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守国:50载绿水青山情
2016-03-21王远白
王远白
年轻时带头造林,年迈后承担护林重任。鲍守国与林为伴50载,4000亩林场处处流淌着他对林业的深情。
1月25日,贵阳市乌当区百宜镇场上村鲍守国老人望着窗外银装素裹的世界,眉头紧锁,他感到有些放心不下,想上山走走、看看。
如果不是冰雪封山,88岁的鲍守国老人便会叫儿子带自己上山巡视被自己视为生命的莽莽林场。
鲍守国参加过抗美援朝,曾多次立功受到表彰。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后,当了33年的村支书。1973年,为了改变村里的贫穷面貌,他带头发动村民开荒种树,形成面积超过4000亩的黄山林场;1995年以来的20年,他一个人承担起看林护林的重任。
敢叫荒坡披绿装
虽至耋耄之年,鲍守国老人身体依然很好,眼不花、耳不聋,一脸慈祥,笑口常开。只要天气晴好,他就会让儿子陪自己上黄山林场看看。
林木葱茏,百草丰茂,空气清新,鸟鸣啁啾……难以想象,昔日连片荒山,如今已成郁郁葱葱的森林。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场上村,数千亩的山坡,光秃秃的没有树。“一到雨天,黄泥水往山脚流。留不住水土也就守不住财富,村民种的包谷三年两旱,栽一大片坡,收一箩筐,填饱肚子成为村民最大的期盼。”一位村民回忆说。
1962年,退伍回乡当选村支书的鲍守国决心通过植树造林,改善家乡生态环境。
下定植树造林的决心后,鲍守国便召开党支部会、村民代表大会,动员乡亲们植树造林。“白天干农活,晚上就去串门,挨家挨户做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说不通,三次。”
也就是在1963年冬季,在多次向村民道清了植树造林的好处,并得到村民支持以后,他带领着村民为两年后的植树造林积极做准备:放火烧坡,翻耕荒地。
1965年,被鲍守国的干劲和精神所感染,贵阳市林业局为村民们提供了树苗。鲍守国便带着乡亲们在松过土的荒山上种植杉树。
植树造林需要水。鲍守国便通过在有水源的地方挖池塘,以及贮存雨水的办法解决造林缺水问题。
植树造林八年,每天早晨,鲍守国带领村民带干粮上山,午饭就在山上吃,一直到天黑才下山。在黄草坡上种下杉树、松树、茶树、白杨树等。
如今,当年的荒山已经成为面积达4000余亩的森林,郁郁葱葱。
“像爱护孩子一样爱护森林”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回忆起长达20年的护林经历,鲍守国万分感概。
1995年,67岁的鲍守国从村支书的位置上卸任。“为人民服务的心不能停下来。”当时,面对着山林无人看护,林场频繁遭遇山火、偷盗,面积正在缩小的现状,他毅然扛起了护林的重任。
为方便护林,他做出惊人之举——把家搬到了山上。
鲍守国林场里的“家”是一座小小的砖房:房里,陈旧的木凳、木桌、木床,简陋的灶台,简单的炊具,两盏罐头瓶做成的煤油灯,一把砍柴刀和一把镰刀……这就是鲍守国的家当。房子不通电,吃水要到附近的湖里去挑。
每天清晨,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下雪结凌,他腰系布带,别着一把砍柴刀,手持一把镰刀,手臂上戴着红袖章,带着黄狗开始巡山。巡遍每一个山头,来回就要数小时。
危险常常发生。“有一次还遇见了大蟒蛇,有碗口粗,当时吓得我发抖。”鲍守国说,庆幸的是化险为夷;1997年,护林路上他滚下了斜坡,为此休养了4个月。
林场里空气新鲜,绿意盎然,可鲍守国却要面对孤独的考验。过去一直是他和老伴一起看护林场,老伴去世后的这十多年里,他一个人每天都要走上五六十里山路在林场里日夜巡视。他养的一条黄狗,遂成为了他的巡山伴侣。
护林工作人人会做,可坚守下去却难。村里提供的护林经费有限,每个月仅200元补助,加上条件极为艰苦,很多人都不愿意来。对林木深有感情的鲍守国说:“这片林场的一枝一木都凝聚着我毕生的心血,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正是这份情感让他坚持了下来。
