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干旱区农业高效节水区域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6-03-23朱美玲

节水灌溉 2016年2期
关键词:节水用水效益

朱美玲,刘 军

(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乌鲁木齐 830052)

西北干旱区是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1 573 m3;人均和地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约为全国人均水平的68%和27 %。2012年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提出“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效率”控制目标,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国家首次对水资源“三条红线”的指标进行分解到各个省和自治区,干旱区落实水资源总量控制指标任务艰巨。

农业高效节水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乃至区域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农业高效节水在节水型社会建设和实现我国实现水资源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干旱区水资源紧缺,农业以灌溉为主,农业用水占比高,农业用水浪费严重及节水潜力巨大的现状,落实我国水资源总量控制指标,农业节水是关键。国家十分重视农业节水工作,以西北典型省区新疆为例,多年以来,随着国家、自治区和外资节水灌溉项目推动,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得到了推广和应用,1999年新疆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为5.8万hm2,到2009年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6.67万hm2,年均增速达到128%,采用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已成为缓解农业用水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农业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不仅是使用更少的水资源获得更高的产出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也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1-3]。

适应当前农业节水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需要,本文按照系统性的思想,从工业----农业----生态用水之间的相互联系考虑,从区域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推广角度,揭示农业高效节水区域效益,及其在发展农业高效节水影响下,区域水资源利用产生的社会经----生态效益,提出科学评价区域尺度农业高效节水效益指标体系,因此,对指标体系的探讨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 相关研究综述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概念被提出来,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学术界对农业高效节水和高效用水的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观点。有代表性的定义有:观点之一,狭义定义。这一观点是从节水技术性措施角度来定义的,农业高效用水指的就是节水农业、节水灌溉,首次将节水与高效用水等同起来。高效用水农业是高标准的节水农业,高效用水灌溉就是高标准的节水灌溉。观点之二,广义定义。这一观点是从广义水资源的相关概念、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来定义的,农业高效用水是指在保持农业水土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基础上,区域农业经济与社会效益最高的水资源利用方式。水资源有限约束下,以农业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手段,促使农业高效用水向高效经济结构转变;以提升农业高效用水科技含量为手段,促进农业高效用水向定量化、规范化、模式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在区域农业所耗用的水资源量最少的情况下,实现宏观、微观效率和效益最优。观点之三,“节约用水”与“高效用水”这是含义相近,但内涵并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高效用水,指的是提高用水过程中水的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率。效率提高,意味着损失浪费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效用水就是节约用水。但从对水资源的消耗角度看,高效用水不一定减少用水总量。而节约用水,除了有提高效率的含义,还要实现减少水资源消耗量,把省出的水转移给更重要的用水户或效益更高的地区或行业,在挤占了生态环境用水的地方,要把节省出的水还给生态环境。在前几年世界银行节水贷款项目评估中,由于对“节水”的理解不同,中外专家曾发生激烈争论。有的专家提出了“真实节水”的新概念,即高效用水带来的节水,或者能够减少用水总量的节水。因此,应当注意高效用水并不完全等于节约用水。观点之四,衡量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标准。标准具体是节约利用水资源,水资源利用率高;有效利用水资源,水资源产出率高;投入少产出多,经济效益高;不造成资源退化、枯竭,可持续利用水资源;不污染环境,保持高质量的农业生态环境。

2 基本概念界定

(1)农业高效节水。科学界定农业高效节水的概念和内涵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关于农业高效用水的定义归纳为:农业高效节水是指农业中采用节水效率相对较高的滴灌、微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相对而言是指在同等条件下少投入水资源获得同样的产出(节约),或同样投入水资源获得更多的产出(高效)。内涵包括以下层次:第一,农业高效节水的经济含义。农业高效节水的根本目的,是在节约利用水资源的情况下,实现节水增效,提高单方水的农业产出经济总量,实现农业生产效益的极大化。第二,农业高效节水的技术含义。农业高效节水是以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为支撑,田间综合节水技术的采用,改变作物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降低无效损耗,达到节水增效的目的。第三,农业高效节水的经济结构含义。将高效节水技术优先将推广到经济效益高且耗水量大的农产品生产,农业高效节水实现的是农业高效用水,是由高效的农业生产结构为基础的。

