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我要做好孩子》德译本中的文化过滤现象

2016-03-23

长春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翻译文化

王 凤

(长春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长春 130032)



简析《我要做好孩子》德译本中的文化过滤现象

王凤

(长春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长春 130032)

摘要: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或者两个不同语言文本之间的简单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我要做好孩子》德译本对原著进行了大量的文化过滤,其中采用了文化过滤程度较高的“删减”和“意象替换”的翻译策略以及文化过滤程度较低的“意译”和“直译”的翻译策略,使中国儿童文学作品能够在与中国文化差异较大的德国找到读者市场,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过滤;翻译;文化;《我要做好孩子》

从表面上看,翻译即为两种语言文本之间纯语言的转换。然而,细细推敲不难发现,实际上,翻译所涉及的远不止是语言或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它所涉及的是两种文化的交流,文学翻译即为文化互动。

“接受美学颠覆了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传统文学理论,确立读者在文学交流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肯定了接受者在文学交流、对话中的主体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文化过滤是接受者主体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重要表现,并且贯穿于文学交流对话过程的始终。文学在穿越不同文化模子时,必然产生变异,其中文化过滤是产生变异的重要原因之一。”[1]270

1文化过滤的定义

美国人类学家E.T.霍尔曾指出,人类的误解不仅仅是由语言造成的,还有无意识的因素,即文化差异,对不同文化的反应也会改变民族性。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的多样性而产生文化过滤现象。

比较文学大家曹顺庆先生在其《比较文学学》一书中这样定义文化过滤:文化过滤是跨文化文学交流、对话中,由于接受主体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历史背景、审美习惯等原因而造成接受者有意无意地对交流信息选择、变形、伪装、渗透、创新等作用,从而造成源交流信息在内容、形式上发生变异,文化过滤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与功利性特征。一般来说,文化差异越大,文化过滤程度越高。它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主体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1]273。在文化交流中,大多数的文学影响都是经过文化过滤后产生的。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如果译入语国家的文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翻译文本就很难在译入语国家找到共鸣者。

因此,文化过滤发生于多元文化,作用于文化接受。它在跨文化传通中不可避免,接受者对外国文化的态度、接受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文学翻译中对文化过滤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背景不同,译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文化过滤。

2文化过滤的渊源

文化过滤在跨文化交际中频繁出现,主要表现为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一种变异形式,是学者们进行研究的典型现象。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接受美学”的出现凸显了接受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它不仅确立了文学交流双方互为主体的关系或曰主体间性,打破了比较文学研究中由来已久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深化了比较文学研究;而且还促进了各自的发展和更新,有助于在文化多元共存的基础上,必将实现多种文化的互看、互识、互补、互利。文学交流活动中,接受者作为主体位置可以积极主动地、有选择地或创造性地吸纳有利于自身文化发展更新的文学因子,即外来文化必须经过本土文化的过滤。

叶维廉教授在《东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应用》一文中指出,“文化模子的歧义以及由此而起的文学模子的歧义”[2]3是比较文学研究者必须面对的事情。导致文学产生变异的原因中,以文化过滤以及因它而起的文学误读最为突出。叶维廉先生从跨文化的角度指出了文学交流活动中文化过滤存在的必然性。他说:“要寻求‘共相’,我们必须放弃死守一个模子的固执。我们必须要从两个模子同时进行,而且必须寻根探固,必须从其本身的文化立场去看,然后加以比较和对比,始可得到两者的面貌。”[2]11

3《我要做好孩子》德译本中文化过滤

3.1原著简介

《我要做好孩子》是黄蓓佳创作的一篇当代题材的小说。主人公金铃是一个刚过11岁生日、读6年级、学习成绩中等的小学女生,是一个胖嘟嘟、跟谁都搭得上话的讨人喜欢的小姑娘。本书以金铃的学习、生活为线索,展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特有的学校及家庭教育模式,因其能够引起很多中国读者的共鸣而成为畅销书。

