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2016-03-20
专业设置是指学校在学科专业内容和制度方面的建设,包括专业名称、内涵、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是根据科学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学业门类的一种存在状态。本文就普通高校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现实困境及路径优化做一阐释。
一、普通高校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
(一)学科发展状况
学科是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同时也指高校的教学、科研单位,它是知识分类以及知识生产组织方式。美国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论述说:“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高等教育的‘生产车间’时,我们所看到的是一群群研究一门门知识的专业学者,这种一门门的知识称作‘学科’,而组织正是围绕这些学科确立起来的,高教组织的心脏,是各学科和各事业单位之间形成的相互交织的矩阵。”[1]在这里,他把“一门门的知识”定义为学科,说明学科是知识组织与发展的形态。《教育大辞典》对专业的界定是: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根据这个定义和学术界对专业一词的解释,专业是指以知识为基础、以职业为导向的学业门类。专业和学科既是不同的,又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学科是按照知识发展的逻辑而形成,而专业则是按照知识传授的逻辑而形成。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是学科发展的依托。正如著名教育家张楚廷教授所说:学科建设从提供高质量的学术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优良的实验设施等多方面支撑专业发展,更使得相关专业从学科发展中和学术人员日益提高的学术水平中受益,保持专业建设的先进性。[2]
(二)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需求情况
大学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大学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条件保障和现实需要,同时对大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大学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支持。大学是生产、传播、继承、改造知识的重要场所,现代社会要求大学运用知识培养人才进而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从经济发展内在规律来看,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人才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如表1-1表示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的变化,表1-2表示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例的变化,这两个表的变化趋势是比较一致的,说明高校的专业设置要依据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家在1987年、1993年、1997年进行三次大幅度的高校专业结构调整,这三个时间节点正是国家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其目的就是引导高校运用专业设置调整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教高[2007]1号和2号文件提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表1-1 三次产业主要贡献率 单位:%
表1-2 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例构成 单位:%
(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
国家制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产业经济政策、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及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是普通高校专业设置的重要依据。《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三条规定:高等学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虽然在法律层面高校具有专业设置的自主权,但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促进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加强和改善对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育的宏观管理,政府职能部门出台了相关的制度与措施。1999年9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对高校专业设置原则和条件给予了规定。如规定高校专业设置的原则是: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该规定还对高校设置专业的基本条件进行了规定: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习基地等办学条件,有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同时,教育部编制了《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制定了高校专业设置审批和检查评估制度,颁布了专门的实施办法。此外,教育部每年都公布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名单。控制布点主要是为了控制本专业学生数量,是国家经过调研,综合考量社会对本类人才的需求而做出的决定,这些专业一般都是专业性较强,社会需求相对数量较低的专业,所以需要控制。
(四)高校自身办学条件、办学特色与办学传统
每所高校的区域位置、办学历史、办学定位、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办学思路、文化积淀、办学传统、服务面向各有不同,注定不同高校的专业设置也有所区别。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专业设置,都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如美国斯坦福大学以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而闻名于世,耶鲁大学以培养政治人才而享誉全球。
在我国,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进行了专业设置,如师范类院校的专业设置以适应教师岗位需求为导向,医学类院校的专业设置以适应医卫岗位需求为导向,农林院校的专业设置以适应农林技术岗位需求为导向,综合类院校的专业设置则是以适应社会各行各业的岗位需求为导向的。部分学校以一些专业为重点加强建设,使之成为学校的特色专业,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甚至某些专业代表着学校的形象。
(五)职业类型的变化和工作岗位的要求
在古代社会,教育脱离生产实际,知识没有高度分化,生产技术知识缺乏,学校教育没有专业之分,实际上主要以培养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的专业人才为主。到了现代社会,知识高度分化,职业种类倍增。而且,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社会分工制度的确立在学校教育的反映就是要求学校的分类别培养,也就是分专业培养。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化,职业类型不断变化,新的职业类型不断出现,要求设置相应专业以适应新职业的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根据这个规定,国家有关部门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因此,高校专业设置必须以职业分类及职业标准为基本依据。同时,随着时代变化与工作环境变化,社会对职业人才的规格、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不断变化,决定了高校专业设置也必须不断变化。如当前互联网背景下一些职业岗位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与管理模式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要求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与模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另外,即便是同一种专业,由于就业面向和社会需求的不同,其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也有所不同,这样才能应对具体的职业岗位的需要。
