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毓秀灵丘县平型关下美名传
2016-03-22刘潇刘科
刘潇 刘科
唐水源头,巍山立足,古称赵邑,今曰灵丘。东通幽燕,西扼雁云,南控忻府,北接京华。烽台高矗,自古兵家必争;栈道凌空,从来商贾不绝。地域文化源远流长,风云人物名扬天下,风俗民情独具特色。
追根溯源底蕴深厚
在山西北部,有一个人和众多地方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它,这些地方的格局就会改变,甚至中国的历史就会被改写,这个人就是赵武灵王。“灵丘”县名即源于坐落在灵丘县城西部的赵武灵王墓丘。
赵武灵王,于周显王四十四年(前325年)继承父位登上国君宝座。时值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燕、韩、赵、魏、齐、秦、楚等七国诸侯对峙并立,相互争雄。赵国比较弱小,赵武灵王刚即位的十余年,经常被秦、魏等邻国、林胡侵扰,损兵折将,城邑被占。
为此,武灵王奋发图强,下决心进行军事改革。多年的战事经验使他发现:胡人穿着“窄袖、短衣、长靴”,作战时骑马,使用弓箭,动作灵活便捷,因此经常取胜。之后,他号令满朝文武官员和全国黎民百姓改穿胡服,以皮靴短袖的胡式服装代替宽袍大袖的旧式服装,同时,学习骑马射箭,以快马轻弓取代连环战车。武灵王还自己带头穿胡服,亲自训练士兵,建立起一支纵横驰骋机动灵活的军队。从此,赵国军队的威力大增,成为“七雄”中的强国之一。赵武灵王在中国历代帝王中,不失为一位颇有建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赵武灵王死后,埋葬于代郡灵丘。据传说,众将和兵卒每人捧撒了一把土,便垒成偌大一座墓丘。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在这里建县,因有赵武灵王的墓丘,故取名为“灵丘”。
灵丘县城,几经变迁。民间传言:“火烧木阁城,水淹沼阁城,耗子盗倒后北城,天顺建成灵丘城。”据先人传说,木阁城为大木所筑,在现今的沙涧村西,至今仍有被火焚遗迹200米长之灰土带。另一说法是,晋北这一带为西周缪侯封地,木是缪之谐音,即应为“缪国城”。沼阁城为战国时的城池,在现今固城村东到门头一带的河滩处。因地处河域,“水淹沼阁城”之说可能为真。本邑属赵,有人称此为“赵国城”亦不无理由。现今的“固城”,原为“故城”,即此城的沿称,曾出土的文物展示其雄姿和繁荣,绳索蟠璃纹的铜壶、铜豆、青铜剑、布币、刀币、箭镞,折射出历代商贾云集、商品流通的盛况,萦绕着千军万马击鼓鸣金的余音。后北城是赵国的城池(土城),在今县城以北,是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所建。城围三里二百三十步,墙高两丈多,壕深一丈余。传说,筑城时其东北角随夯随倒,白天筑起,晚上倒塌。原来是这儿有猪娃大的成群耗子。后经刘家庄村一老人指教,从城北的卧牛山捉去一只大猫,夜间守在城根,这才治住。天顺二年(1458年),将城南移三十二步,重筑灵丘砖城,城基为条石,出地面三尺。城砖长一尺四寸、宽七寸、厚四寸。城墙高三丈六,城围五里。城池开东门、南门两个门,当时东门嵌有“燕云扼要”匾额一块,可见灵丘独特的地理形势和重要的战略地位。“燕云”为地域之称,为燕云十六州的简称,“扼要”为扼踞要冲,即扼踞京师及晋冀两省北部交通要道之地。故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即缘于此。此匾额距今已有550余年的历史,现存于赵武灵王墓园内。
灵丘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西周属燕,春秋属晋。战国时,赵武灵王置云中郡、雁门郡、代郡,其中灵丘属代郡。秦统一六国后,灵丘属代郡。西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置灵丘县,属并州代郡。东汉初县废属幽州代郡。灵帝光和元年(178年)灵丘改属冀州中山国。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灵丘属新兴郡(治今忻州)。三国曹魏时灵丘属冀州中山国。西晋时灵丘县废属幽州代郡。十六国时属后赵幽州代郡……
