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行军工武器制造工艺上的三大改进

2016-03-23李潞玉

党史文汇 2016年3期
关键词:铁厂兵工厂炮弹

李潞玉

八路军太行兵工厂的武器制造,从最初生产红缨枪、大刀片,逐步发展到能制造手榴弹、地雷、枪械、掷弹筒、大口径火炮与炮弹,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最关键的是武器制造工艺上三大技术改进的成功运用,产生了巨大变化。

白生铁焖火技术的实验成功

抗战期间,八路军军工部黄崖洞兵工厂机加工制作炮弹的毛坯,当时主要由建于武乡县蟠龙镇东部山沟里的柳沟铁厂生产铸造。柳沟铁厂当时采用的是土方炉、坩埚炼铁的技术。土方炉炼出的生铁含炭量高,只能直接浇铸地雷、手榴弹,不能切削加工制造炮弹。为解决这一难题,当时晋冀鲁豫老兵工孙兆喜、晋察冀老工人彭长山、晋绥老工人郄金生等,先后在各根据地兵工厂创造了一种土法焖火(退火)技术,就是将白口生铁铸的炮弹毛坯,放在自制的土法焖火炉的炉膛里,用砂土埋上,然后点火加温,火焰直接喷入炉膛,焖火三至四天,使毛坯料表面软化,便可切削加工。但是,这种焖火方法,质量不稳定,当时因为焖火致废的半成品有时竟达半数以上。

1944年7月,八路军军工部成立试验所,把研究解决弹坯焖火技术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派曾留学德国的冶金工程师陆达到柳沟兵工厂进行试验。陆达根据土法焖火的实践,查阅了一些国外焖火资料,进行了德国铁矿式焖火和美国密封式焖火的试验,最后,试验成功一种用美国密封式焖火原理与土法焖火炉相结合的新的焖火技术。

掌握这种焖火技术,必须摸索出最佳焖火温度。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陆达把铺盖搬到焖火炉旁,夜以继日和工友们一起利用盐、碱及金属的熔点作试验,寻找最佳温度。最后,他们把银元放入炉内,摸索到银元开始融化时的温度,即930℃时焖火的产品质量最好。其实纯银的熔点为960.5℃,因银元内含有铜,熔点略低,为930℃左右。这一最佳温度的确定,保证了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这一实验的成功,使当时的兵工厂炮弹月产量由4000多发,提高到3万多发。

硫酸制造工艺技术的发明

从抗战初期到1942年前后,根据地兵工厂制造的地雷、手榴弹、迫击炮弹以及部分复装子弹装填的都是黑色火药。1943年,军工部研制成功了甘油和硝化甘油,根据地兵工厂开始逐步生产无烟火药,无烟火药比原来的黑色火药威力大得多。制作无烟火药,关键的原料是硫酸,被称为“火药之母”。

硫酸的制造工艺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接触法,它的装置复杂,并且需要细白金粉做触媒;另一种是铅室法,工艺比较简单,但需要大量的铅板建造铅室。战争年代,抗日根据地内既无白金来源,也无铅板可取,这两种工艺都无法采用。军工部的技术人员与工人师傅,只能立足于根据地现有的物资条件,就地取材,探索新的硫酸制造工艺。1940年7月,晋察冀工业部技术室的张奎元、张方等采用老百姓盛水或储粮的陶瓷缸,代替铅板垒成缸室制造硫酸获得成功。接着,晋冀鲁豫军工部王锡碬、张浩、王化南等,在武乡县洪水镇烧制陶瓷缸,也用缸室法制造硫酸取得成功。最初,制造硫酸的整个过程都在露天作业,劳动条件的艰苦难以想象。但是,工人们为了前线胜利,忍受痛苦,甚至牺牲生命也要坚持生产。1947年3月,太行区七、八两个火药厂,已有硫酸生产装置7套,日产炸药量提高到上千斤。

无烟炸药制作成功,不仅为填装炮弹、地雷、手榴弹提供了原料保障,使我军武器威力大增,而且大量制作成炸药包,炸碉堡、炸铁路、炸桥梁,更是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在解放战争中,我军又发明制造出将圆柱体炸药包绑在木棒上,放入迫击炮管口迫击,射向敌方的办法。还发明一种飞弹(实为发射炸药包),每弹装药50公斤,药包长四五百毫米,直径250毫米,放入用汽油桶制作的飞弹筒中发射,射程150至200米。在摧毁敌方碉堡、战壕时,采取密集发射,产生强大的轰击波,即便没有炸坏碉堡,也能震得碉堡内的敌人七窍流血,使目标区内的敌人全部或大部丧命。国民党部队刚开始以为是“苏联给共军的特殊武器”,后来才知道是炸药包的厉害。

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队杜聿明部被我军团团包围后,毛泽东曾为中原人民解放军、华东人民解放军司令部起草《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书中所提到的土飞机、土坦克就是指我军兵工厂自己制造的大炮、迫击炸药包、飞弹筒。