鲍守国用心看护林场,面对盗伐者,他只认树不认人。“背后有人骂,当面也有人骂,说这又不是你家的林场,是大家的林场。可我说这是人民的财产,是大家的财富,我们应该好好爱护。”鲍守国说。
有一天早晨,正在巡山的鲍守国听到林中传来一阵砍树声。他在蒙蒙天色中悄悄地朝声音传来的方向摸去,发现是村里一位熟人正在修整已经砍倒在地的树。
那人见到鲍守国,劈头盖脸就说:“你要拿我,我就要打你。”军人出身的鲍守国毫无畏惧,正义凛然地说:“我是经过战争考验过的。”最终,那人被鲍守国的正义所屈服,并根据鲍守国的指点,主动扛起树子到村委会办公室接受处理。接受村委会处理后,他又向鲍守国道歉,此后再也没盗过树。
鲍守国告诉那些盗伐者,实在需要用木料,办好手续,正大光明地来。偷偷摸摸的不光彩,这样干就是贼了,背起这名声,见人不好意思抬头……
为更加有效地管护林木,鲍守国自掏腰包设“举报盗伐奖”——他与村民约定:每通风报信举报抓到一个盗伐者,他便会从自己的复员军人补助中拿出100元钱奖励举报者,并为他们保密。
同时,为了防止山火,鲍守国每年冬季都要走村串户,提醒村民不要带火种进山。在他义务看护林场的这20多年里,从未发生过一起山林火灾。
“这森林就是宝藏啊”
在场上村,原先从石崖上只能流下小股水的地方,现在哪怕在冬季也有茶杯粗细的水流,其他几处曾经常断流的水源,如今常年都有水……这让鲍守国高兴不已:“这森林就是一座巨大的宝藏。”
林场回馈给村民的,不仅于此。森林成材后的头3年,村里间伐木材3次,收入20多万元,全村用这笔钱解决了自来水,用上了电灯。
林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鲍守国老人告诉记者,林场林木除用于集体事业之外,还用于帮助有困难的村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村民刘天荣家的房屋被烧毁,村里无偿为他家提供了树木,不少村民还义务出工出力为他家修起了房屋;葫芦山组老人陈光禄,其房屋在一次火灾中被烧毁之后无力修建。村里便无偿为他家提供了40多棵树木用于建新房……
近年来,4000亩林场带来的生态效益日益显著——土壤含蓄水源的能力显著提升、山脚水源的出水量有了保证。得益于越来越好的生态效益,场上村村民开始大规模发展折耳根种植业。
“折耳根生长对环境的要求很高,生长期要求保持土壤湿润,天气太干或者太湿都会影响折耳根的产量。”一位村民说,“现在树林长起来了,水源有了保障,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
由于不再靠天吃饭,村民致富的步子越迈越大。目前,在全村近2000亩田地中,就有1000余亩用来种植折耳根、辣椒等经济作物。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粮食年年丰收,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去年,场上村人均收入达到了8000元。
“山上是银行,山下是粮仓”,鲍守国当年的愿望逐渐成为现实。为林场付出了50载心血的鲍守国,曾当选乌当区第八届党代表,先后被贵阳市委和贵州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获评“最美乌当人”和贵阳市“道德模范”称号。
对话鲍守国:
记 者:你常年在山上,会感到孤独吗?
鲍守国:一个人在山上,我要说不孤独别人也不相信。但是,这林中有那么多树木陪着我,有百种中草药,一年四季到处有鸟叫,麻雀、画眉、喜鹊、白鹭、鹭鸶都有了,非常热闹。我还孤独吗?
记 者:如今还有人盗木吗?
梁俊贤:很少出现盗伐现象了。这些年来,不少小木材加工厂被取缔,加上盗木其实也没有多少收益,何况偷运木材风险很大。
记 者:在你心里,还是舍不得下山休养?
鲍守国:如果身体允许,我还会继续去巡山,甚至住到山上。我虽然老了,但看护守护林场的活不能停下来。如今,我儿子当起了义务护林员,他每天都要骑摩托车到山上去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