这篇小说语言简单通俗,选取的事例典型而贴近生活。全书总共26章,从各个方面描写了当今中国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使西方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中国九年义务教育体制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小说最后选择了开放式的结尾,让孩子去冲刺,去自由飞翔,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也给了孩子无限的希望。

3.2德译本中文化过滤

《我要做好孩子》德译本的译者芭芭拉是德国人,在翻译中采用了一些翻译策略,对原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进行了必要的处理。译者在此过程中主要使用了文化过滤程度较高的“删减”和“意象替换”的翻译策略以及文化过滤程度相对较低的“意译”和“直译”的翻译手段。下面,笔者以列举的方式对这些文化过滤进行考察和分析。

3.2.1删减

删减是删除含有影响语篇连贯性或理解的文化缺省,这种翻译方法的最大弊端是阻碍文化交流,使读者无法了解本应该了解的文化信息[3]251。删减是该译本采用得最多的翻译策略,原著中一共有26个章节,而德译本中只有18章,足以见得译者进行了大量的删减,即产生了大量的文化过滤。

例1.关于他们家的经济收入,情况是这样的:赵卉紫的杂志社因为效益不错,除了按月准时开工资外,或多或少还能发些奖金……金亦鸣常常能把一两张绿色的汇款单交到赵卉紫的手上,一家人皆大欢喜。总的来说,这一家的经济情况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跟金铃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相仿。[4]15

原著作者黄蓓佳详细地介绍金铃家的经济状况,有助于读者对后面一些章节的理解。但是,芭芭拉却将此处全部省略。在过去,对于中国人来说,打探别人的经济收入是非常正常的聊天话题,并无触犯别人隐私的意思;即使在今天,经济收入等属于个人隐私的话题依然会或多或少地被谈及。但是,从芭芭拉采取“删除”的翻译方法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经济收入在德国属于极其隐私的话题,不适合在书里用这样两段来仔细介绍。

笔者在对芭芭拉进行电话采访的时候也对文化过滤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芭芭拉指出,小说还有法语译本,该译本更薄,删除的更多。这些章节之所以被整章删除,是因为即使翻译成德语也只是会给读者造成困扰,或是不能理解,或是不能接受。

由此可见,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采取删减是必要的,这也是必要的文化过滤,这样会更有利于译入语国家读者的接受。但是笔者认为,在采取必要的文化过滤的同时,有可能造成源语文化的损害,降低了文学作品文化传播的功效。

3.2.2意象替换

不同的语言都打上了不同民族特有的文化烙印,相同的物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而这种文化内涵在其他民族中就可能发生淡化、消隐、变形和遗失。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采取意象替换的翻译策略进行文化补偿。即使这样,也避免不了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过滤。

例2.原著题目:我要做好孩子

德语译本题目:Seidenraupen fuer Jin Ling

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东西方两个国家的读者来说,“好孩子”的概念肯定有所差异,而且中德两国无论是在国家教育制度方面,还是在家庭教育理念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如果简单地把原著题目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德语,可能会造成意义上的理解偏差。译者芭芭拉是受出版社委托翻译该书的,因此,译著除了要有可读性、好理解之外,是否有市场也要列在翻译的考虑范畴之内。译者通过意象替换的方式将题目译成“Seidenraupen fuer Jin Ling”,是与书中主线“我可以养蚕了”这一章紧密相连的。笔者认为,这样的改变既考虑到了译入语读者群体,也没有偏离本书的主题,比直译的效果要更吸引人。

例3.外国语学校简直比北大清华剑桥牛津哈佛还要神气百倍。[4]19

Man hatte den Eindruck, dass sie hundertmal wichtiger war als saemtliche Eliteiniversitaeten in China, ja sogar wichtiger als die in England oder in den Vereinigten Staaten.[5]25

这里将“北大清华剑桥牛津哈佛”进行了意象替换,翻译为“Eliteuniversitaeten”(知名学府)。这种替换对于译入语国家读者来说,有其合理性,但是这种以替换为手段的翻译就导致了源语中隐含的文化信息的缺失。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北大清华剑桥牛津哈佛”不仅仅是优秀大学的名字,更是学业有成的标志,是多少学生和家长的梦想。这里替换之后就少了一种原著中一口气说出了那么多知名学府的气势,而此时的外语学校比这些都神气,那种气势是替换后的译文所无法传达的。