建制沿革风云变幻,故有赋曰:战国成名,西汉置邑,苏秦辘辘车轮可沾朴厚黄土?苏武瑟瑟旌节定栉凛冽寒风。见北魏之金戈,历后唐之铁马,塞上风来,依稀可闻角鼓;梦里惊回,恍惚不知所之。
历史人物名扬千古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灵丘历史知名人物不胜枚举。
五代名将李存孝(?—894),本名安敬思。晋王李克用在代北扩大地盘时,遇到安敬思,因其勇敢有武艺,而且还是孤儿,便将他留在帐下,收为义子,赐姓名为李存孝。
史书记载其“骁勇冠绝,常将骑为先锋,未尝挫败;从李克用救陈、许,逐黄寇,及遇难上源,每战无不克捷”,他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的地位相当于《说唐传》中的赵王李元霸,天下无敌,人称飞虎将军。先后封为邢州史、行营都指挥使、汾州刺史、邢沼节度史、邢沼磁州留后检校尚书等职,为五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著名将领。
为纪念李存孝,灵丘县城玉皇庙西隅建有“李将军勇南侯庙”,县衙后院建有“李将军府”,新到任的县令要先拜谒李将军府。乡贤祠里奉祀的七位乡贤中“后唐李存孝”为其中之一。李存孝故里碑现存两通。一通为明代所立,高230厘米、宽70厘米、厚20厘米,碑阳刻“沁州王护国勇南公太保大将军李存孝故里”,现存赵武灵王墓院内,但字迹已模糊不清。另一通为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重刻,规格和碑文内容与明碑同。现立于武灵镇魁见村头,建有砖砌碑楼。石碑对面10余米处原有一座李存孝庙,阔三间,20世纪60年代尚存,今已毁。
断狱老手王遵文(1832—1895),字艺庵。咸丰九年(1859年),他赶赴太原访求高师。他写了一篇文章,转呈主持晋阳书院的田京卿过目。田读后赞不绝口,便收纳王遵文于门下,于是王遵文学业大有长进。咸丰十一年(1861年)任太学。同治元年(1862年)开科考试,他以小京官的职务在刑部任职。当时与稷山县王念堂、朔县的王向甫、平定县的王镜逸在北城被称为“山西四王”,均以才德超群,受到上司的青睐。
王遵文在刑部任职20多年,精通办案,且有辩才,凡是别人审理不清的案件,经王遵文推讯就能理清断明,有“老断狱手”的美称。理藩院麟吾书、刑部侍郎薛永升查办江苏事件,科尔沁博多罗噶台亲王、户部尚书阎敬铭赴东陵查办,先后都奏请对上钦点王遵文为随员并委以重任。以后,他代理朝廷屡办英、法交涉,剿灭“土匪”,整顿厘金局,都措置精当,三次被朝廷记大功。又历勤于办理顺(顺天府)、直(直隶)、山西赈捐,升任二品道重员。任职期满,回京受朝廷召见,晋升为一品官。在回道员任所途中,突然病发,请假返乡医治,死于半途。
刘钰(1849—1914),字式甫。清授武功将军,晋授武显将军,赐进士出身,曾任御前花翎侍卫,陕西西安城守协镇,署陕西都中协镇,委肃州挂印总兵等职。钰三岁丧父,和两兄从事农业,学习弓马。他刻苦练武,膂力过人,八百斤重的石狮提之展腹过膝。由于武功超群,科考一举成名。十八岁取生员,十九岁会员,清同治九年(1870年)解元。殿试“拉斜”,中武翰林。连中三元,故刘氏堂名叫“三元堂”。清同治十年(1871年),入卫乾清门,任御前侍卫。清光绪九年(1883年),边疆有事,授甘肃庆阳府游击,驻十余年。遇案立即破获,使驻地社会安定,秩序井然,深得民心。1914年7月病故于后山角村,享年65岁。
古迹名胜星罗棋布
地因史灵,一壑一墟皆有出处;人化为丘,一俯一仰岂无依凭?武灵王胡服骑射,魂归于此,而今英雄何在,唯有杨柳依依。李存孝骁勇冠绝,碑勒在斯,从前故事谁知,只见雨雪霏霏。觉山寺砖塔沐千年风雨,至今巍然屹立,平型关战役振九州溃颓,从此狂澜挽回。三千石塔,曲回寺观佛之盛会;一捧黄土,武灵坟发古之幽思。
