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大“改行”音乐家

2016-03-22金建民

音乐爱好者 2016年3期
关键词:首演奏鸣曲小提琴

金建民

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朱塞佩·塔尔蒂尼(Giuseppe Tartini)

原专业:法律

塔尔蒂尼1692年4月8日生于皮拉诺的名门贵族家庭,早年学习神学,1709年考入帕多瓦大学学习法律专业,同时钻研小提琴演奏技术。1710年,塔尔蒂尼与私人学生、一位大主教的外甥女偷偷结婚,因这门婚事遭到家人的反对,他便逃离了帕多瓦,在阿西西修道院避难。在那里,他师从帕德雷·博埃默学习作曲与和声,发明了新式小提琴弓子,还举行了小提琴独奏音乐会。1713年,塔尔蒂尼在安科纳的歌剧乐队中任小提琴手。

1715年,塔尔蒂尼得到家人宽宥,返回帕多瓦。1716年至1721年,塔尔蒂尼隐居在安科纳修道院苦练小提琴,1721年至1723年任帕多瓦圣安东尼奥教堂乐队首席小提琴兼指挥,1723年至1725年任布拉格金斯基伯爵的宫廷乐队指挥。1728年,塔尔蒂尼在帕多瓦创建小提琴学校,执教四十年,培养了大批小提琴家,被誉为“各国小提琴家之师”。1770年2月26日,塔尔蒂尼卒于帕多瓦,终年七十八岁。

塔尔蒂尼是小提琴奏鸣曲和协奏曲形式的开创人之一,共创作了四十二首小提琴奏鸣曲、十二首小提琴与大提琴奏鸣曲、一百三十五首小提琴协奏曲和大提琴协奏曲等,代表作《魔鬼的颤音》约写于1714年,据说是作曲家梦遇魔鬼,乃以自己的灵魂换取魔鬼的小提琴曲,醒后声犹在耳,即将梦中所闻记下,遂成此曲,盛传至今。他改进了小提琴琴弓,创造了多种弓法,发展了跳弓技巧,并首次提出“合成音”概念,即两个一起振动的音所产生的音,以保证双音的音准。此外,塔尔蒂尼还著有小提琴演奏和音乐声学著作,是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的代表人物。

法国作曲家、小提琴家让·马里·勒克莱尔(Jean Marie Leclair)

原专业:舞蹈

勒克莱尔1697年5月10日生于里昂的一个音乐世家,初为里昂歌剧院舞蹈演员,同时学小提琴和作曲。1721年,编选出版的法国和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奏鸣曲选集手稿中收入了他的十首作品。1722年,他在都灵任舞蹈教师和编导,并师从索米斯学习小提琴。1723年,勒克莱尔定居巴黎,出版《小提琴奏鸣曲集》第一卷。1728年,《小提琴奏鸣曲集》第二卷出版。1729年起,他先后在圣歌音乐厅、歌剧院和宫廷乐队中任小提琴手。173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授予他“皇家常任音乐家”称号,他将《小提琴奏鸣曲集》第三卷题献给国王,其中第六首《C小调奏鸣曲》最为著名,后来被称为《陵墓奏鸣曲》。1746年,勒克莱尔的歌剧《西拉与格劳库斯》首演于巴黎。1748年起,他任格拉蒙公爵私人乐队首席,在此期间与意大利小提琴家洛卡泰利一起在英国和荷兰演奏,载誉而归。1764年10月22日,勒克莱尔被其侄子暗害于巴黎,终年六十七岁。

勒克莱尔的小提琴演奏技艺精湛,音色柔美,宛如天使。他善于运用双音与和弦技巧,使音乐富于表现力。他的创作除小提琴奏鸣曲外,还有室内乐、协奏曲、歌剧和芭蕾舞剧等。他的音乐与民间歌舞关系密切,曲调丰富,节奏生动,极具艺术魅力,至今仍常有人演奏他的小提琴奏鸣曲,勒克莱尔的创作和演奏对法国小提琴学派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法国作曲家弗朗索瓦·安德烈·达尼康·菲利多(Fran?oisAndré Danican Philidor)

