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模态识读能力培养的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2016-03-19张欢雨

安康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读写能力语篇模态

张欢雨,顾 颖

(常熟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基于多模态识读能力培养的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张欢雨,顾颖

(常熟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新媒体时代的科技和社会文化现实对交际和沟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不仅要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进行有效沟通,还必须掌握那些对于理解和建构多模态语篇至关重要的技能,具备娴熟的多元识读能力。因此在全球化时代,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英语教学的关键任务,而多模态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多元识读能力;多模态语篇;英语教学模式

在1440年古腾堡发明印刷机之前,通常只有抄写员和神职人员才具有读写能力,到了20世纪,一般也只有富人群体才能识字。直到20世纪下半叶,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读写能力才得到普及。传统上,读写能力是指对于文字文本具有阅读和写作能力,然而进入21世纪,读写实践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化,在技术进步、文化多样化的社会,读写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传统的阅读和写作界限,拓展到各种交际模态。人们必须认识到他们的读写实践对象是一个全球化、网络化、文化多样化的世界,越来越多的知识是通过数字语境中不同的模态——文字、图像、视频等以相互交织的形式呈现的。人们不仅要能够理解这些信息,还必须能够用同样的多模态方式来呈现知识和表达思想。由此可见,“读写”的意义扩展了,它不再专门用来表示理解和书写文字,而是指理解和生产多种交际模态的能力,即多模态读写能力,或多元识读能力。

社会符号的多模态化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Royce提出了多模态话语的分析框架[1];胡壮麟论述了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2];李战子等系统阐述了多模态符号学的理论基础、研究途径与发展前景[3]。目前多模态符号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视觉模态和图文关系。Kress&van Leeuwen把系统功能语言学运用到非语言符号的解释中,将各类意义的图像特征和实现方式进行了细化,建构了较为完善的分析视觉符号的语法框架,能够有效分析视觉模态中除文字之外的其它要素,如照片、漫画、图表、视频等[4]。这些相关研究为多模态识读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一、多模态英语教学模式的意义

1994年,一批学者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新伦敦召开会议,后来他们被称为“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NLG)。1996年,他们在《哈佛教育评论》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发表了题为“多模态识读教学法:设计社会未来”(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的论文,创造了术语“多元识读”(multiliteracies)[5],标志着多元识读研究的开端。其研究主要涉及日益复杂文本的两个高度相关的方面:一是多模态意义建构方式的扩散,即文字已经成为视频、音频和空间等模态构成的复合话语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二是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越来越显著,其特点是地区多样性和全球连通性。本文的讨论将聚焦于多元识读的第一个方面,即多模态语篇的意义建构方式。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逐步升温,如李战子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对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具有积极的意义[6];胡壮麟指出了培养多模态识读的重要性,他认为多模态识读能力是多层次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能够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来理解和产出多种模态的语篇[3]。但国内学者对multiliteracy一词有不同的翻译,胡壮麟称之为“多模态识读能力”或“多元识读能力”[7];朱永生译作“多元读写能力”[8]。从词的外延来看,“多元识读”比“多模态识读”的涵盖面更广一些,如前者还包括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但现在学界基本混用,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本文也不作区分。标题采用“多模态识读能力”一词,旨在强调英语语境中各种模态或符号系统,如视频、图片、手势、动画等已经和语言文字紧密结合,构成一个意义表达的整体,无法分割,忽视其它模态的存在而形成的读写能力是不完整,甚至是有误导性的。

我国英语教学界通常把发展读写能力放在首位,随着“哑巴英语”问题的凸显,近年来又开始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外语教育界普遍认为:学习者如果能在具体语境中流利地听说读写,就具备了外语交际能力。这种教学和培养模式的核心仍然只是语言文字,但现代社会的交际形式和模式已经超越了语言文字,涵盖各种符号或模态,形成了多元化的传播和表达方式,因此英语交际能力应该扩展为在具体语境中的多模态或多元交际能力。

具体来看,学生毕业后进入职场,会在不同的交际情景中使用到英语,他们有可能和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具有不同口音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这其中既有面对面的口头交流,也有电话和视频会议等远程交际模式;通过书信和电子邮件进行的较为正式的书面通信;同时还有通过网络即时通信工具,如MSN、QQ、微信等进行的实时沟通。他们还需频繁利用网站、博客、论坛等网络资源搜集信息。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全面的多模态识读能力。但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无论是教材也好,课堂教学模式也好,都注重单一模态,即主要关注语言文字识读能力的培养,而对于网络识读能力、英美文化中的体态、肢体语言、空间表现意义以及跨文化差异等多模态、图片漫画等多符号系统介绍不足,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普遍薄弱。所以,英语教学中的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内容和框架

要发展多元识读能力,学生需要具备哪些技能呢?首先,多元识读能力是根植于传统读写实践中的。学生必须把在传统的英语读写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抽象思维能力运用到多模态文本的解读和意义建构过程中去。其次,各种模态有着独特的结构和运行逻辑,识读它们的方式也不尽相同[9],比如理解书面语就要求人们运用一套完全不同于理解口语的逻辑思维体系。Kress也认为不同的交际模式是由不同的认知逻辑支配的,他指出“展示在我们面前的世界和陈述出来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10]。多元识读中的每一个类型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功能,学生要想具有多元识读能力,就必须能够理解和掌握各种模态的特点和内在逻辑。