例4.那时候金铃真是人见人爱,抱到马路上看街景,南来北往的路人都忍不住凑上来逗一逗,伸手摸摸她嫩豆腐般的脸蛋儿。[4]50

Alle fanden Jinlin damals niedlich. Ging man mit ihr nach draussen,blieben alle stehen, scherzten mit ihr und kniffen ihr in die seidenweichen Wangen.[5]60

这个例子中,译者进行了比喻事物的意象替换。原作者使用的“嫩豆腐般的”被译者替换成了“丝绸般柔软的”。在中国,人们喜欢吃豆腐,可以说豆腐是中国的一项伟大发明。相传豆腐诞生在汉代,将大豆磨碎、榨浆,上锅灶蒸煮,直至添加石膏,或用青盐点卤,使豆浆变成一种凝脂,这跟小孩儿的肌肤有几分形似或神似。软软嫩嫩,令人情不自禁想去捏两下,想去吮吸。因此,原著作者用“嫩豆腐”来形容小金铃的脸蛋儿,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但是,在德国的传统食物中没有豆腐的概念,豆腐在德国也就不会给读者带来软软嫩嫩的想象,如果此处生硬地将豆腐作为德语里的外来词翻译出来,会给该译本的读者在意象的理解上带来不便。因此,笔者认为,此处译者用“Seidenweich”(丝绸般柔软)来替代“嫩豆腐”是非常符合翻译中意象替换这一原则的。

3.2.3意译

例5.她很精,先不动声色,等出了书房门后又悄悄返回去,躲在门外看。金亦鸣只当女儿走了,伸手再到抽屉里摸牛肉干时,金铃突然冲上前抓住爸爸的手,人赃俱获。[4]55

Sie liess sich nicht anerkennen.Statt rauszugehen,blieb sie aber heimlich an derTuer stehen und beobachtet ihren Vater. Jin Yiming glaubte, die Luft sei rein, und griff nach dem Rindfleisch. Da sprang Jin Ling wie eine Katze hinzu und hielt seine Hand fest. Verdutzt liess er alles fallen.[5]65

“不动声色”是个成语,意为“内心活动丝毫没有在语言和神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此处译者选择了德语“sich nichts anerkennen lassen”进行翻译,虽然不是一字不差,但是完全表达出了小主人公金铃的处事风格。其次,译者没有按照字面意思翻译“金亦鸣以为女儿走了”,而是翻译成“Jin Yiming glaubte, die Luft sei rein”,笔者认为非常好,这种意译一方面更好地衬托出了金亦鸣不想让女儿知道自己在“偷吃”牛肉干的心理,另一方面考虑到了译入语读者的期待视野,更符合译入语读者的欣赏视角。另外,“人赃俱获”出自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六:“牛公取笔,请张生一一写出,按名捕捉,人赃俱获,没一个逃得脱的。”用来表示嫌犯与不正当取得的财物同时被捕获。原作者用“人赃俱获”来表明金亦鸣偷吃牛肉干被女儿捉个现行。而在德语里面没有相对应的这样一个成语翻译,译者选择了意译,这里的意译包含漏译。

例6.我爸爸在深圳“下海”几年后,也成了一个令妈妈别扭的“款爷”。[4]124

Mein Vater hat sich in der unabhaengigen wirtschaftszone Shenzhen selbststaendig gemacht und ist nach einigen Jahren ein ,Geldsack“geworden, was meiner Mutter unangenehm ist.[5]98