原专业:象棋

菲利多1726年9月7日生于德勒的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双簧管演奏家和作曲家。他自幼在凡尔赛宫皇家小教堂当侍童,师从宫廷乐长康普拉学习音乐和象棋。1743年,菲利多离开凡尔赛去巴黎。从1745年开始,菲利多每年都去伦敦弈棋,听亨德尔的歌剧。1748年,他到德国亚琛,写作《象棋分析》,1749年在伦敦出版,他遂成为当时最著名的象棋手。1754年,菲利多定居巴黎,任凡尔赛宫廷音乐家。1759年至1765年,他创作了十一部喜歌剧。1759年,他创作的喜歌剧《鞋匠布莱斯》首演于巴黎,成为他的代表作。1761年,他的喜歌剧《铁匠》首演于巴黎。1764年,他创作喜歌剧《巫师》。次年,他的喜歌剧《汤姆·琼斯》首演于巴黎。1766年,他创作《拉莫安魂曲》,并于1780年创作了歌剧《佩尔休斯》,1785年创作了歌剧《狄米斯托克里》。1795年8月31日,菲利多卒于伦敦,终年六十九岁。

英国音乐学家乔治·格罗夫(George Grove)

原专业:土木工程

格罗夫1820年8月13日生于克拉彭。1836年,他师从戈登学土木工程,三年后毕业。1841年,他赴牙买加和百慕大等地区参加建筑工程。1850年,格罗夫任艺术学会秘书,并于次年参与第一届国际博览会展览馆——水晶宫的建造。自1855年起,格罗夫开始参加编写《圣经辞典》,为此他曾于1858年和1861年两次去巴勒斯坦。

1856年至1896年,格罗夫为水晶宫音乐会撰写节目介绍。自1860年起,他开始为报刊撰写音乐评论。1867年,他与萨利文去维也纳寻觅到舒伯特的戏剧配乐《罗莎蒙德,塞浦路斯的公主》的遗失部分。1868年至1883年,他兼任文艺综合刊物《麦克米伦杂志》主编。他自1873年开始编纂巨著《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分四卷从1879年至1889年陆续出版。1883年,格罗夫受封爵士,并任皇家音乐学院首任院长。1884年,他完成其著作《贝多芬及其九部交响曲》。1900年5月28日,格罗夫卒于西德纳姆,终年八十岁。

德国音响学家、音乐学家卡尔·施通普夫(Carl Stumpf)

原专业:哲学、神学和自然科学

施通普夫1848年4月21日生于维森特海德。1865年,他在维尔茨堡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在格丁根大学学习哲学和自然科学,并获得博士学位。1870年起,施通普夫先后任维尔茨堡、布拉格、哈雷、慕尼黑等大学的哲学教授。1893年,他任柏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并与其学生霍恩博斯特尔和亚伯拉罕共同创建音响资料馆。1928年,施通普夫当选柏林科学院院士。1936年12月25日,他卒于柏林,终年八十八岁。

施通普夫出版的著作有:《关于空间观念起源的心理学》(1873)、《音响心理学》(两卷,1885、1890)、《暹罗的音体系及音乐》(1901)、《音乐的起源》(1901)、《认识论》(1939)。施通普夫系统地论述了“音响心理学”的概念并有所创新。他是比较音乐学的奠基人之一,试图将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哲学和美学融为一体,形成一种自成体系的音乐学。

奥地利音乐学家、作曲家、钢琴家埃里希·莫里茨·冯·霍恩波斯泰尔(Erich Moritz von Hornbostel)