因此,除了语言文字的读写,多元识读应当涵盖各种模态和元素,英语环境中的多元识读能力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视听识读能力:理解图片、动画、视频和声音信息的能力;电脑识读能力:使用电脑及软件完成实际任务的能力;空间和体态识读能力:理解英美文化中空间布局和肢体动作传递信息的能力;电子媒介和互联网识读能力:理解超文本、多媒体以及电子交际形式,如微信、博客、MSN等的能力;多元文化素养:能够理解和识别不同文化中习俗、价值观和信仰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在多模态文本中,每种模态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而多种模态组成的复合话语也有着自身的结构,新伦敦小组称之为“设计”(design),即语言学家所谓的“话语结构”或“语类”,可以用来思考和描述多模态识读现象。新伦敦小组之所以采用“设计”这个术语,是因为他们把教育者设想为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并希望学生能够“设计自己的未来”。“设计”包含三个元素:“可用设计”(available designs)、“设计过程”(designing)和“重新设计”(the redesigned)。他们认为多元识读能力形成的前提是我们能够理解和运用各种“设计”,并且提出了一个培养多元识读能力的教学框架,以便能够让学习者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交际渠道的多模态化。

“可用设计”主要指人们熟悉了解,并且可以自由运用的话语形式或文体。我们当前最为熟悉并且可用的“设计”就是语言设计,这些口语和书面语文本是以语篇的形式呈现的,而许多这样的话语结构或语类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例如叙事和说明语篇的组织结构和句法模式,已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讲解,而这些语类的文化和语言变体也得到了很好的阐释[11]。

但一般来说,学生普遍对视觉模态、听觉模态、空间模态等所构成的复合语篇的可用设计或结构了解并不充分,而视角、页面布局、音效和空间结构等的安排是形成多模态识读能力所必须掌握的结构或“语法”。新伦敦小组坚持认为,学生应该学会用来描述这些可用设计的元语言,也就是说,他们应该能够清楚地讨论多模态语篇的设计或结构,以及学会运用这些结构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想法。教师和语言学家们通常重视帮助学生发展元语言能力,来讨论传统的文字语篇,但在多模态和多媒体时代,他们更需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发展多模态的元语言能力。

“设计过程”这个术语是指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各种“设计”的过程。具体来说,学习者通过理解吸收,把多种模态的符号资源转化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在帮助学习者了解各种模态的结构或表达特征后,教师应当为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如英语演讲、辩论、小组讨论等,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符号体系的特性或“语法”。通过自己的理解记忆,与同伴的讨论和争辩,将这些设计转化为自己表达思想和意义构建的资源,从而为自己写作多模态语篇奠定坚实基础。Kress认为,学习者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模态来理解和建构意义,他们需要掌握各种模态的“设计”,除了语言文字模态,还应包括如下方面:

视觉模态:图片或动画、雕塑、远景、场景、视角、页面布局、屏幕格式等;

音频模态:音乐、环境声、噪音、警报、语音语调等;

手势模态:肢体语言(如手和胳膊的动作)、表情、眼神和目光、体态、步态、着装、发型、典礼和仪式等;

空间模态:远近距离、间距、布局、人际距离、建筑、街景、景观等;

最后,能将以上所有模态有机联系起来,并构成统一完整的多模态语篇,完成意义建构过程。[10]

“重新设计”是指多模态表达能力,即学生通过学习和消化上述“可用设计”,自己生产或创作多模态语篇的过程。学生们选取可用的设计,通过深度理解,把这些设计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根据自己的目的创造性地生成所需要的多模态文本。比如,当学生在重新设计过程中运用网络识读能力时,他们一方面要具备在阅读传统文字语篇时发展起来的解码策略、词汇和推理能力等;同时,他们也需要一些额外的信息处理能力,包括必须知道如何使用搜索引擎来定位信息,并能阅读搜索的结果,查找英文网页上的信息,推测其他相关信息的位置,并通过选择指向另一个网站的链接来查找这些信息;必须能够批判性地评估这些信息是否精确可靠;并能推测这些语篇是如何被作者塑造出来的[12]。即语篇成品经过了作者怎样的加工处理,而这些信息又能否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必须通过创建一个互文文本来合成信息,这一过程涉及整合文字和图形信息,考虑页面布局和字体的选择等等。

三、教学策略

教育工作者和语言学家应当如何提高学生多元识读的流利程度呢?新伦敦小组建议,多元识读教学应该包括四个基本策略。它们是“情景操练”(situated practices)、“明示教学”(overt instruction)、“批判性构建”(critical framing)以及“改造式应用”(application)[5]。