赵武灵王墓,位于今灵丘县城西部新华西街北侧,前295年所建,至今已2300多年。据老者回忆,上世纪三十年代赵武灵王墓仍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墓。当时墓地面积20余亩,墓丘高约15米,建在一个高约3米的大平台上。墓南有长200米的神道,墓南端有碑楼一座,内竖石碑一通,高约4米,碑阳镌刻“赵武灵王墓”五个大字。1918年,灵丘知县蔡光辉集资修葺了碑楼,整修了神道,长346米、宽16米。重刻石碑,亲自撰写碑文,四周广植树木。据县志记载,历代府、州、县官吏、文人多到此凭吊赵武灵王。
现存赵武灵王墓占地面积10900平方米,墓丘高10米,周长220米。1965年被山西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整个墓园内草绿花红,树木繁茂,烘托着巍峨壮观的墓丘,曲径幽雅,景色秀美,是人们游览凭吊的好去处。这座古老的帝王陵墓成为风景秀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
县域内古墓葬遗存较多,除战国帝王陵赵武灵王墓外,主要有战国墓群、汉墓群、唐墓群、上红峪辽墓群、三山王庄金墓群,和托、东河南一带明至清代墓群等。
灵丘境内明代内长城,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战国时修筑,隋代重修,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在原长城基础上包砖砌石,加宽加高。全长约220余里,属内长城东路内三关段,为明代内长城分布最长的县份。内长城经白崖台、独峪、下关、上寨4个乡镇20余个村庄,大部分处于灵丘与邻县涞源、阜平、繁峙的边界山脊上,时内时外。长城城墙一般由毛石或砖砌筑,依山傍岭,蜿蜒曲折。高3米至4米,宽约2米至3米,城墙上筑有敌楼、战台、烽火台。今灵丘境内长城上,保存较为完好的砖砌敌楼有15座,另有残存敌楼、战台、烽火台遗址9座。灵丘境内长城上设有大小9个隘口,其中平型关、牛邦口、狼牙口最为险要。
包括灵丘段在内的内长城基本上确立了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疆域边界,灵丘才牢固地成为中原的一部分,虽然战事频仍,但灵丘一带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道屏障,用一种坚硬,保全了一种柔软;用一种冰冷,温暖了几多滚烫。长城的意义,就在于此。 曲回寺,位于县城西南独峪乡曲回寺村九龙岗下,创建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主体建筑于1939年秋被日本侵略军烧毁。曲回寺石佛冢群200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觉山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东南15公里的觉山山腰。相传始建于汉,重建于唐,兴盛于宋辽时代,迄今约2000余年,历代帝王名臣屡有朝佛礼拜之举,敕加封号,赏赐重金,增建殿堂,拓宽规模。诸大德高僧在此苦修,铸成正果,世代传颂,是太行山一带最早的佛教重地之一。
红色文化光耀千秋
革命老区,抗战圣地,风云际会,将帅云集。乔沟战场,打赢全面抗战第一仗;杨庄医院,迎来国际主义第一人,白求恩大夫救死扶伤,每次瞻仰不胜唏嘘。王震三五九旅文明驻节传佳话,林彪一一五师英勇奋战扬国威。马蹄声碎,杨成武狙击驿马岭,喇叭声咽,李天佑鏖战老爷庙,英雄热血洒热土,灵丘首战成首功。
平型关大捷遗址位于县城西南30公里的蔡家峪、小寨、乔沟、白崖台、关沟一带。遗址保护面积8.6平方公里,包括13个景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1970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主持修建,1971年9月闭馆。1990年遵照聂荣臻元帅指示,经修缮后重新开馆。2006年由国家拨款进行改扩建和重新布展,改扩建后的纪念馆内由序厅、3个独立单元的主展厅和半景画馆组成。二楼设缅怀厅和观景台。