(2)区域尺度效益内涵。农业高效节水区域尺度效益是指农田灌溉节水技术实施过程中,在区域(行政区或流域)范围内所产生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的总称。农业高效节水区域效益具有广义涵义,如下三点:第一,以农业高效节水技术为支撑的区域农业高效用水。农业高效用水是农业节水灌溉效益的直接体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也是农业高效节水的目标。区域范围农业高效用水,就是宏观层面的农业节水效益。第二,以区域农业节水流转再分配为手段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增长。对于缺水干旱区,农业高效节水有利于改善区域水资源紧缺问题,将农业节余出来的水量通过流转的方式再分配给本区域的工业部门使用,所产生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第三,以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循环转化利用过程为链条,农业高效节水对区域自然生态系统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

综上所述,农业节水区域效益是农业节水产生农业内部经济效益、农业外部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等综合表现。

3 农业高效节水区域效益评价指标构建原理

3.1 区域效益甄别与评价指标分类

(1)农业高效节水区域效益甄别。为了理清农业高效节水产生的多方面区域效益,首先从农业高效节水由田间效益向区域效益转化的关系。农业高效节水存在着田间效益向区域效益的传递关系,这种传递关系主要是通过节灌农田的田间节水在农业内部和农业外部流转机制实现的,对于区域尺度效益形成机理研究,是将区域内农业、工业和生态系统等为用水对象,考察农业节水作用效果及其水资源流转过程中各环节表现的效果,田间效果与区域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可用图1表示节水技术从田间-区域效益传递关系。

区域尺度农业高效节水效益是由田间效益向区域效益转换产生的。以田间灌溉节水技术使用为分析起点,按照箭头指向说明田间尺度效益向区域尺度效益的转化传递过程,从田间效益推导出区域效益,从而说明两种不同尺度之间的节水灌溉效应是如何相互影响,影响基本规律,从一种尺度的灌溉效用推导和演绎另一尺度的灌溉效用(见图1)。

图1 农业高效节水田间-区域效益传递关系示意图

(2)效益评价指标分类。农业节水技术区域尺度效益的分类,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构架的基本依据,根据对区域效益形成传递关系机理分析,对效益做如下分类。

第一类,区域水资源管理目标实现效益。区域农业节水最高层次的目标,处于评价体系逻辑关系模型中的第一层次。宏观综合效益核心在于农业节水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即高效用水效益。首先,农业高效用水。农业生产中通过使用节水技术来减少农业用水过程中的无效损耗,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农业高效用水表现为生产等量农产品产出耗水量减少,或提高单方耗水的农产品产出,相同的水量投入生产更多的农产品产出。其次,区域高效用水。农业节水技术应用使得种植结构和用水结构得到优化效益;同时,农业节水向非农业流转产生更大的非农效益,从而得到全区域高效用水的效果,区域高效用水表现为等量的水资源投入产出更多的地区产值。

第二类,区域农业内部效益类指标。其一,由于农业提升了农田建设水平,采取节水灌溉技术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和利用率,促进了农业内涵式增长增加了农业综合效益,农业综合效益提高,有以下4条途径:农业高效节水具有直接增产效益。采取节水技术对区域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包括:一是高效节水农田产生的直接增产效益,具体指由于采取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作物得到良好的灌溉状态,保障了作物生长期生理需水,水肥耦合提高了肥效,有助于农田增产增效。以及节灌农田省地效益,节水灌溉农田管道输水后,减少明渠占地,节省的土地用来扩大种植面积而产生的增产效益;二是农业节水流转用于恢复因缺水弃耕农田而获得的收益。节约出的水量用于恢复弃耕地,使因缺水而未灌溉的弃耕农田重新得以灌溉,扩大了灌区内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区域农业灌溉保证率,从而得到弃耕农田增产增效;三是种植结构优化。采取节水技术条件下,由于节水技术投入费用高,农户一般选择种植经济价值高的作物、抗旱的和高产的作物品种,扩大种植面积,获取更高的经济收入,进而产生区域作物种植结构效益;四是农业用水结构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推动农业用水结构调整,农业内部用水结构由高耗水、低效益向低耗水、高效益的作物上转移。其二农业高效节水对农民增收、劳动力利用效果有促进作用。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农田作业节省劳动力人数和人工成本;三是从田间节省出的劳动力“农转非”获得劳务收入。

