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重塑环境治理格局

2016-03-22姜青新

WTO经济导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公众政府

姜青新

新媒体成为时代的新就,在它迅速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新媒体以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为特征的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更灵活的媒体形态,包括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新浪微博、微信和QQ这类即时通信工具。新媒体技术的兴起和普及,彻底改变了以往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模式,也使得公众获取信息和表达自身意愿变得简单快捷。由此可见,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并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新媒体助推中国传统公共事务治理模式从“管理”转向“治理”

我国的治理模式正在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9次提到“治理”;全会通过的《决定》则有24次出现“治理”一词。“治理”是一个新的概念、新的提法,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凸现了我党执政理念的升华和治国方略的转型。全会《决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出要“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等。

治理理论在上世纪90年代兴起于一些国家,最早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地方治理”和80年代后期的“公司治理”发展为“公共治理”,现已成为全球政府治国转型的普遍趋势。治理与管理有着明显区别:管理主体是一元的,治理主体是多元的。治理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党、人大、政府、政协等多元主体一起进行国家治理,而不是仅仅依靠一种力量。管理是垂直的,治理是扁平化的。治理既有从上到下,也有从下到上,甚至可以从中间向上、向下延伸开来、铺展开来。管理带有随意性,治理方式是法治化的。治理是依法治国,依法治理,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而不再是简单命令式、完全行政化的管控。管理常常是单向度的,治理是体系化的。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一个制度化、系统化的改革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形成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文明治理等全面的治理体系。相对管理而言,治理是一个内容丰富、包容性很强的概念,它更强调灵活性、协调性、沟通性,彰显了国家的公平、正义,社会的和谐、有序。

从“统治”到“管理”,从“管理”再到“治理”,这反映了治国方略总体思想的演变和历史发展的进步。在这种治理模式的变革中,新媒体的广泛推广和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助推作用。早在2013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政府应依法公开政务信息,此举除了让政府和民众保持紧密联系以外,也表明了对民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支持,亦有助于政府官员改变作风,从而增加政府的公信力。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信息发布方式和传播效率方面存在显著区别。传统媒体的环境信息传播机制,通常是基于等级制的纸媒、广播和传统讨论会。政府和企业可借由传统媒体向公众和社区发布消息,但几乎没有提供任何互动交流的空间。而新媒体,尤其是在线社交网络和微博等社交媒体,都是互动性极强的交流平台,用户可通过各种多媒体形式的自由交流和意见发表,进行即时讨论,拉近了信息与公众的距离。新媒体是改变人们生活的一次重要技术突破,已经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的结构和模式,对我国的公共信息传播和个人信息交流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

中国传统公共事务治理模式主要体现为政府主导的“命令-控制型”模式,进入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运用强化了公共信息的公开透明,赋予各社会主体参与公共事务的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无论是人们的思维模式还是行为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总之,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得新知识、创造新价值的源泉,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丰富了普通民众在公共事务领域中的角色,使其成为强有力的参与群体和监督群体,这将对整个公共事务管理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新媒体对我国当前环境治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中国共拥有6.32亿网民和5.27亿的手机互联网用户,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可以了解大众需求、诉求和意见。现如今,市民用户可通过一系列新媒体平台,如BBS和QQ群,组织和发起对污染排放、废弃物燃烧和基础工程建设等环境问题的声讨和抗议。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了和传统媒体时代不一样的光景,公众间意见交流变得更简单,新型意见领袖和市民记者拥有了全新的意见表达平台,公众领域的某些讨论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

新媒体对我国当前环境治理带来挑战,尤其在新媒体时代下管理环境事件信息流变得更加困难,尤其是那些有显著地区影响的环境事件。高发环境群体事件充分暴露了我国政府在如何把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转变为依法有序的公众参与方面极度缺乏经验。政策制定者希望关于这些环境事件的信息和意见都能通过社交媒体广泛传播以影响民意,但并非所有信息都准确无误,一些信息甚至是蓄意的、片面的或只是误传。我国政府在审查和管理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相关网络媒体报道方面的尝试几乎都遭到了反弹,激起新一波更强的对抗,加剧了公众对于抗议者的同情和政府公众相互间信任受损。自2012年以来爆发的环境群体事件表明,由于多种原因,公众对于政府所做出的决策,无论好坏,都一律否定和质疑,这使得我国政府在环境治理进程中困难重重。由此可见,新媒体时代使我国当前政府管理环境保护面临严重的舆论压力。

新媒体已经成为公众获取环境信息、表达自身意愿、参与环境决策、监督环境管理执法和表达绿色选择的重要方式,也给传统环境管理模式转型带来了机遇,并正在助推和重塑当前环境治理新格局。全面、有效的公众参与对于重建政府公信力、恢复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信非常必要。政府部门防止谣言的传播和扩散,最有效和可持续的策略是提高信息透明度,及时发布准确信息进行相关应对。新媒体应辅以传统媒体,二者紧密结合,共同进行环境信息发布。正如新媒体对传统公共事务管理的冲击,它对当前环境治理也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新媒体不仅弥补了现实生活中环境信息公开和环保公众参与渠道相对狭窄的不足,还减少了公众参与的时间、金钱、精力成本,实现利益主体之间的快速连接和沟通,为不同社会主体广泛参与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契机,新媒体正在重塑当前环境治理新格局。

新媒体时代要求重塑当前环境治理新格局

早在2012年时任副总理李克强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就指出,“要畅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对涉及群众利益的环保规划、决策和项目,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鼓励检举、揭发环境违法行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在新媒体时代,公众参与比以往更加依赖于更好的沟通和信息公开。如果没有更加透明的信息公开和更广泛有效的公众参与,即公众参与无法有效落实,民众的失望情绪就会通过其他非理性方式来表达,从而加剧社会的冲突和不稳定。

面对严峻挑战,如何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提高信息公开、舆论监督和公众参与决策的整体水平,从而为全社会协调一致共同行动奠定广泛共识?如何才能把公众对环境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主张行动引入法制的轨道,避免其不得不寻找另外一种“无规则互动”的参与方式——走上街头抗议——来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以上种种内容都是我国当前环境治理新格局的重要领域和优先选题。

公众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最广大、最根本的利益主体。只有获得广泛而有效的公众支持,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取得广泛而又持久的成果。新媒体对以政府管理为主体的传统治理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和冲击,对环境保护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新媒体时代的环境治理模式,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个人等各类社会主体多渠道多方式高度参与环境治理的一种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政府首先要把握环境治理的新动向和环境治理的新规律、新方法,要创造全社会共同进行环境治理的相关制度设计和安排,其次做好相关科技支撑研究,建立共同参与环境治理的环境信息获取和互动平台。

为此建议:一,加强依法、有序的公众参与,促使其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保障。二,促进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巩固和提升各级政府和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并进一步推进信息公开立法。三,提高社会各界的意识,制定前瞻、主动、综合的环境治理战略。四,加强现有的公众参与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实施力度。五,理解并接受新媒体,采用适合于新媒体语境的信息传播方式;建设有助于应对新媒体挑战的开放式媒体系统,增进官民互信。六,建立完善的环境突发事故和环境群体事件应急响应机制。(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编辑 刘书梅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公众政府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