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改变传统枯燥的教学方法

2016-03-22周燕萍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古诗文古诗词诗词

周燕萍

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探索新课程下的古诗文教学展开阐述:坚持诵读,教出韵味;举象造景,感悟诗情;填补空白,升华认知。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语言之凝练,意境之深远,意蕴之深刻,情感之丰富,堪称文学样式之魁首。但因其特殊的语言文字特点,再加上作者创作的年代久远,学生要想理解它,走近它的确有一定的难度。而当下的古诗文教学仍然存在诸多弊端: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集体讨论多、个体涵咏少。学生大多都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层层剥笋,解词析句。这样的课堂,不仅索然无味,也无生命的活力与张力。

那么,小学的古诗文教学应该如何来教呢?

一、坚持诵读,教出韵味

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基础,也是有效的方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准、读通、读顺是诵读古诗词的前提。古诗词,讲究韵律平仄,节奏鲜明。五言和七言诗在停顿上也有一定的规律,只有把古诗词读正确,有节奏,学生才能对古诗词的内容有初步的感受。

朱自清先生在《新诗杂话》中说:“韵是一种复沓,可以帮助情感的强调和意义的集中,至于带音乐性、方便记忆还在次要的作用。”古诗的形式一般有五言、七言、五言朗读,一般以2—3停顿为多。如《静夜思》一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七言以2-2-3停顿为多,如《山行》一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节奏关联着声音的速度和力度,读出节奏,不仅要读出快慢,而且要读出轻重,读出其中的情感韵味。又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名句,“倍思亲”读的速度可慢一些,语调要深沉些,以传达诗人强烈的思念亲人之情,“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少一人”则要读得更慢些,声音要显得平缓深沉,以传达出诗人的遗憾惋惜之情。

随着学生对诗词的内容不断地深入理解,诵读也应不断提高。可朗朗出声,可低唱慢吟,可正襟危坐地诵读,可摇头晃脑式地自我陶醉。要想真正把诗味品出来,还要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在教学《示儿》一课时,也紧紧抓住“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孩子不仅品出了悲伤,还有悲痛,甚至还品出悲愤,悲叹……因而,入情入境,应该是诗词诵读的又一境界。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应当是诵读古诗文的至高追求。

二、举象造景,感悟诗情

“诗歌的本质在于美寓于形象中,给予无实体的概念生动的感性的美丽形象。”古诗文虽然普遍篇幅短小,但只要把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诗情相融合,一个独特的意境也便呈现在人们眼前。文有文心,诗有诗眼。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把握好“情”“景”统一,做到“虚”“实”结合,引导学生体会意境,感受诗情,从而得到美的感染和情的熏陶。

如《游园不值》,可引导学生想象园中的春色:

师:作者游园没有遇到园主人,进不得园子,可是他看到了什么?

生:一枝红杏偷偷地从墙角探出头来。

师:是啊,他看到了一枝红杏出墙来!作者又从一枝红杏想象到了什么呢?

生:园内春色满园,怎么关也关不住。

师:一个“满”字,真切地描写出了园内的美丽景色,现在让我们跟随着诗人的脚步,展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想象“满园”是怎样的景色呢?用自己的话把想象中“满园”的景色描述一下。

生:杨柳翩翩起舞,各种美丽的花儿竞相开放。

生:蝴蝶与蜜蜂在花丛中嬉戏,满园都是浓郁的花香。

……

师:春色就像一个可爱的、调皮的精灵,它活蹦乱跳,向四面八方扩展,它要冲破一切束缚。而那枝出墙的红杏,便是春色的象征,它要向大千世界炫耀春色,报告春的消息。

(在优美的音乐中,出示春天的画面,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再如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用还原情境的方法再现诗人的浓浓爱国之情:

师:公元1210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一位老人重病缠身,即将离开人世。(出示图)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手给儿子题了一首诗作为遗嘱。这首诗,这份遗嘱,千百年来一直被世人所传诵。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古诗,(板书)一齐读——

生:(齐)《示儿》。

师:通过预习,你知道《示儿》在题目中的意思,就是——

生:写给儿子看。

生:告知儿子。

师:你还知道这位奄奄一息的老人是谁吗?

生:是诗人陆游。

在教学一开始,教者就用声情并茂的讲解、原汁原味的课文插图给学生简单介绍了作者陆游及创作意图,营造了诗歌的“创作情景”,暗示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拉开了“知诗人”的序幕。在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时,教者出示了南北宋时期的历史插图让学生欣赏,出示了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阅读,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在一次又一次的诵读中,在伤感悲怆的音乐声里,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南宋昏庸的国君权贵画面,浮现出民不聊生的社会场景,浮现出为此悲愤不已的陆游形象,为体会作者的“悲”情成功地创设了情景,真正达到了“语境还原”的目的。

三、填补空白,升华认知

古诗文的语言精练,言简意赅,阅读古诗文需要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去感悟诗中内涵。想象是人类的天赋,少年儿童的想象力更加丰富。要真正理解诗词的意思,就应当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补充诗词的内容。填补空白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完善故事情节,填补背景,课外拓展等等。

1.抓住空白,在练笔中渐渐丰润

如果说想象拉近了学生与诗人之间的距离,那么动笔练写则把诗人的感受,学生的体验真实地展现出来,同时也使语文教学中的习作训练有了一个落脚点,可谓一举两得。如何巧妙练笔?教学《寻隐者不遇》,我们可以抓住诗中的空白点。

诗人贾岛拜访的隐者是什么相貌,作者没写;我怀着怎样的心情而来,作者没写;我问了童子哪些问题,作者仍旧没写。寥寥20字,只写了童子一个人的回答。教师在教学时,就要给学生创设、还原当时情境,让学生动笔练写诗人与童子的对话。学生在练写中,诗就变得具体而有味了,诗的意境越来越清晰、丰厚起来。

2.补充背景,在拓展中不断升华

一首诗描绘的是一个场景,不同的诗作则会有不同的场景,如果将多个相关联的场景结合在一起,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古诗《示儿》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爱国诗人陆游内心复杂的情感,不仅拓展了金兵入侵,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时代背景,还补充了另一首古诗《题临安邸》,让学生跨越时空,看到统治者过着怎样骄奢淫逸的生活。由此一步步深入,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诗人内心无比的悲伤、凄苦的悲痛、无尽的悲愤,学生与诗人的情感也在拓展中不断地升华。

3.课外拓展,在积累中慢慢丰厚

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趁热打铁地进行相关教学,如学完李白的《静夜思》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你是否还知道其他表达思乡、思念情感的诗作?学完《春夜喜雨》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学习完描写一种意向的诗,如月亮,随即让学生搜集整理出许多写月亮的诗歌,开一个诗歌吟诵会,学生们定会兴致盎然。这样帮助学生课外拓展,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可以跳出教材,进行诗词分类的组块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诗词探究的无穷奥秘,从而激起他们更加强烈的学习欲望。

总之,诗词的教学应改变传统枯燥的教学方法,我们要注重诵读,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古诗词读透,读深,读厚。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想象的火花,让学生快乐地学,让古诗词植根在学生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开花。

【作者单位:昆山市千灯中心小学校 江苏】

猜你喜欢

古诗文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诗词之页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