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合”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释义
2016-03-19贾冬梅
贾冬梅
摘 要:儒家“和合”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人文精髓和核心,所体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对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和推动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团结,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儒家;“和合”思想;价值释意
从20个世纪90年代中期起,儒家“和合”思想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和谐社会”的提出,使“和合”思想的现代价值进一步突显出来。从国家的“和平崛起”到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从“和谐社会”的建设到“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合”思想日益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的基本价值理念。儒家“和合”思想所展现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对社会、国家,还是人本身都具有深刻的思想指导意义。
一、“和合”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要对儒家“和合”思想有个深刻的了解,就需要对其追本溯源,查明它的本源,找出它的生成过程,了解它的产生背景,明白它的思想内涵,最终才能实现目标。
1.“和合”字义
“和合”是中华民族独创性的哲学词汇和文化理念。追本溯源,“和” “合” 两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和金文之中。许慎的《说文解字》最早对“和”这个字给予解释。“和,相应也”,意指合韵;“合,合口也”,意指合拢。历史上最早出现这个字的连用是在《 国语·郑语》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 “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和合五教” 就是使这五个方面相互融合、协调。到了春秋时期,“和”与“合”二字正式连用,构成了“和合”的范畴,并且得到了百家争鸣中各家各派的广泛认同,也产生了“和合”思想的各种不同见解。
2.“和合”思想的发展
春秋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关“和合”思想的观点论说。
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
《管子》将“和合”并举,指出:“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也。”在这里,和合是蓄养道德的目标追求,民众只要能够和合,就能产生强大的力量,从而免除各种危害。
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出发,指出天下不安定的原因在于父子兄弟结怨仇,而有离散之心。他说:“内之父子兄弟结怨仇,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 。”而和合才能使家庭、社会群体凝聚在一起,形成不离散的社会整体结构。
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把人和视为超越天时、地利的最重要因素。
庄子提出“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 的观点,认为和合是万物化生的依据,也是天乐人乐的基础,只要明白这“和”的道理,就会获得无穷的快乐,从而可达天人和合的天人同乐境界。
孔子主张儒家以“和”治国。对君主、父母、长辈、上级的“和”,表现为忠、孝、尊、崇、恭、敬,才能做到“天下有道”“天下归仁”。对中,如对自己的兄弟、夫妇、朋友、平级的“和”,表现为忠、信、义、敦、睦,“推己及人”,协调矛盾,相互支持。对自己的臣民、子女、下属、百姓也要“和”,表现为宽、厚、慈、惠,“泛爱众,而亲仁”。对国内及周边各国也要“和”,表现为信任、理解、尊重、不轻视、不敌视,加强联系、相互支持、共享太平。
孔子提出系统的和合思想, 构成了“儒家和合”思想的基石。 经过其后历代儒家学者的继承、 发展及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后, 儒家“和合”思想更加丰富。
二、儒家“和合”思想的主要内涵
儒家学派的“和合”思想主要用于指导人们来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诸多关系,用于教导人们的言行举止,用于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
1.“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则
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源于夏商周三代。夏商周时期已经形成比较明确、清晰的“天人合一” 思想,其核心是“天命在民意”。孔子以“天命”和“人道”作为联系天人之间的纽带,将“仁”作为实现贯通天人关系的途径,通过“修己”“安人”的修养功夫体悟“天人合一”之境。
2.“中和为道”的人生原则
如何规范人的行为呢?《论语·学而》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在孔子的“和合”思想体系中,“仁”是其思想基础,“礼”是实现“和”的手段,而“中庸”之道则是其重要的哲学方法论,三者统一于其追求“和合”的理想境界中。其中,孔子“中庸”的“中” 是一种准则,它要求人们共同遵循和合的原则,做到无过无不及,兼顾而不偏颇。《礼记·杂记》中也有提到:“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体现的正是“中和为道”。
3.“仁爱修身”的处世哲学
“仁”乃儒家的核心思想,孔子从人的情感和心理层面去挖掘与“和”相同的诸多积极因子,并将其升华为“仁”。“和”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但人本身存在众多消极因素,如自私、嫉妒、贪婪等,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很难达成。因此,只有用“仁”,才能有“和”,“仁”是实现“和”的有效手段。儒家认为,“仁”之所以通于“和”,是因为它根植于人类至亲的血脉联系。因此,孔子的“仁爱”从血脉关系的亲属开始,爱人首先爱亲人,所谓孝悌者,为“仁”之本。
同时,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上,孔子特别强调“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要求人们把内在的理想人格修养与外施王者之政结合起来。孔子提出不做“小人儒”,要做“君子儒”,做一个有道德的知识分子。孟子把孔子修身作用的思想发挥得更为深刻,孟子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三、儒家“和合”思想的现代意义
儒家“和合”思想作为传统和合文化的一部分,千百年来不断衍生发展, 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视角对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都产生或将要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1.秉持“天人合一”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问题已成为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重大问题。儒家和合思想中“天人合一”思想警醒我们,要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现代社会中,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愈来愈多的资源浪费,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危害人类健康的流行病的不断出现等,使得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天人合一”思想已经成为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生态哲学依据。
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重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并将其加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里去。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中,“天人合一”理念的现代转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2.传承“中和”思想,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儒家“和合”思想的出发点是人与自身的和合,通过实现人与他人的和合,最终落脚点是实现人与社会的和合。儒家“和合”思想所倡导的圣贤道德人格,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修己”之道和慎独原则对当今社会的道德重塑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实现“修己”在于“中和”。“致中和”是中庸的本意。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中庸是人的伦理道德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最高标准,因此,明确“中和为道”的真正内涵,才能真正具备高尚品格。新时期,要实现自身品德提升,实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就要学儒学,学中庸之道。
3.普及“仁爱”思想,营造社会和谐氛围
“仁爱”是儒家伦理道德学说的总纲,几千年来它已成为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成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总的指导原则。中华民族之所以有这样悠久的文明史,并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就是这个“爱”在其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老一辈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都是秉持一颗爱民之心,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习近平同志上台之后,提出“让改革成果惠及民众”“让国人共享人生出彩机会”。
树立“仁爱”的道德意识,倡导和实践“仁爱”的关怀伦理,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4.“和合共生”共筑中国梦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以来,实现“中国梦”就成了全体中国人的愿望。说到底,中国梦既是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追求幸福和美好生活的梦。我们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梦?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赵磊教授认为,就是要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尊重。我们的中国梦比起美国的美国梦,更像是目标而不是本质内涵。只有本质的东西才具有独特性。中国梦要彰显其独特性,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正如实现中国梦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符合中国文化。这里的中国文化便是以人为本的和合文化。只有在这一精神指导下,实现中国梦才有精神力量支撑。
5.“和而不同”打造良好的国际关系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一国际背景下,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方针,始终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同时,秉持与周边国家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双赢合作模式,使和合文化的影响不断扩大。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对于实现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合作共赢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和合”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主要精神,在实现自身进步、促进人际和谐、维系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虢美妮.论传统和合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实现途径[D].西安:中共陕西省委党校,2006.
[2]詹玉华.儒家“和合”思想精髓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2):83-87.
[3]刘 倩,陈 爽.传承儒家和合思想 提升公民道德素养[J].延边党校学报,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