第三类,农业外部区域社会生态效益类指标。通过推行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区域内产生的经济效益不仅表现农业用水的经济效益高,而且使区域经济福利最大化。其一,农业高效节水对区域其他产业发展具有正外部性效果。节水技术应用后,为区域农业节水并使得水资源从农业部门转入非农业部门提供了可能,对于区域内产业用水结构调整产生影响,促进区域内第一、二、三产业用水结构得到优化调整,从农业节约的水资源转入非农生产部门,增加了非农生产部门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增长。其二,农业高效节水对区域生态用水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农业水资源需求量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程度,遏制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二是将农业节约的水资源向生态环境用水转移,尽最大可能满足生态环境(含河道内、外水环境)用水的需求,对改善区域下游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环境及水资源的持续性有积极作用。

3.2 指标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决定了评价结果是否真实可行,为了建立一个合理、科学、简明和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明确设计原则,本着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宗旨,在指标设计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指标科学性原则。一是指理论依据正确,指标体系应当充分反映和体现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效益的内涵从科学的角度去系统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效果的实质,指标设计符合经济学规范、统计学规范;二是体现当前我国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政策精髓,要考虑2012年制定的《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政策的要求;三是,基于逻辑框架法原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关系。同时体现效益的系统性和层次性。第二,指标代表性原则。 指标体系能够充分表达农业高效节水和区域高效用水的逻辑因果关系。这些因果关系包括农业高效节水内在效果和外部效果,农业高效节水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区域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目标。每个具体的指标的名称、涵义和口径范围,应能明确地表述评价对象在特定方面的特征。第三,指标区域性原则。应充分体现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基本特征和及其发展目标,选取具有干旱区代表性的因素来构建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决策者有针对性的调整研究区水资源管理政策提供依据。第四,指标通用性原则。指标应尽量选用那些实际工作中习惯常用的指标和官方统计指标,这样便于指标计算口径统一,符合指标使用常规,便于区域历史纵向对比或与其他区域横向对比。第五,指标数据易于收集原则。指标选取应考虑到该地区官方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如水资源公报、统计年鉴和水管部门的业务记录等。目前,在用水计量监测手段并不完善的情况下,指标选取应尽量考虑能从目前官方公开的指标中采集到所需要的基础数据,或者易于用简单的测量方法和技术就能监测到基础数据的指标。

3.3 评价准则确立

科学选择评价准则是建立指标体系的切入点,是建立区域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评价准则确立的理论基础依据是指标逻辑框架结构的基本原理评价目标分成所确定的4个层次结构所表述的准则。

(1)区域水资源管理目标准则。区域水资源管理目标准则确立的依据,应体现与国家水资源管理政策的相符性。近年来国家关于水资源管理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以及《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把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纲要》提出要建立农业节水体系,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高效用水技术覆盖率达到50%以上。要体现切实落实“两条红线”对农业的责任要求,包括 “农业用水总量控制”、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两个相关的核心目标。

(2)农业高效节水作用/效果准则。效果准则主要反应农业高效节水在农业内部和外部产生的效果,科学甄别农业节水区域尺度产生的作用/效果,作为选取衡量区域尺度效果指标的依据。根据调研表明农业节水区域尺度效果主要体现在:区域用水经济效益、区域用水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主要选取反映这三个方面特征的度量作为效果评价的一级指标。

(3)农业高效节水推广成果准则层。农业高效节水技术采用的直接结果是,通过规模化高效节水建设项目实施,产生两方面的结果。第一,提升区域农业高效节水发展水平;第二,提高了农业高效节水技术评价程度。设计评价指标要反映这两个方面的特征。

(4)农业高效节水投入/措施。该项准则是处于评价体系中基础地位的层次,是实现最高层次准则的基本条件。干旱区要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农业节水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体现《纲要》提出的高效用水技术覆盖率达到50%以上。传统的农业地面灌溉方式使得用水效率低下,在农业生产中应大力推广滴灌、微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对于解决区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一层次的指标设计应能体现干旱区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应用情况。

