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闲话玉螳螂

2016-03-22王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2期
关键词:玉佩螳螂玉器

王蓉

商周出土玉器中有一种螳螂形玉佩,体量一般不足10厘米,寥寥数刀即刻画出昆虫的头躯四肢,造型简洁生动,可分为圆雕和片雕两种。圆雕螳螂形佩仅在殷墟妇好墓发现一例(见图1)。玉佩长6.8厘米,高2厘米,雕饰较为华丽细致。圆眼鼓凸,双翼并拢,刀足前屈。颈部饰4周阴线纹,翼上为双钩云纹。片雕者则相对较多,如山东滕州市前掌大46号墓出土的一例商代螳螂形玉佩(见图2)。玉佩长6.5厘米,宽1.17厘米。玉质淡青,双面雕,头部为三角形,特意刻画出鼓凸的圆眼。细长颈,刀足前伸,腹部肥大,背部刻画出了覆盖的薄翼和七个腹节。前肢对钻一圆孔,表示刀足前端的钩。

自然界中的螳螂是一种体型较大的昆虫,体长一般55到105毫米,身体细长,多为绿色(见图3)。胸足为两把标志性的“镰刀”,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末端有一个钩子,用来钩刺住猎物。镰刀状的前足平时可以向腿节折叠。腹部肥大,有腹节,背部覆有皮质翅和膜翅。

同商代其他动物形玉饰一样,玉螳螂的造型虽然朴拙,却充分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细致入微。工匠们选择了和昆虫本色接近的淡黄色或浅绿色玉材,在制作玉螳螂时精心表现了螳螂的眼睛、前肢、腹节、覆翅等特征及生活习性,造型逼真,结构十分合理。螳螂的头部呈三角形,可以灵活转动。有一对夸张大眼睛的妇好墓圆雕螳螂头部微侧,表现的正是自然界里螳螂观察猎物伺机下手的传神一刻。

率简者则如北京市昌平区白浮村西周木椁墓出土的螳螂形玉佩(见图4)。玉佩长7.5厘米,高1.2厘米。青玉质,体扁平,头端略凸,单彻眼,颈部有三道弦纹。造型古朴,几乎仅用形就表现出螳螂的勇猛姿态。

法布尔在《昆虫记》中记载,古希腊人称螳螂为先知者或祈祷者。因其半身直立,前肢伸展如臂,表情庄严好像是在祈祷的样子。不过事实与它纤长美丽的外表相反,螳螂生性勇猛好斗,专门捕食各种昆虫,是深藏不露的危险杀手。

属西周时期的山西曲沃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一件玉螳螂形佩(见图5)。玉佩长7厘米,白玉制,体态修长,大腹宽尾,前足勾屈。有意思的是,这件螳螂佩由一大一小两只螳螂组成。自然界中螳螂两性差异明显,雌性螳螂在体型、食量和捕猎能力方面均超过雄性,交配过后有时甚至会吃掉雄性。大螳螂肥大的腹部和小螳螂扁平的腹部体现的正是繁殖期两性的体态差异。晋侯墓地出土的这件玉螳螂形佩,原注文写到“(大螳螂)以爪抚摸着在下的小螳螂头顶”, 恐怕这里的脉脉温情事实上是一幕暗藏杀机的婚礼现场吧。

商周时期出土有很多小型动物形玉佩,造型包括想像类的龙、凤、怪鸟,也包括写实性的虎、牛、鸟、兔、鱼、蛙、蝉、螳螂等等。关于这些圆雕或片雕动物造型玉器的用途,除了最基本的装饰功能,学者们倾向于认为这些以动物为母题的玉器代表着原始的自然崇拜,人们希望藉由佩戴动物形象的饰件获得动物的神奇能力,亦或是举行祭祀礼仪活动时,可以借助动物的力量与神灵沟通。也有学者认为这些玉动物代表着古代的图腾神。图腾神是族权和领地的标志,玉动物的多寡可以隐喻占有者对其他族群进行过的吞并和征服状况,显示其生前统治的范围、占有的财富和社会权力。

有意思的是,《昆虫记》中记载了一个19世纪的有趣风俗:如果小孩子在树林里迷了路,他可以询问螳螂,让它指点道路。 “螳螂会伸出它的一足,指引给他正确的道路,而且很少或是从不会出错的。”虽然读来有点荒诞可笑,但在古代人类未尝不具有一种心理上的共同性。

除此之外,螳螂这种不起眼的昆虫之所以能进入艺术的视野,最初应是因为其青翠美丽的颜色,出色的捕猎技能以及旺盛的繁殖能力。

如果说天津博物馆藏的商代螳螂形玉佩表现的是一只强健的雌螳螂(见图6)。那么故宫博物院藏的商代螳螂形玉佩恐怕即刻就要做妈妈了(见图7)。这件螳螂形玉佩与常见的偏细长形的玉螳螂不同,身长不过3.8厘米,但制作者在艺术创作中重点刻画了其鼓胀的腹节。通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自然界的尊重。他们通过细致的观察,从生活中提炼出这生动的一瞬间并还原,今天的我们才能得以欣赏这些绝伦的艺术品。

还有一种兽首琵琶肚形的带钩,又被称为“螳螂钩”。想必是因为钩身宽大如螳螂腹。先秦多用铜,后世常以玉为之,形制正如安徽当涂县青山南朝墓出土的兽首玉带钩(见图8)。

古人信蝉之永生、高洁,故蝉的意象非常多见。同为昆虫界最早进军文艺界的明星,相比之下,螳螂的名声并不太好。“螳螂捕蝉”“螳臂当车”的典故说的是有勇无谋的莽汉。唐代诗人戴叔伦《画蝉》中咏道“饮露身高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丝毫没有对螳螂敏捷身手的欣赏,倒是对猎物给予了无限的同情。也难怪,斯文的书生如何能认同如此骁勇的战士?而到宋代院画小品中常见蜜蜂、蜻蜓、蝴蝶、蚂蚱、蝉、螳螂、鱼虾等一类草虫题材,描摹的则是文人崇尚自然的写生意趣,这种趣味也被其他工艺品制作如金银首饰所借鉴。

都说读书无聊,趣味要自己找。犹记得幼时觅新蝉,逐流萤,捕蝈蝈,斗蟋蟀。小小的昆虫竟也给贫乏的童年生活带来诸多乐趣。冬日乱翻书,见玉螳螂,想起小时候看动画《黑猫警长》“螳螂新娘”的暗黑情绪,忆起这个以前不太敢招惹的家伙,姑且闲话之。

参考文献:

[1]古方,中国传世玉器全集[Z].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Z].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陈志达,方国锦,中国玉器全集:第二册商西周[Z]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

[4]吉琨璋,中国玉器通史[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4.142.

[5]J.H法布尔,昆虫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6]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第二卷明代金银首饰[M].北京:中华书局,2011:142

[7]安徽省文物局,安徽馆藏珍宝[Z].中华书局,2008.

(作者单位:安徽省文物鉴定站)

猜你喜欢

玉佩螳螂玉器
董邦震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螳螂
陈述古墨钟破奇案
螳螂
螳螂
冰盒电池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绕骨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