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三峡工程的哲学分析

2016-03-19李憬然

求知导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水力发电三峡工程长江

李憬然

摘 要:长江三峡工程是人类一项伟大的工程,其目的是进一步改善人类生产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三峡工程使得长江及长江流域原有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探求其利与弊,不仅需要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兴利除弊,更要从哲学视域出发对其加以深刻的理性剖析。

关键词:三峡工程;工程哲学;长江;水力发电

长江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从孙中山先生1919年首次提出这个设想,经过几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进行了70多年勘测、试验、规划、论证、设计工作,到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三峡工程是开发和治理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工程建设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分三个阶段施工。首先,防洪库容221. 5亿立方米,建成后可将防洪标准由现在的约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保护江汉平原;其次,三峡大坝的修建可充分开发水能资源,利用具有巨大势能的水体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此外,三峡水库建成后,水深增加,可拓宽长江上游水面宽度,从而也使用水和航运条件得以改善。根据三峡工程的功能需求,枢纽主要建筑物由大坝、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可宣泄历史上未出现过但有可能出现的最大洪水。三峡水电站为坝后式厂房,有26台水轮发电机机组,可用于发电。位于左岸的双线五级船闸设计年单向通过能力为5000万吨,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内河船闸。

长江三峡工程由于规模巨大,建造复杂,一直是存在争议的工程。我们必须以科学审慎的精神、用合理的方法加以分析探索,揭示其本质,用哲学中的认识论、辩证法加以思辨,才能科学利用三峡工程,取得预期的效果,实现永续发展。自三峡工程被提出的那一刻起,三峡工程中的许多问题,诸如移民、环境等,就与其相生相伴。至今,针对三峡工程大的争论已经进行了三次。

“我思故我在”和“我造物故我在” 是两句哲学名言,“思”与“造物”是人类不可分割的完整的活动过程。人类在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中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思维,不停地造物;工程师需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拓宽自身认知的视阈,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揭开自然表象,合理改变自然界的原貌。同时,工程与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工程师要做到技术理性,一方面要辩证地看待工程技术的正负效应,做好工程技术的伦理控制。另一方面,任何一项工程技术都不能与社会发展进程相割裂,须与一定的政治体制、历史背景和社会人文相关联。

由初级的思维到高级的思维,由简单的造物到复杂的工程造物,永无止境,这就是人类的本质。没有无思维的造物,也没有不造物的思维。毛泽东说:“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认识论。”那么,什么是工程哲学?工程哲学可以理解为对工程的认识,对工程造物的思辨。

1.三峡工程建设与生态和环境

三峡工程建于长江干流著名的长江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大峡谷的河段,坝址选在西陵峡河段。它形成了长600余公里、平均水深约70米的水库。然而,巨大的工程也改变了长江原有的状态,水库淹没了部分土地,库区居民要搬迁,库区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长江泥沙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我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科学地进行分析,用哲学的理念进行思辨,以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生态”“生态的主体是谁”“生态与环境的关系是什么”三大问题。

生态是指生物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是指自然界各生物种群间和同种生物群体间生存依赖关系的状态。这一状态在自然界是不停地发生变化的。所谓生态平衡,是指各种生物生存食物链和各种生存资源的平衡,生态的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唯有这一不平衡,才产生了时时刻刻向新平衡方向发展的自然推动力,以期达到新的平衡,在新的平衡中又孕育着不平衡。如此周而复始,体现了“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法则,就是19世纪英国伟大科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主要内容。

当前全球环境恶化,生物种群减少,人类意识到自身未来的生存、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危机,注意到为了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应付出巨大的努力。这一切都是为了人,是以人为本的,决不是脱离开人的所谓要以“自然为本”。 人类早已不是生活在原始的纯天然环境中,而是生活在自然和人工的混合环境中。用动态的眼光看世界,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所谓的“原生态”。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正是遵循了自然规律,改造了不利于人类的生存环境,改善了以人为本的生态。

2.长江洪水灾害及其对策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它哺育了中华民族;但是同时因为抬高了河床,致使中下游河道行洪能力不足,造成洪水的泛滥,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自然灾害。造成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的洪水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全流域型洪水、上游型洪水、中下游型洪水。自古以来,人类在长期的抗洪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不断的实践中,认识了洪水的规律和本质,通过建立防洪工程,保护自身的安全。

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段的科学研究,人们逐步形成了科学的长江防洪对策,就是要建立完整的防洪综合体系。长江三峡工程就是长江防洪综合体系中的关键措施,即在三峡河段的末端(也是长江上游河段的末端)兴建有足够容量的水库,以调节长江的洪水流量,削减下游河道的洪峰。这可以说是长江最重要的防洪措施。经过认真的科学规划和论证,专家认为,三峡水库的防洪作用不可能有其他方案能够替代,也可以说防洪是三峡工程建设的必要条件。

