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再迷信书单

2016-03-21张丰

支点 2016年3期
关键词:书单书名老板娘

张丰

核心提示:跟着某些人的书单读书,是很可怕的事情。不再迷信书单,你才会成为独特的自己。

新年伊始,网上必然会出现诸如“新的一年,你必须读的几本书”之类的文章,仿佛我们是一个很喜欢阅读的国度。要知道,官方数据说,中国人平均每年每人读书不过4本而已。

对这样的书单,有人感到反感。你之蜜糖,我之砒霜,我为什么要读你认为好的书?也有不少人,嗜好读书名,书单可以成为一种谈资。确实有不少书,看看书名也就够了。

书单的流行,是这个时代特有的现象,因为可以随手转发,彰显出自己爱读书的气质。记得在电脑还没普及的时候,找老师开书单,是很神圣的事情。而在胡适和鲁迅的时代,媒体也热衷找他们开“青年必读书”之类的书单。

三四十年前,书并不是那么容易读到的。读过一些特定的书籍,往往真的会成为一种“资本”。奇货可居,一般人还真没那么大方告诉你,他在读什么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于有些书,不到一定的行政级别,是不能看的,也看不到。有一类书叫作“内部读物”,不走出版社的发行渠道,后来大都成了旧书市场的宠儿。

知识即权力。即使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些有机会读到最新国外理论的学者,把它翻译过来,就很容易成为一个领域的“权威”。对知识的垄断,是所有垄断中最不道德的。

互联网兴起之前,大多数普通人读书,是去两个地方:图书馆和书店。不过,图书馆和大型书店,对个人来说都显得杂乱。如果事先没有一个书单,真的就像跌入了知识的海洋,不会游泳的只能淹死,只有对那些读书有道的人来说,才会有更多的惊喜。

相比之下,那时我更喜欢私人的、小型的个性书店。在北京上大学时,第一天上课,老师就说,学校东门那个“盛世情”书店,你们一定要去啊。那个书店不大,但基本囊括了最新出版的社科精品。书店老板是一个精瘦的男子,他最神奇的地方在于,你随便报一个书名,他都会告诉你这本书有没有,或者会不会很快出版。我知道,有很多书,他都没看过。否则,他就是中国当今最博学的人了。但是,这个书店,就是他所开的“书单”,寄托了他的感情。

毕业10年后,我到北京出差,专门去探望这个书店。它已经被一家小型洗脚店和一家房屋中介公司联手赶到了地下室。弯腰沿着逼仄的楼梯下去,书店早已没有当初的热闹,只有老板一个人,还像当年一样穿着白色短袖。后来有朋友告诉我,不久前他来书店时,老板和老板娘正在大吵,老板娘逼他放弃书店。

这样的故事,只有我这样的怀旧者才会觉得感伤。那一排排的书,大多都是我没买没读过的,很多书甚至都没听说过。而在当年,和老板一样,我也能准确知道,某一本书的具体位置。离开10年之后,我终于走出了老板所开的“书单”,在知识结构上,我已经成为另一个我。

如今,看着那些刷屏的书单,我也会看看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但是,我已经不再迷信什么书单了。跟着某些人的书单读书,某种程度上是很可怕的事情,你将活在他的影响之下,最终会产生“影响的焦虑”。不过好在各种书单非常多,可以用“无限”来形容,你最终会变得三心二意,不再迷信书单,而是随意东拼西凑,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来读——你会成为独特的自己,再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事了。(支点杂志2016年3月刊)

猜你喜欢

书单书名老板娘
月度荐书单
月度荐书单
The Book of Why:The New Science of Cause and Effect(中译书名《为什么》)
暑假阅读书单
多待一会儿
名家推荐:2018暑假阅读书单(下)
别再调戏我
出书
完整的书名
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