4 农业高效节水区域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4.1 指标体系构造

设置评价指标逻辑结构的基本思路,是采取逻辑框架法(Logical Framework Approach,LFA)体系的结构层次。逻辑框架法是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在1970年开发并使用的一种设计、计划和评价的工具。逻辑框架法是目前国际上广泛用于规划、项目、活动的策划、分析、管理、评价的基本方法。逻辑框架法的核心概念是事物层次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即“如果”提供了某种条件,“那么”就会产生某种结果;按照逻辑框架法的基本原理评价目标分成4个层次结构。宏观目标效果实现的条件由低到高依次是:投入/措施----产出/结果----作用/效果----农业水资源管理目标层。具体4个层次为评价准则层[4-9]。

指标是反映研究总体特征的一个名称,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评价的手段,根据对区域尺度效益内涵的界定和甄别,按照逻辑框架法确定的评价准则4个层次管理,经过反复筛选推敲优化后,确定各个二级评价指标置于4个评价准则中形成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指标体系,并汇总于表1中。

表1 区域农业高效节水评价指标体系一览表

4.2 评价指标体系解释与计算方法

指标1:农业用水比例。指标含义,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总量中,由于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全部农田总灌水量占的比例。指标计算方法,区域农业用水比例的计算公式是:

(1)

式中:ηN表示研究区报告期农业用水量比例;NW表示研究区报告期农业用水总量;TW表示研究区报告期用水总量。

指标2:农业灌溉综合耗水系数。指标含义,又称农业灌溉用水强度,是指一年内各种作物单位灌溉面积混合用水量。它与农业灌溉水分生产率互为逆指标。指标计算方法,是区域农业灌溉总用水量除以总灌溉面积,具体计算公式为:

(2)

TS=JTS+CTS

(3)

(4)

(5)

(6)

(7)

式中:AW表示研究区单位面积用水量;JTW表示研究区节灌地的总用水量;CTW表示研究区常规灌地的总用水量;JAW表示研究区节灌地的单位面积用水量;CAW表示研究区内常规灌溉单位面积用水量;JTS表示研究区内节水灌溉的总面积;CTS表示研究区内常规灌溉的总面积。

指标3:单方水GDP。指标含义,区域单方水产出是指在区域范围内,单位用水量产生的区域生产总值(GDP),是反映用水效率和效益的一个指标,又称水资源利用效果系数,表征地区用水投入产出的综合效益,说明单位水资源消耗所能提供的总产出。指标计算方法,区域单方水产出以年为时段计算,其计算公式:

(8)

式中:GW表示研究区内单方水产出或单方水GDP;GDP表示研究区内的生产总值;TW表示研究区内的总用水量。

指标4:农业水分生产率。指标含义,属于效益型指标,它体现了水量投入的产出效率,是衡量区域投入的单位水量灌溉农作物的产出效果,是从整个灌区的尺度来评价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它与农业灌溉耗水系数互为逆指标。指标计算方法,区域农业水分生产率的计算公式为:

(9)

式中:WUE表示研究区的区域农业水分生产率;Y表示研究区农业生产总值或区域农业总产量;TW表示研究区农业总灌溉水量。

指标5:耕地灌溉保证度。指标含义,耕地灌溉保证度又称耕地灌溉指数,它是指采取农业高效节水条件下,研究区内得到灌溉的耕地面积与有效灌溉耕地面积的比值。节灌地节水用于在常规灌农田使用,可以有效地用于新增灌溉面积,在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使得缺水耕地得到灌溉。评价指标采用耕地灌溉指数,表征耕地保障灌溉水平。指标计算方法,灌区内,耕地灌溉保证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10)

式中:π表示研究区内耕地灌溉保证度;TS有效表示研究区内有效灌溉的耕地面积;TS表示研究区内耕地总面积。

指标6:农业纯收益。指标含义,采用农业高效节水条件下,农业种植各种作物在一年内获得纯收益之和。指标计算方法,农业纯收益效益的计算公式如下:

NR=(TSQ平均P平均-TC)=

(11)