三峡水库要淹没上游的部分土地,保护下游的土地,得与失的关系值得思辨。洪水灾害的本质是人与水争夺陆地面积的矛盾,如果没有人,也就不存在洪水灾害,人的智慧就在于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必须给水留有一定的陆地,做出必要的让步,保护肥沃的平原,让出劣质的贫瘠的山谷土地以换取人类生存安全。

3.三峡水库移民安置

修建三峡水库需要动迁113万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三峡库区涉及重庆市和湖北省的20个县市,是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三峡库区地形陡峭,没有连片的平地,可耕土地均为丘陵坡地,几乎所有的集镇和县城都集中在江边峡谷坡地,人口密集,环境容量有限,外来资金难以进入,难以跟上全国经济发展的步伐。这一地区最大的优势就是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和地处长江的通航要道。三峡工程的建设对于这一地区来讲是唯一的发展机遇。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目前已完成逾百万人的动迁,库区十几座县城集镇都已焕然一新,现代化的小城镇已经展现,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搬迁前相比有了跨越式的提高。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移民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居民搬迁以后的生活出路问题,要靠自身的经济发展才能长治久安。从人类的历史看,移民常常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移民常常可以成为激活民族、地区进步的力量。移民的性质和类型可以分为自发性和强制性两种,水库移民虽属于强制性移民,但这样做的结果为移民创造了有利于其生存发展的条件,强制性移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自觉性移民。移民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的变化可以向良性方向发展。

4.三峡水库水生物的生态平衡

三峡水库扩大了水域面积,形成了638平方公里的水面,水库平均水深70米,最深处比建坝前增加了113米,阻隔了原有的河道,改变了流态,改变了水温,汛期大坝泄能使水体溶解气过饱和以及水质恶化等问题都改变了鱼类和其他水生物原有的环境,使其生存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长江水系有丰富的水生物,其中水生浮游植物有321种,非浮游植物有214种,蜉蝣(无脊椎)动物有160余种,底栖动物有220多种,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鱼类有370余种,这些水生生物在缓慢变化中形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食物链。三峡水库的建成改变了水生物的生存环境,一部分水生物会适应新的环境,甚至会更多地繁殖,如有些藻类植物和鱼类有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另外一部分生物,尤其是洄游鱼类,由于被阻断了洄游通道,原有产卵场所会消失或发生改变,可能导致种群的减少甚至消亡。为了避免某些鱼类的减少或消亡,长江三峡工程早在20世纪70年代兴建葛洲坝枢纽时就已经在宜昌设立了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经过人工孵化再将中华鲟投放回长江。

应该看到,当前长江鱼类种群的逐年递减并不是三峡水库造成的,主要是捕捞过量、水质污染加重以及航运业的发展对鱼类的生存的干扰所致。这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采取综合措施保护鱼类,这也是为了人类能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长江三峡工程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智慧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江三峡工程是一个经严密科学论证的工程,规模庞大,施工周期长。从思想和认识方面看,它集中而又广泛地反映和凝结了人类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工程技术、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工程施工、工程经济和其他许多有关领域的知识和智慧。从哲学上看,我们承认作为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可知的。实际上,工程造物活动就是建立在“可知论”的思想基础之上的。但“可知论”绝不等于“全知论”,因为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在任何一个时间节点上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是存在局限性的;不过,这种局限性是可以随着人类实践的进展而不断突破的,人类的认识是无穷无尽、无止境的。三峡工程的建设者对三峡工程的认识和实践并没有结束。历史在前进,人类的认识和实践都在发展。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深化和提升人类的认识能力,人类的工程能力才能不断提升,工程理念才能不断升华,工程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才能在愈来愈和谐的道路上愈加紧密。

参考文献:

[1]殷瑞钰,汪应洛,李伯聪.工程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彭宜君.三峡工程引发的伦理论证及其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3]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我造物故我在[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4]陈万求.工程技术伦理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黄真理.三峡工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J].生物多样性,2001,9 (4).

[6]何燕生.三峡工程与可持续发展[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7]陈永柏.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2):112-113.

[8]王儒述.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及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2,11(4).

[9]陈德基,汪雍熙,曾新平.三峡工程水库诱发地震问题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8).

猜你喜欢

水力发电三峡工程长江
长江掠影
三峡工程高清影像公布 等
电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探讨
化学阶段性创新测试题
水电站水工监测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水轮发电机组的安装质量控制措施探讨
长江8号
规模第一的水利工程
长江8号
长江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