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隐喻理论在政治文本中的应用
——关于习近平APEC讲话的分析

2016-03-22苏楠

视听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语料讲话隐喻

□苏楠

概念隐喻理论在政治文本中的应用
——关于习近平APEC讲话的分析

□苏楠

近些年来,隐喻作为政治话语表述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功能和价值被人们不断认识并挖掘着。隐喻从最初修饰文本的修辞方法发展到成为人类认知抽象概念、思考复杂事物的主要手段,人们逐渐站在新的视角研究隐喻。政治是抽象而复杂的,政治现实往往需要人们通过特殊的文本转化来体现,而隐喻正是这其中非常重要的媒介工具。通过隐喻,政治家们可以更好地表达政治立场,传递政治信息,实现政治目的。本文以2014年APEC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极具代表性的发言为例,结合中国当代主流媒体的政治语料,对中国政治话语中的隐喻进行相对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梳理隐喻在其中的功能和价值。

概念隐喻;APEC讲话;政治文本

一、概念隐喻理论

中西方学者对隐喻的使用和研究都可追溯至上千年前,如西方自然主义哲学家们的《修辞学》等著作以及中国古代对“譬喻”的论述,都是隐喻研究的起源。不过,真正把隐喻这一概念从语义及修辞领域引入到人类认知和思维领域的是20世纪80年代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自此,人们对概念隐喻的认识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系统化的概念隐喻理论开始进入到人们的研究视野。

(一)概念隐喻形式

概念隐喻通过将人们已知的具象领域和人们未知或模糊的抽象领域相连接,使人们对复杂模糊的概念得到更清晰的认识。在这里,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人类认知事物的媒介手段,依靠概念域之间的投射,人们建立不同概念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快速、具体、形象地认知另一个陌生的概念域。①根据Lakoff的研究,我们通常把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metaphor)以及本体隐喻(ontologicalmetaphor)。

结构隐喻是“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某个方面的词语勇于谈论另一种概念。②如中国的政治语料中经常出现的:“中国的航船正迎着风浪,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1989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将航海系统与政府系统相比,国家即航船,世界环境即大海的情况,国家政策即船的航线,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迅速对政治表达进行系统的认知和理解。

方位隐喻是使用“表达空间的概念来组织另外一种概念系统,这种隐喻与我们的生理构造特点和我们观察事物的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③本体隐喻是最常见的,其主要是指把经验视作实体或物质,通过后者来理解前者,就客观经验做出相对应的物质性描写④,在政治文本中,这种隐喻的出现是最普遍的。

(二)概念隐喻功能

通过对以上概念隐喻形式的区分,我们可以发现,概念隐喻在政治文本中无处不在,很多时候人们会无意识、不自觉地使用各种概念隐喻手段来进行政治表述。自从1980年代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以来,人们在以下三个方面研究了其政治功能与价值:一是通过概念隐喻引导人们对政治的认知与理解,二是通过隐喻的语义和修辞功能对人们进行政治立场与意见的导向与劝服活动,三是通过对隐喻的分析了解政治形态的历时性变化。

习近平主席在APEC会议上的讲话,既是其作为中国领导人的政治立场与态度的集中表述,也是针对各国领导人、针对国际政治形势与热点问题的引导与劝服语料。而从其中许多典型的概念隐喻的使用差别中,也可以看出中国政治意识形态与局势的深刻变化。

二、APEC讲话语料描写

通过对习近平主席APEC讲话发言稿的统计,我们得出了主要的六个隐喻类型及相应的使用次数,如表1。

表1 隐喻类型引用次数

这六种隐喻涵盖了各方面的主题,采用了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三种隐喻类型。以下是每种隐喻的典型文本:

1.“朋友”隐喻(伙伴、邻居、友谊)

朋友越走越近,邻居越走越亲。

2.“道路”隐喻

开放还要循序渐进……使亚洲经济在开放之路上行稳致远。

3.“建筑”隐喻

今天,我们要建设的互联互通,不仅是修路架桥,不光是平面化和单线条的联通,而更应该是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五大领域齐头并进。

4.“家庭”隐喻

我们要实现亚洲人民幸福梦想……开拓人民观察世界、放飞理想的窗口。

5.“翅膀”隐喻

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

6.“灯火”隐喻

亚洲各国就像一盏盏明灯,只有串连并联起来,才能让亚洲的夜空灯火辉煌。

三、APEC讲话语料分析

(一)典型隐喻分析

1.建筑隐喻

建筑隐喻在这次APEC讲话中共出现了17次,是出现次数最多的隐喻类型。这次讲话中,之所以反复使用建筑隐喻,与2014年APEC峰会的主题——“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是分不开的。

