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禅僧行脚

2016-03-23明海

环球人物 2016年7期
关键词:众生头脑禅师

明海

历史上有很多禅僧在禅堂里打坐没有开悟,在外面行脚却开悟了。宋朝时,大慧宗杲(音同稿)禅师座下有个叫道谦的弟子,参禅20年,仍未开悟。一天,大慧宗杲禅师让他从福建送一封信到湖南长沙。道谦想:“我岁数这么大了,还是一点成果都没有。现在要我去送信,又要耽误很多时间。”他不太愿意送,但又不敢违抗师命。有个叫宗远的同参对他说:“师兄,我陪你一同去送。”两人便一起上路。途中,道谦说:“我修行多年仍未开悟,现在一路奔波,怎么修行呢?”宗远说:“这一路你安心修行,所有事我都帮你办,就是有五件事得你自己去做。”“哪五件?”“吃饭、睡觉、拉屎、撒尿、拖一个死尸路上行。”话一说完,道谦就开悟了,欢喜地上路。宗远却道:“我要回去了,我的任务完成了。”道谦送完信回来,大慧宗杲禅师站在门口迎他。他还未走到师父跟前,大慧宗杲禅师便笑道:“这回不一样啦!”——开悟的人师父都能看出来,和以前相比完全变了个人。

要认识一个事物,就要用身体和心直接去接触它。我们直接接触世界、接触生活的同时,就是直接接触自己的身体和心。行脚给我们很多的联想,在地球可以想到月球,在今天可以想到几万年后,但我们必须脚踏实地、胼手胝足地去走。所以,禅师的行脚是要把抽象的理论拉回到直接的接触,这个在佛教中叫“现量”。山有多高,爬一爬才知道,望山跑死马。生活里的事物都是这样,直接接触才能领会它。

有一次,我陪一个外国人朝拜五台山。我们原准备租一辆车,但因为司机要价太高,一气之下就说:“我们不要车了,爬上去!”在路上,这位外国朋友问我:“你说我们坐车近,还是走路过去近呢?”我回答:“当然是坐车近,坐车快嘛。”他摇头道:“你错了,走过去近,坐车到一个地方比走路过去远。”我很疑惑。他解释道:“比如你坐飞机从中国到法国,就像是在电脑上、地图上跳到另一个地方,一路上会经过哪些山川水土、哪些风土人情,都完全没有感受。但你如果要走过去,这些都会知道,它们就离我们近了。”实际上,他的说法包含了从古到今哲学思考和宗教探索里的一个矛盾——抽象与具体、主观与客观、大脑与脚、头脑与手、眼睛与手的矛盾。怎样把眼睛与手的矛盾消融,怎样把头脑与脚的距离缩短,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问题。一个人的成熟就是逐渐把大脑里的东西落实到手和脚上,落实得越多越成熟。

再回过头看中国禅宗丛林的生活,方丈是领导。但在中国禅宗的传统里,这个领导每天要和大家一起劳动、吃饭、念佛、打坐。禅僧的修行完全融化于日常生活劳动里。百丈禅师九十高龄还坚持每天劳作。弟子们心疼他,就把劳动工具收了起来。到了吃饭时,百丈禅师说:“我今天没有劳动,所以不吃。”弟子们只好又把工具还给他。这种境界消融了一切精神与物质、头脑与手脚、主观与客观、过去与现在的对立,是一种当下的解脱与自在。

中国这片大地适合于行脚。在这片天地里行走,山水就是最好的老师,看巍巍的高山,听潺潺的流水,都是悟道的因缘。今天的人跟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距离越来越远。现在人和人交流通过手机和网络,已经把生活抽象化。越是这样,离我们的本心、真心越远。真实的“我”离不开大自然,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周围的一切,所以禅僧的修行生活是开放的。这也是大乘佛法的精神,就是师父所说的“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大众就是众生。一个大乘佛法的修行人的心是敞开的,向社会、向众生敞开,与社会、众生同甘共苦,并且不随波逐流,拥有自己的主张、愿力和智慧,有一个不能被众生动摇的自己的天地。

猜你喜欢

众生头脑禅师
头脑对对碰
写在六合金光寺
拜佛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慈怀众生
服从
超级头脑训练营
头脑奥林匹克
一个苦者对禅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