原专业:哲学、自然科学和化学

霍恩波斯泰尔1877年2月25日生于维也纳的一个音乐家庭,童年时期开始学习音乐,十七岁时就已成为钢琴家和作曲家。1895年至1899年,霍恩波斯泰尔在海德堡大学和维也纳大学学习自然科学和哲学,1900年获化学博士学位后移居柏林。1905年至1906年,霍恩波斯泰尔任德国音响学家和音乐学家施通普夫的助手,专攻实验心理学和音乐学。1906年,他去北美考察印第安人的音乐文化。1906年至1933年,他担任柏林音响档案馆馆长。1917年起,霍恩波斯泰尔兼任柏林大学教授,1933年纳粹执政后因其母亲是犹太人而被免职,先后移居瑞士和美国。1934年霍恩波斯泰尔移居伦敦,1935年11月29日卒于剑桥,终年五十八岁。

霍恩波斯泰尔是比较音乐学的创始人之一,与施通普夫、阿伯拉罕合作把音响心理学、声学、生理学和乐器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比较音乐学的柏林学派。他与阿伯拉罕合作,根据音响档案馆的录音资料研究亚洲和非洲的音乐,发表了一百多篇论文,提出了记录原始音响资料的方法,并于1904年比较系统地制定了“比较音乐学纲目”。他参与编辑出版了《比较音乐学论文集》,将世界音乐分为三大体系:中国体系、希腊体系和波斯-阿拉伯体系。1914年,他与萨克斯合作出版了《乐器分类法》,这些研究成果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

瑞士指挥家欧内斯特·昂塞尔梅(Ernest Ansermet)

原专业:数学

昂塞尔梅1883年11月11日生于沃韦,他的父亲是一名数学教师,祖父和母亲是音乐家。他自幼随母亲学习钢琴,随父亲学习数学,被誉为“数学小神童”。1906年至1910年,他在瑞士洛桑大学学习数学,同时师从迪涅雷兹、巴伯拉姆和布洛克学习音乐,后在法国的索尔布勒大学攻读数学和哲学,毕业后在洛桑任数学教师。1911年,昂塞尔梅在蒙特勒的疗养院礼堂任指挥。第二年,他在蒙特勒的库萨尔首次登台指挥了一场音乐会。1915年至1923年,他由斯特拉文斯基推荐,任贾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团指挥。

1918年,昂塞尔梅组建瑞士法语区(罗曼德)管弦乐团,并任指挥至1967年,在洛桑时,他曾指挥斯特拉文斯基的《士兵的故事》首演。1919年,昂塞尔梅在伦敦指挥法雅的芭蕾舞剧《三角帽》首演,在日内瓦指挥斯特拉文斯基的交响诗《夜莺之歌》首演。1920年,他在巴黎指挥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普尔钦奈拉》和拉威尔的《圆舞曲》(为乐队创作的“诗意的舞蹈”)首演,在巴黎指挥了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夜莺之歌》首演。

1924年至1927年,昂塞尔梅任布宜诺斯艾利斯交响乐团指挥。两年后,他指挥首演了斯特拉文斯基的钢琴与乐队《随想曲》。1942年,昂塞尔梅在萨尔茨堡音乐节首演。1946年,他在格林德伯恩歌剧院指挥布里顿的歌剧《卢克莱修受辱记》首演。1956年,他在维也纳指挥马丁的歌剧《暴风雨》首演。1969年2月20日,昂塞尔梅卒于日内瓦,终年八十五岁。

中国古琴家查阜西

原专业:海军

查阜西1895年11月7日生于湖南大庸县。1910年,他开始自学古琴以及拜师学琴。1917年,查阜西考入烟台海军学校,1919年移居上海。1921年,他考入孙中山创办的广东航空学校,1923年任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教师。1925年,他的论文《中国声律之调停与琴之声律》和《律吕概论》发表于《东方杂志》。1927年,查阜西在“马日事变”后被捕,出狱后任交通部航政司科员、军政部航空署航务科科长。1930年,他在上海任欧亚航空公司秘书,后为主任秘书,从此生活安定,业余时间致力于古琴事业的研究。

1936年,他与上海、苏州两地的古琴家张子谦、吴景略等二十八人在苏州成立“今虞琴社”,并在上海成立了“今虞琴社沪社”,查阜西、彭祉卿、张子谦为负责人。1937年,查阜西参与主编《今虞琴刊》。1945年,他以航空公司副总经理的身份去美国考察,顺便搜集琴谱,介绍古琴音乐。1953年,他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民族音乐研究所通讯研究员。1954年,他发起组织北京古琴研究会,并任会长。

