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形粗豪放纹饰灵动饱满
2016-03-22
西夏瓷器受晚唐、五代以来,尤其是北宋前期磁州窑系、定窑系陶瓷和辽国陶瓷工艺的影响,约在西夏建国后的西夏前期,形成了自己的装饰手法、风格和器物种类等整套体系,并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成熟和稳定,伴随着近代西北地区耀州、浑源等地瓷窑的给养,到西夏中期其中心窑场——灵武窑的烧造逐渐兴盛,西夏中晚期的产品质量、装饰工艺和产量达到最高。带有某些西夏特征的瓷器在原西夏窑口一直延烧至元前期。也就是说,约从1100年到1300年的两百年间是西夏瓷窑及其延烧窑的烧造时段,而其中的12世纪后半叶则是其鼎盛时期。
西夏建国后政治、经济的持续发展,是西夏瓷一步步走向辉煌的推动力,而以汉族工匠为主的各民族劳动人民,则是其具体实施者。西夏瓷是中国古代美术领域令人惊喜的奇异分支,从它身上不仅能发现中原汉文化的遗传基因,还能感受到党项等民族的生活习俗、游牧传统,以及佛教的强烈影响。
扁 壶
西夏扁壶是西夏瓷器中最具特色的产品。瓷质扁壶的前身应该是皮质的扁壶,属于游牧民族的常用器,装奶、水和酒等,故而与游牧民族有关的朝代多见,如南北朝、辽、元及受其影响的明、清等。但与其他朝代的扁壶相比,西夏扁壶有自己最大的特色,即腹部多有圈足,有的腹部正反都有,有的仅有一面,这种腹部圈足的造型适合在草原或沙地上平放,平稳而不磨损瓶身;而同时与壶口对应的下部往往无圈足,西夏壶多为双系,也有在下部两侧增加两系者。似西夏这种造型的扁壶同时代其他窑口鲜有烧造,以鲜明的特点著称于中华民族的瓷器家庭。另外,西夏扁壶多数体型很大,气势磅礴,往往用剔划技法装饰,多开光,开光中多饰牡丹花枝,妖娆多姿,酣畅淋漓,黑白对比鲜明,美不胜收。
·黑釉剔花开光牡丹纹扁壶·
西夏,腹径33.3厘米,灵武窑产品,宁夏海原县征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扁壶翻口沿,直颈,扁圆腹,腹部正背面皆有圈足,肩部对称双系,腹脊一周捏塑裙褶纹。腹部正面两处开光,内剔划折枝牡丹纹,花头一上一下,构图饱满,线条有力。釉色乌黑光亮,胎质灰白坚硬,呈现典型的灵武窑产品特征。
剔划花扁壶是西夏瓷器中最富盛名的器物,但实物今人很难看到,较完整的器物的存世量当以个位数计,而其中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扁壶,又是其中最完整、最美观的一件,堪称西夏扁壶的经典之作。
·黑釉剔花折枝牡丹纹扁壶·
西夏,高29厘米,1986年灵武磁窑堡窑址出土,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酱釉剔划开光折枝牡丹纹扁壶·
西夏,长30.4厘米,1986年灵武磁窑堡窑址出土,西夏博物馆(银川)藏。
·褐釉剔花折枝牡丹纹梅瓶·
西夏,腹径29.5厘米,灵武窑产品,宁夏海原县征集,宁夏海原县文管所藏。
·黑釉剔划牡丹纹扁壶·
西夏,高20.3厘米,1986年灵武磁窑堡窑址出土。
·浅青釉镶嵌花草纹扁壶(残)·
西夏,瓷片直径24.5厘米,灵武回民巷窑产品,民间收藏。
此器出现以前,所见西夏扁壶均为黑釉或白釉制品,或素面无纹饰,或剔划花装饰,而此例为浅青釉,并采用镶嵌装饰手法,为难得孤品。
此器腹部中间无圈足,圆圈内装饰八方出叶纹,外围两层环形空间,分别装饰两种不同的草叶纹,或曰变形忍冬纹,纹饰风格与中原地区北宋早期、中期生产的白釉镶嵌珍珠地鹦鹉纹枕上的纹饰非常相似,显然,这是西夏瓷窑早期风格的延续。此例完整器最大直径(含壶嘴)当在30厘米以上,而胎骨极薄,镶嵌工艺精湛,虽残尤珍。
·黑釉剔划花四系扁壶·
蒙元时期或金元时期,直径24.1厘米,灵武窑或其他瓷窑产品,美国安思远先生收藏。
美国安思远先生藏黑釉剔划花扁壶,壶口部上翘,颈粗,口、颈比例及造型与灵武窑第三期产品极似。壶腹部圆形开光内剔划变形忍冬纹,纹饰风格与灵武窑第三期某些产品相像,与某些金元时期产品亦相像。此扁壶胎白质坚,釉色光亮,与灵武窑产品特征相近,故此器可能是延续了较多西夏瓷工艺特征的灵武窑第三期产品或金元时期其他瓷窑产品。
壶底部有西夏文墨书,有学者识读为“漳壶”二字。(责编:辛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