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院复兴

2016-03-21李文卉何辉杨向明

支点 2016年3期
关键词:问津儒商书院

李文卉 何辉 杨向明

核心提示:全球正处在一个新的需要“问津”的十字路口。孔子和儒家文化的古老智慧,能给当前的全球经济社会运行提供独具价值的启迪。

一年之计在于春。

这个春暖花开的3月,当很多人开始为新的一年忙活时,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企业家、学者,齐聚远离武汉中心城区的新洲问津书院。他们来书院参加中欧工商学院中国传统文化讲座,学习儒学精要。他们认为,重拾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有利于解决企业发展和心灵深处的困惑。

事实上,这只是问津书院学习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之一。一度备受冷落的书院,因为企业家和学者的到来,开始变得热闹起来。

书院是古代儒学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形式,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清朝极盛时,各类书院达5000多家。20世纪初,随着晚清政府废除书院改制学堂,数千家书院一夜之间消失或化身为现代学堂。

一个世纪之后,历经千年沧桑的古老书院勃然复兴,构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到2015年间,修复、复建或新建的书院超过600家,复兴之风尤以最近五年更甚。

书院复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社交风尚。书院,以独特的魅力,传承古老经典,呼应时代大潮。

经心与问津

在传统书院复兴的大潮中,位于武汉的经心书院与问津书院是杰出代表。

1月底,寒潮来袭,武汉东湖樱园格外安静。沿着曲径探幽而入,不远处可见一座雅致的仿古建筑。“经纶涵万物文以虎变;心意范群英志在鹏飞”,对联上方匾额题书四个正楷大字:经心书院。

书院前立有两位铜人像:一位是张之洞,经心书院创办者;一位是李书城,当年书院之学员,后来担任新中国首任农业部部长。

建筑、对联与铜像,让思绪穿越到146年前。经心书院由晚清名臣李鸿章定名、张之洞创设于武昌三道街,人才荟萃,革旧图新,一时成为地方书院转型、传统教育改革之先锋,乃清末书院中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书院之一,后来在清朝覆灭之后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中。

百年之后,中国重回世界舞台中央。书院,迎来了新生。时事不再是当年的时事,而传统文化瑰宝依然璀璨夺目。

2015年5月19日,经心书院在东湖樱园开山重生,澳门特首崔世安亲临书院并为书院揭牌。经心读书会、国学大讲堂、能量午餐会等活动有声有色,立刻为各界所瞩目。

与经心书院相比,问津书院则稍显偏僻,位于武汉市新洲区旧街孔子河村,与黄冈市团风县接壤,距武汉中心城区约1小时车程。

周边没有多少村庄,远远望去,问津书院愈发显得高远独立。

问津书院管理中心主任陈清平向《支点》记者感慨:“这里僻静,风景怡人,正是静心读书的好地方。”

陈清平介绍,始建于宋末元初的问津书院,系中国唯一因“孔子使子路问津”典故而得名的书院,杜牧、朱熹、王阳明等名儒都曾莅临书院讲学布道,书院声名远播,历史上与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白鹿洞书院齐名。

2012年,问津书院百年大修工程启动,省市区共投资4000余万元。历时3年修缮,一座占地6000多平方米、三高六矮十三幢五十余间的宫殿式建筑群,重新散发出书香。

完成百年大修当日,2015年12月12日,问津书院举办了庄严的孔子诞辰2566年祭孔大典,包括全国知名儒学学者及儒商代表在内的各界人士3000余人,聆听孔子论语、恭诵祭文。

“如今社会太浮躁了,我们需要这种仪式感。”陈清平说,问津书院承载着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为人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润的道德滋养。

新洲区政府也很认同对问津书院的修缮。该区区长周耕认为,重视问津书院,是为了传承儒家思想“仁者爱人”、“立己达人”等优秀内容,深入挖掘“人生向上”、“自强不息”等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导入创新精神和理性思维等现代价值观,丰富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按照规划,修缮后的问津书院将完善“教育、培训、科研、交流”等四大功能,通过举办论坛、讲座等形式,深入研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书院背后的儒商

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书院复兴背后活跃着一批知名企业家。

问津书院百年修复落成暨祭孔大典举行之时,一场儒商文化高端论坛也在书院展开,数十位儒学专家、儒商代表坐而论道。当天在问津书院还举行了现代儒商研究会的揭牌仪式,均瑶集团副董事长兼总裁王均豪担任会长。

一个小小的细节,折射出企业家对传统文化的热衷。同一天,卓尔控股有限公司参与主办的中国批发市场年会在武汉举行。年会邀请函写有卓尔控股董事长阎志将发表致辞,但阎志临时“告假”,赶往新洲参加问津书院的活动。

与政府主导问津书院修复不同的是,经心书院由企业家众筹复建,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对接创新的生动案例。

2014年8月,经心书院复建主要发起人、华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熊华敏,在武汉大学国学院了解到经心书院对近代教育不同寻常的意义,当即决定复建经心书院,以传承和保护这一历史文脉。