式中:NR表示研究区农业纯效益;TS表示研究区农作物种植的总面积;Q平均表示研究区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P平均表示研究区作物的平均价格;Si表示研究区节水灌溉地的第i种作物的种植面积;Sj表示研究区非节水灌溉地的第j种作物的种植面积;Qi表示研究区节灌地第i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Qj表示研究区常规灌地第j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Pi表示研究区节灌地第i种作物的平均价格;Pj表示研究区常规灌地第j种作物的平均价格;TC表示研究区作物投入的总成本;Ci表示研究区节灌地第i种作物投入的单位面积成本。Cj表示研究区常规灌地第j种作物投入的单位面积成本。

指标7:农民收入增长率。指标含义,采用农业高效节水条件下,农户在一年内获得的各种收入之和,按家庭人口平均计算的收入,报告期水平值比基期水平值增长的百分率。指标计算方法是报告期人均收入较基期增长量与基期人均收入相除,公式如下:

(12)

式中:γ表示人均收入增长率;PN0表示基线年农民人均收入;PN1表示报告年农民人均收入。

指标8:种植结构偏效益度。指标含义,衡量种植结构偏向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作物的程度,可采用种植结构偏效益度作为度量指标,种植结构偏效益度是指一个地区或流域的农作物,其种植结构偏向单位面积产值高的作物的程度。指标计算方法,将研究区种植的农作物依其品种不同,按其单位面积产值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然后按模型核算种植结构偏效益度,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13)

式中:Si为不同作物种植面积值;SS为流域作物种植总面积;i为作物的种类数;N为流域农作物的种类总数(N>1);Ti为作物单位面积产值的排序值;ZRP为流域农业种植结构的偏效益度。

指标9:节约农业劳动力成本。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后,由于田间劳动作业时间减少,而节约的农业劳动力。

ΔLC=ΔLC

(14)

式中:ΔLC表示节约劳动力成本;ΔL表示节约的劳动力工日;C表示劳动力工日价格。

指标10:农业劳动力转出效益。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后,由于田间管理节约农业劳动力,从而劳动力有外出务工的收入。在农业高效节水覆盖率高的区域,这个指标可以用农经站官方统计指标“劳动力转移收入”估算。

指标11:农业节水向工业转移效益。指标含义,农业节水向工业转移效益又称“农转非”用水效益,是指区域农业灌溉节约的水资源从农业部门转入非农业部门产生的用水效益。指标计算方法,农业节水转非农使用效益的计算公式如下:

(15)

式中:B外表示农转非效益;b外i为农业节水转移到非农业后单方水产生的净收益;ΔW外i为农业节水向非农业转移的水量。

指标12:地下水开采减少量。从农业节水技术的区域生态效益考虑,节水技术的使用会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从而降低农业灌溉用水量,有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其效益的计算公式为:

ΔW地下=W1地下-W0地下

(16)

式中:ΔW地下表示地下水开采量变化;W1地下表示调查期地下水开采量;W0地下表示基线期地下水开采量。

指标13:农业节水回补生态水增加量。指标含义,流域回补生态水量是对流域下游生态用水的重要保证,也是高效节水技术使用后带来的生态效益之一。农业节水灌溉新技术的使用带来本区域的用水量的减少,从而下泄给生态的用水量就会增加。指标计算方法,流域下泄生态水量的计算公式为:

ΔW生态=W1生态-W0生态

(17)

式中:ΔW生态表示流域下泄生态用水量变动;W1生态表示报告期下泄生态用水量;W0生态表示基期下泄生态用水量。

指标14:农业高效节水推广面积。农业高效节水推广面积是指采取滴灌、微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光该农田面积,这类指标反映了灌区农业高效节水业发展水平,核算数据来源于研究区节水灌溉面积统计。

指标15:农业高效节水推广率。指标含义,节水技术推广程度是指节水灌溉技术在生产中应用普及性的状态表现,是表示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产出成果类指标,具体核算指标主要采用:节水灌溉面积、节灌率,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及其占比,是表征研究区节水技术模式普及程度,指标计算方法,节水技术推广程度节水灌溉面积比率是指节水灌溉面积与有效灌溉面积的比值,数学表达式为:

