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2016-03-22秦媛媛
秦媛媛
摘要: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把枯燥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实现师生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升小数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案例教学法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小学课堂教学方式也更多样化,讨论法、案例法等方法的运用,都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其中,最受学生喜爱的是案例教学法。它以案例为基础,有效启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培养社会所需创新人才的目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案例教学法被运用于管理、经贸等领域,还没有普及到教育行业。20世纪70年代后期,案例教学法逐渐从学科性向实践性过渡,在教师培训内容中才出现了案例教学法。
传统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交流少、互动少,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而是师生共同讨论问题,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不仅学生能在热闹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教师也能充分了解学生的特性和想法,不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发现自身的缺点和弱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
一、案例教学法的课前准备
在教学前,教师会提前备课,而运用案例教学法的首要条件就是仔细挑选教学案例。教师应挑选真实、客观的案例,枯燥乏味的案例无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不能在案例中添加自己的评论,而要让学生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思考。由此可见,教师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先确定案例主题,如认识物体和图形,然后围绕主题找到相关案例,构建好教学框架,最后教师可以标注出案例讨论,以及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难点。
二、案例教学法的课堂讨论
上课前,教师可以先把案例发给学生,以便学生提前了解案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学生分组,让学生自由讨论,不断交换想法,并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在讨论结束后,小组长汇报各小组的讨论成果,以便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如“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一个长方体鱼缸需要多少材料?计算时先考虑些什么?”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最后,学生自主得出答案:“鱼缸有五个面,不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个问题把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训练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索能力。
又如“比较分数大小”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比较分数大小时,常遇到哪几种情形?你们能举出例子吗?”然后,教师把学生分组,共同交流和探讨。这一过程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和讨论的乐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案例教学法的课后总结
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再提出自己的想法、总结案例。提问结束后,教师可以进行全面总结,深入、系统地阐述案例中的理论和原理,并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它可以指出学生的错误,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及时更正,避免犯相同的错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讨论结果,而应归纳总结,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案例教学法作为沟通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桥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炎.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2]董春晶.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方法的案例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