二、普通高校专业设置的现实困境
(一)缺乏学科基础
部分高校专业设置求全求大,片面追求短期利益。很多学校在专业设置中不是根据学校的学科基础设置专业,忽视学科发展规律和知识发展的内在逻辑。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方案是招生部门或教务部门提出,而非学科建设部门提出的。而且,即便是多个部门共同提出的专业设置方案,往往没有充分吸纳基层教学科研组织的意见,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论证,所以存在种种问题。如很多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选修课程长期没有开设,因为不具备这些课程的学科基础和师资力量。另外,很多学校为了吸引生源,设置了许多学科交叉专业。学科交叉专业本来需要不同学科的共同支撑,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因为学科建制的原因,一个学科交叉专业往往只由一个专业院系承担培养任务,其他相关的专业院校并没有提供实际的学科支持。另外,在申报新专业和进行专业设置调整时,部分高校没有充分考虑到师资、知识储备等因素,甚至在教学设备、实验条件等硬件都不具备的情况匆忙申报新专业并进行招生。
(二)脱离社会需求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脱节。当前我国的突出问题是一方面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大批大学生却找不到工作。这表明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脱节,从而造成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如表2-1所示,1998年以来,我国学科专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总体上与表1-1、表1-2的趋势一致,但还是存在较大的不适应之处。如农科专业人数供给不足,理工科专业人数供给过剩,这样既不适应第一次产业的比重,也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表2-1 1998-2012年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的学科分布 单位:%
(续表)
二是忽视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只留意全国总体经济状况和人才需求情况,忽视区域经济社会状况和区域人才需求情况。如很多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与当地区域产业结构不相适应,没有体现地方高校的特色,甚至完全没有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高校自身长远的发展。再如我国目前区域间产业转移速度加快,但高校的专业设置并没有体现这种产业转移的趋势。
(三)不符合国家的专业设置的相关要求
国家制定了普通高校专业设置的原则、标准和条件,并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以保障普通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为达到国家有关要求,部分高校采取了应对的办法与手段。《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高校的专业设置在教育教学中有以下三种情形的,应该限期整改或是停止招生: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的、教学质量低下的、不适应社会需求和就业率低的。部分高校在申报招生专业的和接受专业评估中弄虚作假,以达到政策规定的要求。如针对办学条件不足的情况,就捏造数据材料。对于教学质量低下的情况,就提供一份很好看的教育质量报告应付上级检查。至于就业率低下的情况,更是容易应对,目前网上公开披露大量的就业率造假事件,大量的学生“被就业”。高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容易造成教育资源的重复配置和浪费,不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也弱化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公平性。
(四)忽视高校自身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办学传统
《高等教育法》赋予高校具有较大的专业设置自主权,但一些高校存在滥用该权利的行为,在专业设置过程中没有进行系统规划、充分论证和全面分析,没有考虑将专业设置与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办学传统有机结合起来,使得专业设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高校专业设置雷同,甚至千篇一律,没有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征。全国现有普通高校2,200余所,这些高校共开设专业478个,其中开设高校数大于5所的专业有372个,开设高校数只有一所的专业有39个,开设高校数量最多专业前10名为:英语737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709所,视觉传达设计569所,市场营销566所,环境工程547所,国际经济与贸易540所,电子信息工程497所,法学490所,汉语言文学482所,财务管理476所,会计学467所,数学与应用数学458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442所,工商管理431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28所。[3]此外,不同学校同一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培养环节、课程体系基本相同,没有体现出各所学校自身的办学传统与办学特色。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就抨击了高校专业设置同质化问题,他认为高校设专业就像撒胡椒面,没有特色,并说以前地质大学专门搞地质,农林大学专门研究农林,各有各的特色,现在很多学校很怀念以前的专业化时代,但现在很多高校,专业设置都差不多。[4]
(四)不能适应职业分类及岗位变动
随着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职业类型不断变化,职业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由于高校专业受知识、教师、办学条件等条件的制约,变动性较少,专业与职业有相关性,但也并非完全一致。以本科专业为例,我国专业设置变动性很大,建国后设置高校专业215种,1963年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510种,1980年1,039种,我国1998年为249种,2012年668种。我国1995年启动职业分类大典编制工作,1999年第一次颁布。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新版《大典》职业分类结构为8个大类、75个中类、434个小类、1,481个职业。可见,我国职业分类发生了变化,但变化较小,而专业目录变化较大,这反映了高校专业设置与职业类型并不存在某种一致关系。人类分工及职业专业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专业设置如何适应职业变化的趋势,目前也没有形成科学的认识。在相当长时间类,普通高校专业设置究竟是根据二级学科设置还是三级学科设置,或是根据职业大类设置还是职业小类设置,是培养宽口径人才还是小口径人才,在学术界和实务实界都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可见我国专业设置在如何实现与职业岗位对接问题上还缺乏较为科学的办法。同时,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我国高校存在专业培养与职业岗位脱节的问题,导致毕业生职业适应力不够。很多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后发现很多都是眼高手低的学生,还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岗位培训才能胜任工作岗位。
三、普通高校专业设置的优化路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优化学科专业、类别、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纲要》为我国高校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类型高校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学科结构,找准学校的定位、方向和发展目标,严格按照开设新专业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发展规划,不要片面的追求办学规模和专业数量。根据《纲要》精神,结合上述的问题分析,高校专业设置的优化路径与改革措施为:
(一)以学科为支撑,加强专业建设
