清朝君主更缺乏海洋文化基因,既没有海洋意识,也没有海权观念。清朝盛时,东北地区有三个出海口,即黑龙江入海口、图们江入海口、鸭绿江入海口,后来全丢了。到同治帝始有海军。光绪中叶到宣统,海军很不成样子:“其能出海任战者,止海筹、海圻等巡洋舰4艘,楚泰、楚谦、江元、江亨等炮舰十余艘而已。”

到了民国时期,虽建立海军,但不够强大,无法在海上与日本侵略军抗衡。著名的淞沪决战,本来国民军占优势,但日军从海上增援,在杭州湾登陆,海陆夹击,国民军失利。淞沪之战,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军队还是输在了海上。

谈海战,将领缺少海洋知识

说到海洋,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海战。阎崇年说,明朝,海上最会打胜仗的将军是戚继光。戚继光能打赢,原因很多,最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就有海洋知识。戚继光从小是水兵,了解潮汐、信风、海流,知道天气的重要性,以陆战的方式对海洋肯定是不行的。

阎崇年介绍了戚继光的一例经典海战——横屿之战。1562年8月,倭寇1000多人盘踞在横屿岛。戚继光详细了解横屿岛地形、潮汐规律和倭寇分布情况,采取先定外围,抚收胁从,从张湾方向伺机登岛的方略备战。战时,戚继光利用大潮退潮的机会,从陆上和海上形成围攻之势,大败倭寇,斩首340级,救出被掳男女800余人。残倭逃海上岸时,淹死600余人。

“所以,戚继光胜利原因之一就是懂海洋,有海洋的文化知识。很多抗倭将领不知道这些知识。”阎崇年说。

清朝最著名的海战就是统一台湾。阎崇年介绍,康熙时期,统治集团由森林文化向农耕文化发展。康熙帝清醒地意识到,依靠现有的八旗或绿营将领是统一不了台湾的,必须得找一位懂海洋的将领。后来,康熙看中了从郑成功那里投奔来的施琅,让他做“水师提督”。施琅也是很懂海洋的一位将领,成为统一台湾的关键人物。

近代以来,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入侵、甲午海战、日军侵华,侵略者都是从海上打来的,中国力不能敌,结果吃了大亏。阎崇年说,研究清史、近代史的学者,多从清朝统治腐败等方面去找原因,这是对的,但不全面。我们或可变换一下视角,从文化上去探究原因。康熙晚年说过:“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他告诫:“国家承平日久,务须安不忘危。”

阎崇年表示,康熙帝的预见很可贵,但遗憾的是,他既没有在理论上、制度上做出创新思考,也没有在政策上、措施上做出具体安排。有人惋惜地说,如果康熙帝再往前走一步,像彼得大帝一样,中国就可能走向资本主义。

阎崇年认为,康熙帝不可能在海洋文化的路上再往前走,因为历史时代的局限,更因为海洋文化基因的缺失。这些决定了他迈不出走向海洋文化这一步。

谈海洋,抢得海洋先机就占主动

已过80高龄的阎崇年出生于山东蓬莱一户民家。依然精神矍铄的他,回忆起小时候的趣事,脸上露出了孩童般的笑容。

“海浪把海草推在海边,我们老家农村就用海草盖房子,冬暖夏凉。海草还可以烧炕,24小时都暖和。秋天有海蜇,跟大锅盖一样厚在海上漂着,阳光照射下来,一闪一闪的。渔民白天把它画个圈放在海边,晚上找牲口拉回去,一层一层摞起来,有喜事儿就做个拌海蜇皮儿凉菜。”

也许从孩童时期埋下了海洋的种子,阎崇年对海洋有一种情结。有一次,阎崇年去大连出差,活动结束要到烟台,他与朋友商议坐船去。当时,海上风力5级,朋友担心晕船,不敢坐船。阎崇年却觉得没问题,“我就坐船去,晃悠点儿也没事。”

近年来,阎崇年开始关注海洋文化。他认为,人类历史正在进行天上和海上开拓与发展的新纪元。进入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天空和海洋,谁在天上海下抢得先机,谁就占主动,谁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会被动挨打。

“中国应该发展海洋文化,建立强大海军,建设海洋强国,制定海洋方略。这既是中国历史的教训,又是清朝历史的殷鉴,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需要,更是世界奔腾的潮流。从娃娃开始,长期抓下去,持续抓下去。”阎崇年坚定地说。

对于如何发展海洋文化,阎崇年提出了三个方面建议,一是广泛开展海洋科学研究,二是号召公众学习海洋文化知识,重视海洋、保护海洋,三是创作优秀的涉海文艺作品,提升人们的海洋意识。

猜你喜欢

戚继光海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戚继光点兵“机灵的不要”
谁远谁近?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戚继光开发的抗倭神器,让清朝受益二百年
姚渝永连环画选页 《戚继光御倭》
戚继光巧对王使司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