建起高炉突破冶炼灰生铁技术

1946年初,军工部决定在石圪节煤矿一带建立一座新的高炉炼铁厂,并成立了高炉炼铁筹备委员会。经过对矿源、煤炭、交通、水源及地形隐蔽等条件的考察之后,厂址选定在长治城西北25公里处的故县村东。这里北依石圪节煤矿,南滨漳河,附近有铁矿矿源,符合建厂条件。最初,计划建造一座日产5吨的炼铁高炉,并于是年6月,开始先在长治附城村的1吨高炉上,用当地铁矿石做原料进行试验,同时边试验,边设计,边自制各种设备。1947年5月,阳泉解放。阳泉荣华铁厂有一座可日产20吨生铁的高炉。当时的太原与石家庄还没解放。于是,军工处决定将阳泉的高炉搬迁到故县建厂,派陆达、陈志坚、李吉瑞等具体负责接收搬迁事宜。陆达负责组织设备的拆卸、清点、装箱、押运及招收技术工人;李吉瑞负责征集车辆和搬运工具,招募民工,组织运输;陈志坚负责带领民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修通翻越太行山的临时运输便道。高炉体积大,平车、马车都装不下,便把几辆平车或马车捆在一处,进行组装,牲口在前面拉,民工在后面推,有的设备不能装车,全靠在地面移行。就这样昼夜兼程,翻山越岭,用了20多天,走完300公里的崎岖山路,将高炉的全套设备完整无缺地运到了故县。

高炉的安装需要打好地基,当时搞不到水泥。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建筑专业的工程师陈志坚提出采用三成白灰、六成黄土、一成坩质土混合而成的三合专用土,经人工多次夯打,便夯成坚实的地基,完全能承受住20吨高炉的压力。没有耐火砖,毕业于山西大学耐火材料专业、时任西沟耐火材料分厂厂长的宋忠恕率领工人,把坩质土做成的砖坯装入土窑,精心焙烧,成功生产出耐火砖,又用首批烧成的耐火砖做原材料,建造耐火材料厂,再烧制耐火砖供建造高炉所需。按照常规建一座高炉, 要三至四台鼓风设备,从制造到安装一般至少需3年。为了抢时间,争速度,冶金工程师李树仁,用煤矿的生铁水管,设计了两台独特的管式热风炉,取代了鼓风机,并缩短了建设时间,到1947年年底高炉落成。

故县铁厂(首钢长治钢铁公司前身)首任厂长陆达,政委熊杰,党支部书记陈志坚。职工主要以黄崖洞、柳沟等兵工厂调来的部分人员及从阳泉、石家庄招来的一些技术工人为主。1948年4月,山东渤海解放区第七兵工厂(炮弹翻砂厂)200余职工奉命迁晋,与故县铁厂合并。此外还有北方大学工学院分配来的一批学生李浮之、吴鸿钧、郭廷杰、杜毓铣、郝玉明、刘秉义、阎志一、李世英、岩韬、吉人镜、安化普、马国光等人。

1948年1月10日,故县铁厂正式开炉出铁,标志着华北军工以长治为中心的炮弹生产基地的形成。1948年8月,解放区的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也即北线和南线兵工厂统一合并,以长治为中心的华北军事工业区,东起河北邯郸磁县,南到山西晋城、陵川,北迄河北建屏、山西阳泉,西抵武乡、左权。在这纵横数百里的区域,到处都可以见到新盖的厂房,高耸的烟囱;到处机声隆隆,汽笛轰鸣;常有满载军火的火车、汽车、骡马大车通过。有的工厂与工厂之间还铺有轻便铁路,小火车川流不息,日夜奔忙。兵工局直接管辖的制炮厂、炮弹厂、子弹厂、手榴弹厂、炼铁翻砂厂、焦化厂、炸药厂有20多个,职工2.4万余人。如果加上为军工服务的肥皂厂、甘油厂、酒精厂、精硝厂、棉纺厂、皮革厂、电力厂、电池厂、煤矿、铁矿等,职工就达5万多人。

故县铁厂高炉的投产,使华北兵工炮弹的产量成倍增长。仅以生产的六○、八二、一二○3种炮弹为例,1947年总产量为20.88万发,1948年就增加到102.8万发,为上年产量的5倍。1949年又提高到175.63万发,相当于1947年的8.4倍。这些炮弹源源不断运往前线,为夺取解放战争大反攻的胜利奠定了物资基础。全国解放后,在江苏省徐州市南山举办的“淮海战役展览馆”的“参战武器馆”里,陈列着一箱箱晋冀鲁豫兵工厂制造的八二迫击炮弹及一排排八二迫击炮。展览馆解说词中说:“陈列在这里的是华北解放区参战武器——八二炮弹和八二炮。这种武器携带方便,命中率高,杀伤力大,深得各级指战员的赞许与欢迎。华北军工将与淮海齐名,功垂青史……”

据统计,从1948年7月至1949年6月,华北军工厂平均月产炮弹21万发,相当于国民党统治区生产量的4倍。

在解放临汾战役中,部队普遍反映我太行军工制造的炮弹及各种武器使用效果很好。

(责编 兴柱)endprint

猜你喜欢

铁厂兵工厂炮弹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钢铁厂掠影
装填炮弹
“炮弹”表妹
云龙县漕涧镇铁厂村话的声母系统和中古声母系统比较研究
骑炮弹飞行
打 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