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贯彻落实“条例”深入推进“文献延安”项目建设
2016-03-22王纪刚��
王纪刚��
中共中央近日颁布的《干部教育培训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新形势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步骤。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作为依托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革命历史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的国家级培训机构,“条例”所规定的办学方针和各项要求不仅对学院整体工作有指导意义,也对学院开展的“文献延安”项目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工作方向,提供了工作遵循。
“文献延安”建设是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从中央所确定的办学功能定位出发,深入挖掘整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革命历史资源和文献资料,为干部教育培训打造更坚实的文献资源平台所提出的工作项目。项目自2012年实施以来,进展顺利,并取得了初步的工作成果。深入学习与领会“条例”,更好地推进“文献延安”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文献延安”建设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条例”明确规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干部教育培训全过程,培养造就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强调“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延安时期的文献资料众多,研究成果丰富,如何在浩繁的文献资料中独具慧眼,辨伪识正,这就需要我们具有高度的政治智慧和党性立场。“文献延安”建设只有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条例”的各项要求为重要遵循,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遵守中央规定的办学要求,才能够在搜集文献资料的源头上把控方向,在整理文献资料、运用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坚守正道。
二、紧紧围绕学院办学功能定位,以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为主轴,以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延安精神等为重点,体现“文献延安”的“专”与“特”
按照中央要求,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提出以建设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名牌学院为目标,把学院建设成为理论武装、党性教育、执政思维、历史认知方面学员满意、同行认可、社会赞誉的一流干部院校;建设成为党性党风党纪和党史国史、延安精神、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方面的一流研究机构;建设成为深化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破解党性党风党纪教育难题的一流实践基地。为此,搭建相应的图书资源平台这样的基础工作必不可少,而“文献延安”建设也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学院办学功能定位,服务党和国家大局,以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为主轴,以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延安精神、党的建设和干部教育等为重点,充分体现“文献延安”的“专”与“特”。
所谓“专”,是指文献收集与整理的范围要体现专门化。“条例”指出:“对党员干部,必须加强党性教育,重点开展党章、党的宗旨、党规党纪、党的优良传统、党风廉政建设等教育培训,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规矩意识,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开展党性教育必然要依托党的革命历史,就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来说,也就必须重点依托延安时期的革命历史,依托延安时期党的建设的丰富经验,因此在“文献延安”建设中,应该重点突出这些方面的内容,聚焦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历史、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历史以及党的建设、党性教育、干部教育等方面,突出专门化。
所谓“特”,是指文献收集与整理的样态要体现特色化。学院开展“文献延安”建设工作以来,目前已收藏了延安时期《新中华报》《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解放》《共产党人》等老旧报刊数十种,各类图书、文献、期刊资料8万余册,图书资料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一馆多室”的馆藏图书格局,即一个以“中图分类法”编目并开放式借阅的图书馆主馆,同时设立延安十三年主题图书室、珍稀文献图书室、海外视点图书室和专业期刊图书室等四个专题图书室。特别是几个主题图书室主题集中,能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学员和教职工需求,便于提供特色化文献资源服务。
三、坚持开放办学、开门办学理念,创新“文献延安”工作机制
“文献延安”项目开展以来,我们坚持开放办学、开门办学的办学要求和工作理念,先后与中央档案馆、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中国版本图书馆、陕西省档案馆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和协作机制,在延安时期文献资料包括档案资料、音像资料等的征集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并在学院设立“中国版本图书馆延安分馆”,系统推进“文献延安”工作项目。
“条例”提出“坚持开放办学,完善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不断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这为我们总结经验,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提供了明确的努力方向。一是进一步扩展图书采购渠道。除了正常的合同渠道采购外,积极建立与各专业出版社的业务联系,扩大直采的比例。关注网上书店、各类旧书交易平台等,拓宽文献资源的来源渠道。二是积极开展文献征集。主动面向社会和特定对象,尤其是依托在院学习的学员、依托延安时期的老革命及其后代以及相关研究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延安文献资料的征集。三是主动开展文献交流,建立健全图书文献资源共享机制。与国内外从事延安文献资料管理和研究的相关机构建立采购、共建共享及流通管理等合作机制,推进延安文献资源不断向纵深发展。
四、编辑“文献延安”系列专辑资料,拓展文献资源的整理与运用
“条例”中强调要完善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我们要在积极收集、采购延安文献资料的同时,推进“文献延安”系列专辑资料的汇编工作,如《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文件选编》《南下支队南征北返资料选编》以及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南泥湾精神等延安精神原生态的专题文献整理与研究等。与此同时,探索建立“文献延安”数字资源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平台为在院以及离院学员、为学院教职工提供便捷服务,不断提高延安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作者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延安精神研究中心副主任)
创新现场体验式教学应该处理好三个关系黄先禄