今天,我们要建设的互联互通,不仅是修路架桥,不光是平面化和单线条的联通,而更应该是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应该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这是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是生机勃勃、群策群力的开放系统。

作为本次APEC会议的三大主题之一,加强全方位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习近平主席演讲中着重强调的内容。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政治理念和举措,对于大部分APEC成员国的领导人以及民众来说,使他们对“互联互通”这一概念有初步的认知与了解是当务之急。

通过建筑隐喻,这次讲话的政治语料采用了综合的构建方式,将建筑的各种实体概念投射到目标的互通互联建设之中,使受众可以很轻松地将其细节要素进行一一应对,迅速对互通互联的政治理念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进而产生进一步的认同。如文本中的“蓝图”,代表着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建设的计划;建设基础,是各国发展的根本和起点;建筑工程,就是APEC伙伴建设的事业。

经济是国家建设的基础,同时政治、文化的共同发展使得国家建设拥有了更加坚实全面的根基和支柱,不断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互通互联伙伴关系的建设是抽象的,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充分地体会到工程建筑过程中根基与支柱的重要性。建筑隐喻的所有词句,都导向亚洲国家的联动发展、亚洲国家的经济文化格局、亚洲人民的幸福生活,而这些则要求各国必须尽快建立互联互通的基本制度和政策,在APEC演讲中通过建筑隐喻更好地向人们传达了这一信息。

2.道路隐喻

道路隐喻是本次APEC讲话中极为重要的隐喻,因为“互联互通”的会议主题离不开各国之间交流互通的道路建设,这里的道路具有了多重意味。

“一带一路”是中国和亚洲邻国的共同事业,中国将周边国家作为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践行“亲、诚、惠、容”的理念,愿意通过互联互通为亚洲邻国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

人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充分地了解到了信息传达、物资流通的必要性,而这些离不开交通道路的建设。如今,亚太经合组织的各成员国想要共同发展,离不开大家更加紧密的经济、文化、政治互通交流与合作。通过道路隐喻,人们很容易就将各国家之间互通互动的渠道、制度与现实生活中的轨道交通结合在一起,从而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讲话中“中国发展的列车”也是个非常巧妙的隐喻。在道路隐喻中使用“列车”这样的喻体,生动形象,非常具有说服力和震撼力。这是通过概念隐喻的媒介方式,赋予人们认知能力;并且政治家巧妙地通过概念隐喻,使广大受众陷入了不自觉的劝服过程中,从而达到政治家的政治目的。

(二)综合分析

实际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文本中的隐喻类型相对来说是非常稳定的,“道路”“航船”“根基”“大厦”“支柱”“战略”“工程”等隐喻非常频繁地出现于各类新闻稿件、政治演讲之中。甚至许多隐喻的使用,已经完全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用语中,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中采取了我们往日政治文本中极其常见的类型隐喻,并结合了本次会议的主题“互联互通”进行了非常巧妙的运用。这类音域的概念域之间的语言张力已经逐渐消失,人们不容易察觉到它们的隐喻意义⑤,而这类隐喻往往是最具有劝服力的⑥,人们已经对其代表的涵义具有先入的认同态度。比如“以经济走廊为依托”“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等类似隐喻,人们不需要在认知层面产生任何疑虑和困难,而直接理解了其深层涵义。

四、结语

隐喻是政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一系列复杂、抽象、宏观、飘渺的概念通过概念隐喻得到了具体而迅速的转化,这不仅有助于人们对政治的认知,更有利于政治家进行劝服活动。APEC演讲中,新旧隐喻交替使用,对成员国的领导人及民众的思想进行着塑造和引导,这种表述方式为大家提供了新的视角,将政治活动拉下神坛,使政治活动回归大众。

通过对隐喻的研究和运用,政治话语得以丰富蕴含,政治框架得到迅速建立,尽管概念隐喻具有极强的主观性,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其类型、功能以及内涵外延等各个方面寻求到共性。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概念隐喻的使用,未来的政治文本将会更加丰富、新颖,更具表现力和说服力。

注释:

①冯晓虎.隐喻——思维的基础篇章的框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②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③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④George Lackoff,M arkJohnson.M etaphorsW e Live By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⑤赵雪梅.隐喻的批评性分析——批评隐喻分析[J].外语艺术教学研究,2010(3).

⑥H ilton,P.&Ilyin,M.(1993)M etaphor in policicaldiscourse:the case of the'common European house'in D iscourse&Society,vol.4(1):7-31.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语料讲话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注水”讲话
国旗下的讲话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男朋友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