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果自然不可知,如果自由不逍遥
——评《自然与自由的统一:庄子与康德的比较研究》

2016-03-23陈鑫

关键词:康德庄子理性

陈鑫

(1.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2.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 200433)



如果自然不可知,如果自由不逍遥
——评《自然与自由的统一:庄子与康德的比较研究》

陈鑫

(1.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海口571158;2.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

比较哲学何以可能?这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实践问题:比较哲学的可能性正是在比较哲学实践之中生成的。正如我们只读《游泳指南》而不下水,则永远不能学会游泳。路传颂《自然与自由的统一:庄子与康德的比较研究》一书在比较哲学领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范例。

作者以“自然与自由”的关系为主题,辨析了庄子与康德思想之间的差异和会通之可能性,其现实意义在于:为当代世界之中的我们重新思考自然与自由问题提供借鉴,进而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解”寻求出路。

如果只从最表层的意义上看,“自由”概念是康德之所有,庄子之所无(“逍遥”虽可在某种意义上与“自由”相似,但其本身并不是“自由”,详见下文);“自然”概念为康德与庄子所共有,而意蕴悬殊。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则不难发现:一方面,庄子与康德所关心的问题在深层次上是一致的,他们都试图揭示自然与人的关系,而“自然与人的关系就是自然与自由的关系”;另一方面,比较哲学唯有立足于差异才有“比较”之必要和“互补”之可能,进而为更好地发展我们自身的文化提供契机:

比较哲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发现各种文化之间的共通性,寻求对人类自身的理解,也在于通过比较、通过对文化差异的认识而获得对本民族文化的进一步理解。……比较哲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异质文化的机会,同时也能让我们去发现本民族文化传统隐含的一些预设前提,能让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未经深思的观念显得陌生,从而提供了加深文化自我理解、文化自觉的机会。

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即已出场。起初,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是一回事,追问世界的本原是当时首要的和中心的哲学问题。这种“追问”的态度是“科学的”。但是,专注于“天上的事情”的哲学家们却被人看作“地上无益的负担”。外在于人的客观自然界是否与主观的“人”有某种关联?阿那克萨戈拉已经谈到nous(“灵魂”)对自然的支配作用,苏格拉底则更明确地提出比认识自然更为重要的事情是认识自我。随着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这一形而上学第一原理拉开了近代哲学的序幕,“自我”(“我思”,cogito)成了构造性(constituting)的主体,而自然成为被构造(to be constituted)之物。与笛卡尔遥相呼应的近代科学家也完全把自然当成了人的试验对象。“大体说来,康德的自然观是十九世纪物理学家的自然观:自然是机械的,由数学、物理定律支配的数学化、形式化的自然。”而秉承老子思想神髓、主张“道通唯一”“物我两忘”的庄子的自然观“则是前科学的自然观: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充满生机与创造性。”

但是,耐人寻味的是,庄子与康德同时注意到了“本体”的不可知性。在庄子思想中,作为万物之根据和本源的“道”无形无相,视之不见,思之不知:

万物有乎生而莫见其根,有乎出而莫见其门。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尔后知,可不谓大疑乎! 已乎已乎! 且无所逃,此所谓然与,然乎? ( 《庄子·则阳》)

而在康德哲学中,“物自身”(作为“自然界”意义上的“自然”的构成要素)作为“本体”是一个只能“消极使用”的概念,它既是现象的根据,又是认识的界限。正如先哲赫拉克利特所言,自然喜欢隐藏自己。只有承认自然的不可知之维度,我们才能为自由留出地盘: “庄子与康德在如下观点上达成了一致: 只要我们尚有未知,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自由。”

众所周知,“自由”是康德连接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拱顶石”。在理论理性中,自由是“先验的”,它是自发地开始一个因果序列的能力。而在实践理性中,自由的本质就是自律。“一个自由意志和一个服从道德法则的意志是一回事。”以往的研究者往往把庄子的“逍遥”解释为自由,特别是“精神自由”,而本书作者从词源学角度入手,经过细致的文本考证得出结论: “在《庄子》文本中,‘逍遥’的基本含义是无事而遨游,但已经侧重于心灵的遨游,所游之境则是心灵的理想境界。”康德“道德自律”意义上的“自由”排除了一切感性的因素( 特别是情感、欲望等) ,而庄子“闲适自得”意义上的“逍遥”恰恰是充满情感色彩的,二者可谓“肝胆楚越”,差之千里。只有在审美意义上,“逍遥“和“自由”才有些相似之处。

作者的结论是: 康德的自然与自由( 包括“先验自由”和“实践自由”) 是不相容的,而庄子的自然和自由(主要指审美意义是上的“逍遥”以及“逍遥游”之中的“游”)是相容的。那么,从近代以来的历史来看,以康德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文化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做出了很大贡献;而从环境哲学角度来看,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更加“亲近自然、对自然友善”。作者并非简单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而是经过了大量严密的论证。同时,在论证过程中既不盲从康德,迷信庄子,而是对二者同时进行了批判性分析。比如作者在第五章《异化与和谐》一小节中指出:

康德错误地理解了人类的自然情感与道德的关系,认为诸如爱好、情感之类的非道德动因的在场,会破坏行为的道德价值,只有当道德动机是意志的规定根据的时候,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但是,当代许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承认,情绪是理性行为的关键。这种观点也得到了进化论学者和神经科学家的支持,……没有情感,一个理性的人根本无法专注地思考任何问题,表现得将更加迟钝、茫然、愚蠢。内疚、爱、嫉妒、报复欲等情感,对于形成人的道德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而在肯定道家文化有益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同时,作者坦言: “当然,道家文化也有其问题,对异化现象的批判过了头,而对于文化建构来说又不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还吸收了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些新成果。比如,在第五章讨论自我意识时,专列一节《对“意识”的科学研究》,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弗朗西斯·克里克、约翰·埃克尔斯、杰拉尔德·埃德尔曼等3 位神经生物学家的有关思想。

任何著作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本书也不例外。例如,第五章第一节中说道: “因此,按照否定前件的逻辑规则,我们可以说……”然而,在逻辑学中,只有“肯定前件”规则和“否定后件”规则。作者在这里想表达的意思很可能是说,康德论证中隐藏的小前提并不成立。当然,白璧微瑕。

如果自然不可知,如果自由不逍遥,世界历史也并不因此而黯淡。

“道行之而成。”

( 作者系海南师范大学讲师,复旦大学博士后。本文受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HNSK( QN) 15-97) 资助。

猜你喜欢

康德庄子理性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艺术百家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