现场体验式教学是党性教育的重要方法,符合干部教育培训规律,符合干部成长规律。10多年来,在“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大背景下,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采用历史与现实、教员和学员互动互融、互促互进的现场体验式教学方法,为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形成“讲解+点评”、“讲解+点评+案例”和“讲解+点评+案例+讨论”等现场体验式教学形式,在党性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更加突出党性教育,实现现场体验式教学的“突破式”创新,大力破解现场体验式教学所面临困惑和困境,切实帮助党员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努力实现创建党性教育名牌干部学院的目标,本文认为应着力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必须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体验式教学无论采用哪种模式,都是一种互动、双向的教学方式;无论如何改革创新,都必须调动“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就教师而言,其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导航、导游和导演,在其中更多的是起到串联、组织、引导、控制的作用,其角色意识、权威意识在相对淡化。就学员而言,其主体作用主要表现为亲历、参与和行动。在中延院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学员一般是聚焦点,是主角。学员“1”的主体作用往往不断地被激发,学员被情景交融的深度体验式教学所打动,在历史与当下、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地交织回味。这样,学员就从旁观到参观、从卷入到融入,真正完成了另一种“2+1”式教学(其中,“1”表示“学员”,“2”表示“课堂+现场”)。但存在的问题是,现今的体验式教学活动仍然停留在教师与学员互动者居多,学员与学员互动者少,教师与学员互动当然必要,但教师与学员活动的面有局限,思想的交流与碰撞狭小。教师与学员互动不能把所有的学员都融入到思想和体验的旋涡中去,许多学员仍然处于旁听或陪坐的地位,特别是情景化的体验式教学,学员与学员之间的思想与体验互不沟通,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学员与学员的互动需要扩大,教师和学员都可以是情景体验的“设计者”和“表现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与学员谁也不是单独的“演员”或“观众”,教师与学员共同参与到情境的设计、体验活动中,才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员的主体作用发挥好。
二、必须正确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具有历史传承性。党的历史记载着党走过的光辉历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加强党史和革命史的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中延院在运用体验式教学开展党性教育时十分注重对党的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加强党史教育,注意延安时期共产党十三年发展史、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抗战史和共产党的局部执政史教育。但是,依托革命历史资源开展党性教育,“并不是依托红色资源对领导干部进行历史知识教育,进行党史学术研究,而是要使他们通过学习和重温历史,在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等方面得到启发和感悟,达到‘用历史来审视现实、透视未来的教学目的”。因此,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努力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把继承党的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历史经验与改革开放实践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1],“用过去行之有效的党性标准同现在的环境相比较,用正确的经验和优良的传统同现在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相比较,用老一辈革命家的事迹同新时期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变化相比较,在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中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同时,更要“把握好中国共产党的党性特点与执政党的党性特点的交叉点,紧紧围绕‘执政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怎样才算合格这一重大课题来开展党性教育”[2]。
三、必须正确处理好体验式教学模式与其它教学模式的关系
中央颁布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指出:“干部教育培训应当根据内容要求和干部特点,综合运用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落实这一要求,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分量,把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作为教育培训的鲜活教材。要提升学员的参与度,聚焦实际问题,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央组织部负责人在就《条例》的修订和贯彻落实等问题时也明确指出:新颁布的《条例》贯彻了中央最新精神,体现了问题导向,强调了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强调了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强调了质量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生命线,并就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做出规定,提出引导和支持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创新,要求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和干部教育培训规律,以组织需求、岗位需求为主导,兼顾干部个人需求,把教育培训的普遍性要求与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需要结合起来;要求以教学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坚持开放办学,完善培训内容,科学设置培训班次和学制,提高教学水平。[3]也就是说,一方面认为《条例》涉及的“干部教育培训的对象普遍具有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或领导工作经历,有明确的培训需求和学习风格,尤其是对学习的方式方法有特殊的要求,要求干部的学习要以问题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学习,注重个体参与,讲究方式方法的多样性”[4]。另一方面又认为《条例》中特别列举了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五种教学方法,要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根据干部教育培训内容要求和干部特点,准确把握,灵活操作,综合运用。这对于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干部德才素质和履职能力,努力培养造就“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意义特别重大。10多年来,随着党员干部队伍年龄结构的不断优化,知识层次的不断提高,眼界视野的不断开阔,经历阅历的不断丰富,本领能力的不断增强,中延院在体验式教学方面“纵向深化、横向拓展”的创新力度也不断加大。但是,也正是因为中延院在这方面的创新力度超乎其常,因而在实践与探索中就难免存在一种偏向,即在一般的研究者看来,这种偏向主要体现为对诸多教学方法本身赋予了太多的价值判断,认为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是单向灌输,是传统方法,应予改革,而代之以案例式、模拟式、研究式、体验式等双向互动的方法。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完全正确的。最关键的是要看那些方法是否适用,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也就是说,最适合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因为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有局限的,各种体验式教学模式同样也不例外,它有着自己的适用范围。应该看到体验式教学模式并不排斥或者一概否定其他教学模式,而是强调各种模式的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强调多种教学模式有机统一于现实的教学培训过程之中。因此,在党性教育的创新发展中,不仅要考虑教学培训的内容逻辑,也要考虑学员的个体差异,具体到某一内容适合采用什么方式、取什么角度开展教学培训,这就坚持“法无定法,合为上法”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取舍。
(作者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教学实践创新中心副主任)
参考文献:[1]谈富平.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党性教育要注意的几个问题[N].咸阳日报,2015-03-02.
[2]陈燕楠.发扬传统,发挥优势,发展特色,积极推进党性教育科学化[EB/OL].人民网2009年12月02日,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10496786.html.
[3]盛若蔚.中组部负责人详解新颁布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推动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N].人民日报.2015-10-20.
[4]陈燕楠.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创新的新趋势[N].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5)
【责任编辑刘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