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县地质环境条件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研究
2016-03-21陈忠良
■陈忠良
(贵州省地矿局114地质大队贵州遵义563000)
威宁县地质环境条件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研究
■陈忠良
(贵州省地矿局114地质大队贵州遵义563000)
威宁县地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地带,河流发育,地形起伏大,地层岩性组合复杂,地质灾害类型多,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分布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控制,主要分布于区内四周地形切割深、岩土体组合结构复杂地带,充分研究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地质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对研究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和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1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1.1 地形地貌
研究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脉北段,为最大的贵州西部高原山地,县境四周切割强烈,地势大致为四周边缘低,中间高,中部保持较完整的高原面,相对四周为地形显著抬高的高原台地,高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5%。乌蒙山脉从西北向东南纵贯全境,总体地势西高东低,西南部岔河乡平箐梁子为区内最高点,标高为2879.6m;北东部洛泽河出境处为区内最低点,标高为1185m;平均标高为2237m,大部地区高程为2000~2400m;相对高差一般在200~500m,最大高差1694.6m。依据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和地表形态,将区内地貌分为:溶蚀地貌、溶蚀-侵蚀地貌、剥蚀构造地貌、侵蚀构造地貌及堆积地貌五大类。根据组合形态又分为溶丘洼地、峰丛洼地、峰丛沟谷,溶蚀-侵蚀中山沟谷、溶蚀-侵蚀中山峡谷、岩溶中山深谷、构造侵蚀低中山缓丘坡地、侵蚀堆积阶地、湖泊沼泽堆积九种地貌形态。
1.2 地层岩性
威宁县沉积地层发育较全,且连续完整。其中Z2d、D3g、C1s、C1b、C2h、C2m、P2q、P2m、P3β、T2g2以中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燧石灰岩、白云岩等为主,属硬质岩类岩组;D2d、C1y、P3c、T1yn、T2g1、N2z主要为碳酸盐岩夹泥岩、砂岩、页岩,玄武岩夹泥岩、炭质页岩,砾岩、砂岩夹泥岩等,属硬质岩夹软质岩类岩组;∈1q、∈1c、C1j、P2l、P3x、T1f、T3x、J1z、J1l、J2l则以泥岩、页岩、粉砂岩夹少量砂岩、薄层泥灰岩为主,属软质岩类岩组;区内第四系分布较广,物质组成复杂,包括粘土、粉土、粉质粘土、砂土、碎石土等,其含水性差,结构复杂,松散,孔隙度大,透水性强,强度低,是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的层位。
1.3 地质构造
威宁县地处川滇北向构造带之东,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之北,处在阿尔卑斯一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的上升地壳区,构造运动性质复杂;地貌位置处在云贵高原东部边缘,中部高、四周低,属于破碎的地质构造,草海位于全县的构造中心地带。周缘地表切割较强烈,岩土体较破碎,河流大多为峡谷,水位暴涨暴迭。
主要褶皱有海库向斜、天星洞向斜、小石桥向斜、秀水向斜、鹿角向斜、高炉向斜、清明底向斜、可渡向斜、梅花山向斜、米佐落向斜、罗卜夹向斜、炉子塘向斜、拱桥向斜、黑着-瓦厂向斜、黑石斗背斜、狗锅倮背斜、威水背斜、出水洞背斜、云贵桥背斜、陶家后湾背斜。
主要断裂有黑土河断层、漆树坪断层、书锅口断层、狗锅倮断层、龙翻身断层、老院子断层、安木块-山王庙断层、耿家寨断层、红岩-老屋基断层、幺站断层、白岩庆断层、出水洞断层、前营断层、三地麦-竹坪断层。
1.4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县境内新构造活动断裂主要有德胜坡断裂、石门断裂、黑石头断裂和威宁—水城断裂带等。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以较强烈的间歇性抬升为主,其活动性主要表现为在区内形成多个不同级次的山顶剥夷面和剥蚀台阶,并造成河流下切,多呈“Ⅴ”字型,山脉与河流的发育大都顺应地质构造。根据《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研究区地震烈度为Ⅶ度。
1.5 水文地质特征
研究区河流发育,全县河道总长3242.5 km,其中10km以上的河流有41条,河网密度平均0.515km/km2。全区河流分属于长江、珠江两大流域,其中长江流域的主要河流有:牛栏江,二塘河,横江及其支流洛泽河(白水河);珠江流域的主要河流有可渡河。
2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2.1 地质灾害类型
根据调查统计,威宁县现状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潜在不稳定斜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其中潜在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为威宁县最为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
2.2 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地质灾害分布与地层岩性的对应关系明显。滑坡大多数分布于碎屑岩软质岩石地层,泥石流形成区分布在碎屑岩及软硬相间的地层中,崩塌主要分布于硬夹软、软夹硬岩组中的硬质岩层,岩溶塌陷则主要分布于可溶的碳酸盐岩硬质岩层中。
根据区内地质灾的分布与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人类工程活动、植被发育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所处的条件不同,其分布密度、规模以及空间位置差异亦较大,从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上看,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县内南东部和西部地区,中部、东部地区零星分布。
3 地质灾害与地质构造及地形的关系
威宁县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主要表现为复杂构造变形在县域内表现为北东向、北西向及近南北向三组构造。大致以草海一带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平行褶皱,并伴生压扭性走向断层。县境内新构造活动断裂主要有德胜坡断裂、石门断裂、黑石头断裂和威宁—水城断裂带等4条。由于褶皱、断裂等地质构造的发育,致使区内岩石破碎,并在地形起伏大,切割深区域形成了不利于斜坡和岩体稳定的地质环境。从地质灾害的平面分布特征可以看出,70%以上的重大地质灾害分布在南东部二塘河与可渡河流域、西部牛栏江与哈喇河流域地形切割深切地质构造复杂的区域,说明了地质构造和地形条件对地质灾害的分布影响明显。威宁县地质灾害分布颇具“高原台地”地质灾害发育的特点,威宁地势大致为四周边缘低,中间高,中部保持较完整的高原面,相对四周为地形显著抬高的高原台地,地质灾害则密集发育于四周地形深切割区。
4 结论
地质灾害分布在空间上既具普遍性,又具不均匀性,南东部二塘河与可渡河流域、西部牛栏江与哈喇河流域地形切割深切地质构造复杂的区域分布密集,其它地区特别是中部溶丘洼地地区分布稀疏。滑坡和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碎屑岩分布区分布,且主要分布在二叠系峨嵋山玄武岩(P3β)、二叠系宣威组(P3x)、三叠系飞仙关组(T1f)地层中;崩塌主要发育在软硬相间组合的地层和风化强烈的地层中,如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T1yn)地层、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P2q-m)、二叠系峨嵋山玄武岩(P3β)地层中。
[1]黄润秋等.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60-28.
[2]崔鹏,韦方强,陈晓清等.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及其减灾措施 [J].中国科学院刊,2008:317-323.
P694[文献码]B
1000-405X(2016)-6-4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