(18)

JS=JS1+JS2+JS3+…+JSi+…+JSn

(19)

TS=JS+CS

(20)

式中:θ表示灌区的节水灌溉面积比率;JS表示灌区内采用各种节水技术模式实施的面积;JSi表示灌区内采用的第i种节水技术模式实施的面积;CS表示灌区内常规灌溉面积;TS为灌区内总有效灌溉总面积。

指标16:农业高效节水集约化程度。指标含义,反应节水灌溉集约化程度的具体指标采用单位面积高效节水面积固定投资,表示节水技术系统工程建设投资分摊到单位面积耕地上的数额。反应研究区节水技术投入强度,或表示资金集约利用程度。节水技术依托于系统工程设施建设而得以使用,建设投入核算包括建设总投资和资金使用构成,为分析计算节水技术投资效益提供基础数据。指标计算方法,节水技术投资集约化程度,用单位耕地面积固定投入指标表示,计算公式为:

(21)

式中:ATK表示单位耕地节水固定投入;TS表示研究区灌溉总面积;TK表示研究区各种节水技术系统建设累积到报告期总投资。

指标17:农业高效节水固定投入。是指建设农业高效节水系统所发生的初始固定投资,具体有建筑工程费、灌溉设备购置费两项。建筑工程费指建造永久性建筑物和构筑物发生的工程总投资,包括田间节水首部工程(井泵房和泥沙处理池)、输水地下管网工程;灌溉设备投资包括泥沙过滤设备和水泵。其投资费用回收可以通过折旧的方式分摊到作物生产成本中去。利用静态法计算,具体方法如下:固定投资总额=工程建设费+设备购置费,即:

K=K1+K2+K3+K4+K5+K6

(22)

式中:K代表固定总投资额;K1代表井泵房建设费用;K2代表管网首部系统工程费用;K3代表地下输水管网费用;K4代表泥沙处理设备费用;K5代表阀门及量水等配套设备购置费用;K6代表其他建设费用。

指标18:区域农业制度革新。农业高效节水促进了区域水资源管理制度革新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第一,散户经营方式,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求“六统一”,即“统一购置生产资料,统一作物和品种,统一耕种,统一施肥,统一灌溉,统一收获”,第二,土地流转。如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大户流转,提高了农户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了生产规模化经营发展。第三,在水资源管理制度革新,建立区域水权管理制度;第四,建立滴灌社会化服务组织,成立农民灌溉者协会,成立灌溉服务队,引入第三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托管服务公司。

5 结 语

对水资源实行最严格的管理制度,需要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提供信息,任何评价指标体系的使用前提和基础是基础数据监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基础数据需要逐年跟踪、数据真实可靠。因此建议,建立覆盖省、县(市)两级体系的农业高效节水监测评价制度。对农业用水和节水进行跟踪监测与评价,并以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为手段,用于考核控制性用水目标实现程度,并及时发现问题,制定相应的促进节水的管理措施。

[1] 陈亚宁,杨 青,罗 毅,等.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研究思考[J]. 干旱区地理,2012,(1):1-9.

[2] 新疆水利厅.新疆水利统计资料汇编[R].乌鲁木齐:新疆水利厅,2012.

[3] 新疆财政厅农业处.新疆财政支持农业高效节水成效显著[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0,(7):26-28.

[4] 何淑媛. 农业节水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5.

[5] 沈菊琴,陈 明,陈晓坤. 农业节水投资与效益分析方法初探[J]. 灌溉排水,2001,(4):51-55.

[6] 代小平,陈 菁,陈 丹,等. 松花江流域典型区域农业节水技术推广效果分析[J]. 灌溉排水学报,2013,(4):123-127.

[7] 王 静,段顺琼. 云南农业节水改造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以蜻蛉河大型灌区为例[J]. 节水灌溉,2014,(1):72-75.

[8] 刘 慧. 绿洲现代农业节水技术支撑体系及效益评价研究[D].新疆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0.

[9] 何淑媛,方国华. 农业节水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7):44-46,50.

猜你喜欢

节水用水效益
坚持节水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哪些火灾不能用水扑灭?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节约洗碗用水
节水公益广告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