熊华敏曾在北京参与众筹“金融客咖啡”,获得较大成功。她并不打算独自复建书院,希望把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分享智慧,用众筹方式复建经心书院。

熊华敏在朋友圈发布这一想法后,新冠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琼、奥山集团董事长邬剑刚第一时间回复,认为此举有益于文化传承,愿意加入。

受到鼓舞的熊华敏,端出在“金融客咖啡”时期就很成功的“能量午餐”,邀请各路精英聚餐讨论,“其实就是一份平常套餐。吃饭不是重点,重点是形成一种心理和文化氛围,让参与者自由自在享受文化交流的乐趣。”

卓尔控股董事长阎志、枝江酒业董事长蒋红星、均瑶集团总裁王均豪、洪泰基金创始人盛希泰都陆续出席“能量午餐”,复建经心书院成为彼此共识。

2015年2月底,经心书院一期众筹完成,以王均豪、阎志为代表的26位企业家作为首批发起人参与复建,促成书院开山,并邀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担任名誉山长。

“复建地点之所以选在东湖樱园,一是因为位于武昌的书院旧址已成为民居,难以拆迁;二是东湖是荆楚文化集中呈现地;三是古代书院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都设在远离喧嚣的山脚泽畔。”经心书院秘书长陈雨倩说。

2015年5月18日,作为东湖文化旅游品牌,经心书院在湖北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书院复建完成。书院宗旨定为“文化传承、智慧分享、孵化创新”,期望办成各种思想互动的平台。

彼时,楚商联合会会长、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得知书院众筹复建成功的消息,对此寄予厚望:“希望经心书院能办成大家思想交流的心灵家园。”实践证明,经心书院甫一再生,便风华正茂。

去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相关部门组织了12位专家,前往武昌三道街经心书院诞生地进行考证,初步确定现存的老建筑有百年历史,但是否为当年的经心书院有待进一步研究。前不久,省市“两会”上,部分代表、委员呼吁保护经心书院遗址,并提出筹建张之洞纪念馆。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罗田县锦秀林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锦秀向《支点》记者透露,她将在全国“两会”上继续呼吁此事,希望各界关注文化遗迹的保护复建。

从全国各地的情况来看,民间社会组织已成为推动书院复兴的主要力量。

据一项统计显示,所有书院中,由官方建立的仅占总数的24.7%,其余全由民间力量兴办。这些民间组织者的身份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包括企业家、律师、退休官员、工程师、医生、退休教师等等。如北京七宝阁书院、北京四海孔子书院、山东曲阜孔子书院、厦门白鹭洲书院等 ,都由社会人士主导。

这些民间力量中,最活跃的群体便是民营企业家。他们或众筹、赞助,或亲自演讲、举办论坛,或开展读书会和公益项目。

对于企业家助推书院复兴的现象,湖北省孔子问津文化建设促进会副会长王建生接受《支点》记者采访时解析说,这与中国经济水平和企业家群体素养发展到一定阶段有关,综合世情与国情,中国儒商文化全面回归是一种必然。

王建生认为,儒商不是“文化人”和“商人”这两个概念的简单相加,把儒家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贯穿于经商全过程的生意人,才能称为儒商。也就是说,儒商是用“儒”的行为准则来指导经商。现代儒商除了继承古代儒商品质外,还要富有创造性。运用众筹模式、互联网思维来复兴书院,这就是一种创新。

书院不能离开“儒”

不过,也有人担心,如今倡导书院复兴是好事,可如果谁都能开办书院,会不会让书院整体走向商业化?事实上,现在不少书院只是在公司注册中有了“书院”二字,与传统书院相去甚远。

郭齐勇就有类似的担忧。他说,商办、民办的一些民间书院兴起,令人欣慰,但目前最让人担忧的是,打着“书院”旗号,实则以敛财为目的。由于什么人都可以办书院,没有一定的资质准入或登记制度,书院将办得越来越滥。

作为经心书院名誉山长,郭齐勇给书院定下了学规,强调行为条目为“孝亲、守礼、笃学、敏行”八个字,即:孝亲——爱父母;守礼——懂规矩;笃学——读经典;敏行——做公益。

“书院运行,一定要在这些义理的指导下进行。总体上是要贯彻孔孟仁义之道,提升办院者与学员的人文道德素养,身体力行,知行合一。”郭齐勇认为,既然是书院,就应以读书讲学为中心,而不是会所,不是游乐场。

“儒”与“商”如何结合,这是书院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之一。

书院离开了“儒”,将失去了书院之魂。书院若少了“商”,仅仅靠政府拨款或民间资助,缺乏对社会文化需求的洞悉,不用市场思维来打造品牌,也难以办出影响。

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谢贵安看来,传统文化中,儒家理论和兵家理论相结合,最适合中国当代的企业家,这值得书院主办者从中做些文章。课程设置、活动安排,既要弘扬传统文化,又要紧扣当前社会热点。

谢贵安接受《支点》记者采访时说,儒家理论主要用在企业内部管理上,比如建立企业等级感、伦理秩序和人伦亲情等,这些都和企业文化密切相关,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孙子兵法的相关理论,如对战略、形势、技巧的全面把控,适用于企业外部管理,非常适合于商战。

“二者缺一不可,即便中国经济社会没有面临严峻的转型压力,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也非常值得当代企业家学习。更何况,现在看来这是一种顺势而为。”谢贵安对传统文化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充满信心。

既然是为了读书,为何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及社会人士选择去书院?