将帅广场由115级(意在纪念战斗主力部队一一五师)大理石台阶与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相连,面积3000平方米。广场正面塑有平型关大捷主要参战将领林彪、聂荣臻、陈光、徐海东、肖华、杨得志、李天佑、张绍东、陈锦秀、杨成武等10尊铜像。铜像两侧10面文化墙上,刻着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彭德怀、任弼时、聂荣臻等中央军委和八路军领导人、各级将领及老战士有关平型关大捷的讲话(摘录)、诗词和题词。
老爷庙争夺战遗址。在乔沟伏击战中,被围困在乔沟西段的日军企图从公路北侧的缓坡进行突围,遂在一名军官的指挥下抢占了老爷庙梁高地,并对公路上的第六八六团进行反击。为了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李天佑团长命第三营夺回老爷庙梁高地。敌我双方在老爷庙前展开激烈的白刃战,6架敌机也前来为日军助战。三营指战员不畏强敌,浴血奋战,全营连排干部大部分牺牲,九连最后仅剩10余人。指挥战斗的副团长杨勇和三营营长邓克明也身负重伤。在第六八五团、第六八七团各一部的配合下,我军终于夺回了老爷庙梁高地,并将该地区400多名敌人全部歼灭。
平型关这一古关隘,虽为历代兵家必争要隘,但真正举世闻名还是因为八路军的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已成为中国人民不畏强敌、无坚不摧的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
民俗文化百花盛开
灵丘县境内的民间传说、民歌、谚语、音乐、舞蹈、绘画、剪纸、戏剧等,是灵丘县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灵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枝奇花异葩。
2006年6月,罗罗腔剧种被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5月,白氏剪纸被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涧道情、腰站秧歌、红石塄秧歌、小寨耍孩儿、子母绵掌及黄烧饼和苦荞凉粉的制作工艺也将进入专家评审程序。灵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基本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特有的文化优势将得到更好的释放。
罗罗腔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地方剧种,它流布于山西省北部的灵丘县及其周边的浑源县、应县、繁峙县等部分地区。因其唱腔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行进流畅,故颇为当地群众所喜爱。罗罗腔在清代初叶就已形成。原是“一人前台演唱,众人后台帮和”,和以“罗罗哟哟”之声,所以叫罗罗腔。后来仅以乐器伴和尾腔和过门。另外,罗罗腔的“背官音”唱法,即在一段唱词的尾句,用一种高出本调八度的假嗓来耍腔,也是该剧种的一大特色。现今,大同市灵丘县的罗罗腔剧团是全国仅存的一个罗罗腔专业。该剧团可算是“天下独一团”了。
灵丘武术。自古以来,灵丘人为抗暴御辱、强身健体而纷纷习武;相沿成风,故出过不少武功超群的名家高手。如五代名将李存孝,清代李广金、刘钰等。特别是觉山寺自北魏建寺以后,出于护寺和健身的目的,历代僧人都有习武风尚。据传清末觉山寺方丈龙成和尚武功颇深,其徒祥明精少林大杆,技高绝伦,名闻遐迩。云游武僧及民间拳师亦常到寺交流,切磋武技。觉山寺成为会武场所,对灵丘武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试看明日之灵丘,必成塞外之宝地,遥知未来之灵丘,必是雁北之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