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大道》启示之一:嘉宾太油了就别用了
2016-03-22时统宇
《星光大道》启示之一:嘉宾太油了就别用了
不惑集POINT
穿大衣、罩毛巾就一定是草根的标配吗?为什么这些草根特别容易越唱越油呢?
国庆特别节目乏善可陈,倒是央视的《中国民歌大会》一上来就把我给唱哭了。西北民歌特有的苍凉和悲凉终于回来了,把“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唱油了、唱歪了的几个熟脸总算不见了。
这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件事:主办方的另一档老牌综艺节目《星光大道》近年来常遇麻烦,夏天我去参加了这个栏目的一个小型研讨会,出主意想办法。获得大家比较认可的一个想法就是本文的题目:嘉宾太油了就别用了。
中国电视的油水太大,用不了几个来回,不少人就“油”得不得了。君不见,不管什么时候都是那首成名歌,张嘴就来,越唱越油,一副以不变应万变、不倒你胃口不罢休的架势,这是所有“唱油者”的标配。
“油”的解释很有意思,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除了“动植物体内所含的液体脂肪或矿产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合液体”这样的动植物学定义外,还有社会学的解释:油滑。并且列举了一些人们熟悉的词语,比如油腔滑调、油头滑脑、油头粉面、油嘴滑舌,等等。百度上的解释更贴近影视传播的现状,其中之一是:1.自以为是的公务员保守心态,认为这首歌该怎么唱就一路这样唱下来,给人感觉好稳好会唱却没有唱出歌曲的情感和故事;2.过度卖弄歌唱技巧,例如自认为会抖音就是代表很会唱歌。总之只需简单搜搜,最容易记住的就是:“油”=卖弄。当然,还有炫技、不走心、缺乏真情实感……
如果按照严格的学术要求,网络的定义当然不够规范,甚至你都能很容易地发现其中的错别字。但大白话反而是一针见血、直指要害的,我认为,对“油”的解释就是如此。
有些歌是不能被唱“油”的,这个底线首先还不是歌者不能“油”,而是歌曲本身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油”,这是由歌曲本身的底蕴和地气决定的。就拿《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来说,这首歌公开发表在1972年2月6日的《人民日报》,通栏标题是《陕甘宁边区五首革命歌曲》。这五首歌是主创人员在陕北的窑洞里一字一句抠出来的,在当年文革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越发显得弥足珍贵。其中的“毛主席来了晴了天”与《东方红》的“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有异曲同工之妙。你可以用“领袖是人不是神”作理性分析,但不能否认歌曲本身的真情实感和演唱时必须有的珍惜与敬畏。央视主持人朱迅有句话给人深刻印象:民歌是从血液里流淌出来的。既然如此,无论是科班还是草根,对歌曲中“地气”的理解就不能是头上搭块白毛巾就以为到位了,以为“穿上马甲就认不出你啦”。
“向经典致敬”,央视四套有这个名字的节目。这档节目充满了对经典的敬意和对观众的诚意,在郭兰英、施光南面前,没有“油”的市场。主旋律当然是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众中口口相传的民歌同样是经典,同样需要用心去唱。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评委的眼睛是贼亮的,艺术的造诣和舞台上混吃混喝的“油”之区别洞若观火。
一档竞赛类综艺栏目的寿命有多长,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从它的舞台走出来的代表人物能走多远。我们看看具有代表性的《超级女声》。且不说李宇春,至今还是一位唱将,而且在影视方面也表现不俗。谭维维更是以一曲高亢激昂的《华阴老腔》成为春晚的亮点,观众在老腔新唱时产生审美联想甚至生命联想——咱爸咱妈到了那把年纪还能嘶吼老腔,那是他们的福气也是我们的福气;同样,我们到了那把年纪也能吼上一嗓,那是我们的福气也是我们儿孙的福气。这就是超越艺术与审美之外的社会学、人类学、遗传学意义。
《星光大道》还在苦苦挣扎,从中折射的是央视近年来在综艺节目整体上的焦虑和不知所措。《中国民歌大会》以全民草根的方式闪亮登场,放射出中华文化特有的夺目光辉,也显示着国家大台的应有实力。宏大叙事之余,人们也在重新认识电视的接地气和乡土气:穿大衣、罩毛巾就一定是草根的标配吗?为什么这些草根特别容易越唱越油呢?祛除油渍的办法有哪些?
时统宇,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新闻事业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