“下海”一词是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时的用词,意思就是做生意。也含有风险的意思。改革开放之初,市场经济开始繁荣,一个新的自由空间正在出现。一些人,主要是政府机关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放弃在传统体制内的位置,转而到这一新的空间里创业经商、谋求发展,这样的行为被称作“下海”。此处的翻译丢失了“下海”一词在中国的文化内涵,笔者认为,如果可以在书后作出注释,会使译入语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另外, “款爷”一词最初是“有钱人”的一种尊贵的叫法,指财富丰厚、讲气派、花钱豪爽的人。但是后来常常被用作贬义,有财大气粗的意思。而原著中说爸爸成了令妈妈别扭的“款爷”,也就含有贬义。“Geldsack”在杜登德语词典上的解释为:“(ugs. abwertend) jmd., der sehr reich, aber geizig ist.”由此可见,“Geldsack”含有贬义。因此笔者认为,译者把“款爷”译成“Geldsack”,在这里,二者是对等关系,非常适合德语读者的欣赏口味。

3.2.4直译

文学是不分国界的,因此,对于文学翻译来说,有很多时候可以直译,对文化信息未进行或者较小程度地进行处理。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的心理联想等不同,有时候会要求有必要的文内或者书后注释,进行背景知识的添加;否则可能会导致源语读者所熟悉的知识对译入语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这种翻译方法的优点在于能使读者迅速建立连贯,阅读的惯性不会受到影响;缺点是原文的艺术表现方式在译文中有所变形,隐性的含蓄变成了显性的直白,甚至拖沓、冗长[3]248。直译属于文化过滤的一种,只是一种程度较低的文化过滤。

例7.金铃理直气壮地说:“他们不喜欢我是他们不懂得美!杨贵妃胖不胖?蒙娜丽莎胖不胖?还有美神维纳斯,圣母玛利亚,还有我奶奶我外婆……”[4]51

Jin Ling blieb selbst sicher:“Wenn sie mich nicht schoen finden, dann wissen sie nicht, was schoen ist! War die kaiserliche Konkubine Yang Guifei dick oder nicht? Wie war es bei der Schoenheitsgoettin Venus, meine beiden Grossmuettern…”[5]61

译者通过直译加文内解释还有漏译的方式,对原著的文化信息进行了处理。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谁是杨贵妃无需解释,但是对于德语读者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因此译者作了文内注释。即在杨贵妃前加了修饰成分“kaiserliche Konkubine”,使德国读者一目了然。但是,笔者认为,单纯的一个修饰成分并不足以表达出“杨贵妃”在此处的作用,如果能够给出书后注释,说明杨贵妃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并指出她生活的唐朝时期以胖为美的话,该翻译则更为完美。此处金铃还一口气列举了蒙娜丽莎、圣母玛利亚,译者并没有一一举例,笔者认为,这种漏译也是以适合译入语读者为目标的。

4小结

《我要做好孩子》的译者芭芭拉是德国人,因此,该德语译本首先是从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出发,以服务译入语读者为翻译目的的。在翻译文化信息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更多地追求简化和可以理解的效果。因而我们看到,在德语译本中,对于蕴含着太多中国特有的文化和现状的章节,采取了文化过滤程度较高的“删减”和“意象替换”翻译策略。任何外来文学的影响都是在经过了文化过滤后产生的,文化过滤是传统文化、历史语境、接受者文化心理结构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文学作品的影响,对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一个文学作品译本中文化过滤程度太高,则会降低文学翻译的传播作用。

参考文献:

[1]曹顺庆.比较文学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叶维廉.东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应用[M]∥温儒敏,李细尧.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叶维廉比较文学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4]黄蓓佳.我要做好孩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5]Huang Beijia.Seidenraupen fuer Jinling[M].Wang Barbara,译.Zurich: Nordsued AG,2008.

责任编辑:柳克

A Brief Analysis of Cultural Filtration in German Translation ofSilkwormsforJinLing

WANG Fe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32, China)

Abstract:Translation is not only a conversion of languages and texts, but also a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ared to the original text, the German version of Silkworms for Jin Ling has been culturally filtered on a large scale with high cultural filter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deletion and image conversion and low filtering strategies such as free translation and literal translation, which enables Chinese child literature to find its reader market in Germany where there is a large cultural difference from China and thereby achieves the goal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cultural filtration; translation; culture; Silkworms for Jin Ling

中图分类号:H33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6)03-0040-04

作者简介:王凤(1981-),女(满族),辽宁铁岭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和教学法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04

猜你喜欢

翻译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