1956年,查阜西率领由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的古琴调查组,遍访全国十个城市,搜集整理了大量的琴学史料,录制了两百六十二首琴曲。1958年,查阜西编纂的《存见古琴曲谱辑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1959年至1961年,他编写的《历代琴人传》陆续油印出版。1961年,他与沈草农、张子谦合著的《古琴初阶》由音乐出版社出版。1963年,他编辑的《琴曲集成》(第一辑上册)由中华书局出版。1976年8月10日,查阜西卒于北京,终年八十岁。

奥地利音乐学家爱德华·汉斯利克(Eduard Hanslick)

原专业:法律和哲学

汉斯利克1925年9月11日生于布拉格,早年在布拉格和维也纳学习法律和哲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布拉格师从托马谢克学习音乐。1845年,他在德累斯顿观看瓦格纳的歌剧《唐豪瑟》演出,发表了长篇评论。1848年,汉斯利克成为政府文职人员,兼任《维也纳报》的音乐编辑。1854年,他的著作《音乐的美》出版。

1855年至1864年,汉斯利克在《新闻报》任音乐评论员,1856年至1895年任维也纳大学历史和音乐美学讲师和教授,1864年至1895年任《新自由新闻报》音乐评论员,1867年和1878年任巴黎博览会音乐部评审员。1869年至1870年,汉斯利克的著作《维也纳的音乐会史》(两卷)出版。1875年至1900年,他的著作《现代歌剧》(九卷)出版。1894年,他的自传《我的生平》出版。1904年8月6日,汉斯利克卒于维也纳附近的巴登,终年七十九岁。

意大利作曲家、指挥家朱塞佩·西诺波利(Giuseppe Sinopoli)

原专业:神经脑外科

西诺波利1946年11月2日生于威尼斯,1950年随全家迁居西西里岛上的墨西那。1954年,西诺波利开始随墨西那教堂的管风琴师和唱诗班的歌手学习音乐。1963年,他考入威尼斯马切诺音乐学院和帕多瓦大学医学系。1968年,他获神经脑外科博士学位和音乐学士学位,并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夏季现代音乐讲习班学习。

1972年起,西诺波利任威尼斯马切诺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和电子音乐教授,并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师从斯瓦洛夫斯基学习指挥。1975年,他在威尼斯创建了布鲁诺·马德纳乐团,演奏当代音乐。1979年,他首次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出了多部当代音乐作品。1980年,他指挥柏林德意志歌剧院演出歌剧《麦克白》,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出歌剧《阿蒂拉》。1983年,他在伦敦科文特花园剧院首演歌剧《玛侬·莱斯科》。

1983年至1987年,西诺波利任罗马圣切奇莉音乐学院管弦乐团首席指挥,1984年至1994年任英国新爱乐乐团首席指挥。1985年,西诺波利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拜罗伊特音乐节首演。1990年,他在萨尔茨堡音乐节首演,并任柏林德意志歌剧院音乐指导。1994年,他指挥米兰斯卡拉歌剧院演出理查·施特劳斯的《埃莱克特拉》。2000年,西诺波利任德累斯顿国立歌剧院艺术指导。

2001年4月20日,西诺波利在指挥柏林德意志歌剧院演出《阿依达》时,因突发心脏病而猝死在指挥台上,终年仅五十四岁。西诺波利创作的主要作品有:歌剧《鲁·莎乐美》《钢琴协奏曲》《幻想交响曲》《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等。

猜你喜欢

首演奏鸣曲小提琴
手机上的奏鸣曲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Hey Diddle, Diddle
闽剧现代戏《生命》首演
春天的奏鸣曲
Chinese Tragedy Performed in Greece
2016年度优秀剧目推荐名单
“青春版”越剧《春草》首演
小提琴与钢琴奏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