一是建立学科与专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学科和专业是大学内部不同的组织建制,有着不同的工作系统。学科建设更依赖于科研,专业建设则更依赖于教学,要从整体上协调学科与专业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整合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目标,沟通两大建制,联系两个不同的工作系统。同时,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薪资待遇、绩效评估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保障措施,确保学科之间建立良性互动的关系。如鼓励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教师积极承担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鼓励交叉学科教师承担相关专业的教学工作,等等。
二是立足于学科基础,优化专业结构。根据学校学科分布情况和学科发展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如根据学科交叉、融合与分化的趋势,设置适应战略新兴产业的学科交叉专业,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三是借助学科发展成果,拓宽专业口径。根据学科知识发展的新动态,将学科前沿知识及时应用于人才培养中,丰富专业内涵,拓宽专业适用面。
(二)建立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的长效机制
一是中央层面建立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应该建立由国家发展与改革部门、统计部门、商务部门、人社部门、教育部门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协同组成的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及时收集相关的数据与信息,建立科学的模型进行分析处理,及时、准确地向高校及社会大众发布人才需求总体情况。与此同时,建立专业设置监测预警机制,设计观测点,确保专业设置受到科学的监控。
二是地方政府建立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我国区域经济差异较大,作为地方高校必须积极主动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样既能使高校专业设置实现科学性和合理性,并能凸显高校的办学价值。为此,一是要建立信息通道,让地方政府及时向中央层面上报人才需求情况;二是建立合作平台,让地方政府、当地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将人才需求直接反馈给高校,为高校在专业设置决策中提供参考。
三是高校自身科学论证、立足长远,做好专业设置与专业发展规划。以现实为依据,以未来为目标,既要注意与即时的社会需求对接,又要考虑与长远的社会需求对接;既要服务社会,又要避免功利主义。
(三)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
一是凝炼专业特色,提高专业培养质量。高校应认真研究,明确专业培养规格,不再照搬别的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使得专业人才培养具有自身特有的规格,同时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二是优化专业结构,突出重点专业与优势专业。首先,高校在专业申请中不求全求大,必须有所舍弃。其次是处理好重点专业、优势专业与一般的专业的关系,如招生人数、经费投入、师资引进等方面应该有所侧重,但不能因为重点专业、优势专业的建设而弱化一般专业的建设。三是高校的专业设置坚持动态优化的原则,即根据学校的内外部情况的变化相应地进行调整。
三是体现办学传统,突出文化积淀。一是长期坚持开设反映学校历史沿革的专业。二是通过开设一些具有特异性的专业突出办学传统与文化积淀,如民族院校开设民俗学或民族体育专业,农林院校开设职业教育学与教育生态学。三是将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文化传统渗透到各个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使得专业教育不再只是知识教育,而成为包含情感思想的文化教育。
(四)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一是普通高校严格遵守专业设置的法律法规。如对于本科院校而言,必须严格遵守《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是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指导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规定了高校设置专业的基本条件: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习基地等办学条件,有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应该说国家的有关规定是比较具体的,而且是比较科学的,高等学校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
二是政府职能部门建立专业设置合法性检查机制。政府主管部门对高校专业设置与建设进行合法性检查,并使这种检查常态化。检查的目的一是核实高校是否遵守专业设置的有关规定;二是进一步核实其专业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三是督促高校认真落实专业建设规划,帮助高校提高专业建设的水平与能力。
(五)切合职业分类及岗位要求
一是建立职业岗位统计发布机制。建立由人社部门、工商部门、统计部门和中介组织代表共同组成的职业岗位信息采集统计平台及发布机制,定期统计与发布各类职业岗位需求的数量与规格要求,为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二是实现《职业分类大典》与《专业目录》的协同性。目前我国职业指导意义最强的文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简称《分类大典》),对劳动者的职业发展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但这个《分类大典》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编制的,教育部门、用人单位代表没有参与,所以对于高校职业人才供给、劳动者职业选择与职业转换等方面没有发挥到应有的指导作用。所以,建议分类大典的编撰工作吸纳教育部门和用人单位代表参加。同时,教育部门牵头编制的《普通高校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也必须让人社、统计、工商部门的代表及行业代表参加,从而实现《职业分类大典》与《专业目录》的协同性。
三是普通高校切实按照职业要求改革专业培养模式。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环节中,广泛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将他们对人才的要求体现在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中去。在培养过程中,打破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老三段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课程科目安排顺序方面,可以探索按照知识的相关性进行课程的衔接;课程形式一方面,建立讲授课、实践课、讨论课等多种课程形式交叉融合的态势;教学内容方面,要及时将反映现代新工艺、新技术、新思想的知识纳入课程内容中。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是同一个专业,需要体现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规格的。世界一流大学的专业方向课不是固定的,是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的,而且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了大量的活动课程。这样,学生可以按照职业需求自主地决定学习科目和学习内容,从而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注释:
[1]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徐辉,等,译.高等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65.
[2]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65.
[3]全国高校本科专业开设数量排行榜发布[EB/OL],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html/14/675934.html,2016-02-25.
[4]著名教授潘懋元抨击高校同质化:高校设专业就像撒胡椒面[EB/OL].凤凰网.http://biz.ifeng.com/city/xiamen/yuqingshiping/xiamen_2011_06/27/45595_0.shtml,2012-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