“书院的兴起,本来就是国民对国学、传统文化的自发需求的产物,本来就是对体制内的教育不满的产物。”郭齐勇分析,社会民众对官方体制内的教育不满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其不系统讲国学、传统文化的不满,另一种是对现行体制内的办学理念、模式、方法的全面反思。

湖北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翔抱以同样的观点,“高等教育出现种种弊端与现代大学精神的失落等问题,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企业家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之一,他们对包括书院复兴在内的现象更加敏感,往往也身先士卒求新求变。”

世界需要中国智慧

可以说,书院复兴代表着一代人对于中国文化走向的反思与觉醒,而教育之痛只是它的触媒而已。

在这股复兴浪潮中兴起的书院,大多成立于2005年以后。2011年是清政府废除书院110周年,这一年全国各地学术机构分别自发组织召开了四次全国性的书院研讨会,2012年秋又在北京召开了“书院传统与未来发展”研讨会。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自上而下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达到了新的高度。

经济学家巴曙松在给问津书院的寄语中写道:“当前,全球经济在重构和动荡中寻找新的平衡;不同文化在交流和冲突中探索新的方向。也可以说,全球正处在一个新的需要‘问津’的十字路口。孔子和儒家文化的古老智慧,能给当前的全球经济社会运行提供独具价值的启迪。”

这或许能从当下全球经济的角度,回答书院在近十年快速复兴的原因。

在谢贵安看来,书院复兴还与社会转型、全球变局相关。“外来思想只是借鉴,不能一味地照搬,单靠外来思想是解决不了中国问题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中国特色’,实际就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在里面,是要将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文化融入到国家、社会以及公民各个层面。”

“中国传统文化,对东亚甚至对全世界都有重大影响。今天要维护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同样需要孔子的思想。”2014年12月,美国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瑟夫·奈在山东曲阜参观中国孔子研究院时说,“为什么中国能发展好,可能就是因为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决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约瑟夫·奈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曾出任卡特政府助理国务卿、克林顿政府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和助理国防部长,他还因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而闻名。他认为,儒家文化是中国最大的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最大的软实力。

事实上,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韩国总统朴槿惠在其自传《绝望锻炼了我》一书中就表示,通过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书籍获得安慰和平静。

必须承认的是,书院这一新的文化载体还很稚嫩,并正在经历困扰。比如是否该将西方经典纳入课程、如何与现代教育系统相衔接、经济困境如何破解等等。

不过,谢贵安并不认为这是大问题:中西、古今文化在当代的融合碰撞是不可避免的事,甚至可以说,现在所有所谓的“复古”都是“借古破今”,因为现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可能靠照搬传统文化来破解今天的所有问题,“借古”只是一种形式,对于中西、古今好的东西,都应该拿来为我所用。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造适合时代发展的新文化,这正是现代书院的意义之所在。(支点杂志2016年3月刊)

链接:

古老书院复建开放

封龙书院:2011年7月,河北元氏县封龙书院在封龙山原址复建开放。封龙书院是河北最古老的书院,其记载可追溯到东汉建武17年。北宋名相李昉重修封龙书院,收徒讲学,书院成为“江北四大书院”之一。元代时,封龙书院进入鼎盛期。数学家李冶主持书院期间,在石穴、医学、天文学、音律学、道学等领域取得璀璨的研究成果。

洣江书院:2012年5月29日,湖南茶陵县洣江书院重修落成开放。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茶陵知州林廷玉主持修建书院。历代书院的山长都是名望之人,如清末状元萧锦忠、翰林曹诒孙、经师尹学周、廉吏尹占寅等。洣江书院文化发达,历代人才辈出,仅进士就有127名。

茅山书院:2012年10月,江苏常州茅山书院复建正式揭牌。据考证,在1000多年前的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有隐士利用三茅峰东郁冈山前幽静环境,在乾元观创办茅山书院并聚徒授课,此后几建几废。茅山书院与岳麓书院一度列为“六大书院”。

屈子书院:2013年5月,湖南汨罗县屈子书院复建工程破土动工。总投资近两亿元,占地14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书院礼堂、讲堂、教学斋、藏书楼、祭祀礼堂、屈原研究院、办公楼及辅助用房等。该书院创建于宋大中祥符年间,仅比长沙岳麓书院晚30年左右,又名清洌书院、屈原书院、汨罗书院。

猜你喜欢

问津儒商书院
海门籍儒商陆诚:在逐梦路上永远前行
朵云书院黄岩店
庆全庵①桃花
天津问津书院的魅力何在
某些作家
白鹿洞书院记
儒一儒商—儒商文化的精神
学者儒商吴炳新
海之圣开启直销儒商时代
书院讲习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