“情景操练”指的是英语学习活动,首先应建立在学生所了解和熟悉的经历上,为他们模拟场景,引导学习者综合运用各种模态和符号资源来进行语言操练。这些场景可以源自于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生活中积累的经历,如乘坐交通工具、问询、看病、寝室生活等他们熟悉的情境。即通过向学生提供可能在工作场所或社区环境中发生的模拟经历来锻炼它们的多元识读能力,在这些语境中学到的话语结构可以推而广之,从而在真实的多模态语境中得到应用。

“明示教学”主要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干预,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引导。虽然教师已经不再是学习过程的绝对主导,但是有效的引导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干预主要发生在以下情境:教会学生使用元话语讨论可用设计、提供学生各种策略以促进他们理解各种模态的内在结构,从而提高多元识读能力;培养学生构建新意义的能力,即帮助他们进行重新设计或生产新的文本、图形、网站或视频等多模态语篇。明示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即对学习过程有意识的自主控制能力。

“批判性构建”主要指教师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文化和知识背景,对多模态语篇所建构和呈现的意义进行反省、思考和评价。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国外英语网站上的一幅图片,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经验来进行意义分析和评价,得出的结果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通过讨论和辩论来锻炼他们对英语语境中多模态语篇的批判性分析能力。批判性分析要求学生抽身事外,结合情景和上下文,保持一定的距离来观察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批判性构建要求学生选择适当的工具、技能等来完成交际任务。没有一个在任何文本或图片中都普遍适用的真理;任何被告知的、展示的或学习到的内容都具有主观性,即都经过了作者的选择和重组。学生们必须考虑是谁选择了多模态语篇的文体和话语结构(可用设计),目的又是什么;必须认识到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人们对多模态文本的理解和阐释(设计的过程);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人们在语境中选择特定的文本、图像或声音,在可用设计中选择特定的结构或模式,创造和生产新的多模态语篇(重新设计)。

“改造式应用”主要指设置新的情景,让学生必须以创新的方式在新的情景或语境下使用他们所学到的设计或话语结构,从而构建自己所需的多模态语篇。这其实就是学习者进行重新设计的过程,即把结构或框架(可用设计)从一个语境中剥离出来,对其进行改造,使它们在新的语境中也能适用,从而完成重新设计。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带来了话语的多模态转向,识读对象也相应地从语言文字扩展到多种模态构成的复合语篇。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习者的多模态识读能力是为了顺应这种时代变化所带来的新挑战,即在信息爆炸和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英语学习者要掌握不同模态和符号体系的意义建构模式和特征,熟悉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正确理解以多媒体网络手段呈现的多模态语篇,从而对现实世界产生正确、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并利用多模态话语来生动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1]ROYCE,T.D.Intersemiotic complementarity:A framework for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M]//In T.D.ROYCE&W. L BOWCHER (eds.) .New Directions in the Analysis of Multimodal Discourse.New York: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7:63-109.

[2]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3]李战子,陆丹云.多模态符号学:理论基础,研究途径与发展前景[J].外语研究,2012(2):1-8.

[4]KRESS.G and VAN LEUWEN,T.Reading Images:The Grammer of Viusal Design[C].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6.

[5]New London Group.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J].1996(1):60–93.

[6]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

[7]胡壮麟.PowerPoint——工具,语篇,语类,文体[J].外语教学,2007(4):1-5.

[8]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8(4):10-14.

[9]OLSON,D.Oral and written language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of childre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J].1977(27):10–26.

[10]KRESS,G.Literacy in the new media age[M].London:Routledge,2003.

[11]WESTBY,C.E.The effects of culture on genre,structure,and style of oral and written texts.In G.WALLACH&K. BUTLER(eds.).Languagelearningdisabilitiesin school-ag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M].Columbus,OH:Merrill,1994.

[12]LEU,D.,MCVERRY,J.G.,O’BYRNE,W.I.,ZAWILINSKI,L.,CASTER,J.&HARTMAN,D.K.The new literacies of online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the irony of no child left behind.In L.M.MORROW,R.RUEDA& D.LAPP(eds.),Handbook of research on literacy and diversity[M].New York:Guilford,2009.

【责任编校胡景乾】

The English Teaching Mode Oriented at the Cultivation of Multiliteracy

ZHANG Huanyu,GU Y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Changshu Institute of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Jiangsu,China)

The technological and socio-cultural realityin the newmedia era puts forward newrequirements for social members’communication ability.English students should not only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in both written and spoken language,but also should grasp the vital skills to understand and construct multimodal discourses.Therefore,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multiliteracy has become the key task ofEnglish teaching,and tobuild and develop the multimodal English teachingmode becomes particularlyimportant and urgent.

multiliteracy;multimodal discourse;English teachingmode

G642

A

1674-0092(2016)02-0116-04

10.16858/j.issn.1674-0092.2016.02.028

2015-12-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多模态新闻语篇评价策略研究”(14YJCZH203);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多模态新闻语篇符际间性与评价机制研究”(2012SJB740001)

张欢雨,男,江苏苏州人,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顾颖,女,江苏常熟人,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读写能力语篇模态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Your trash for our books
Letter time 书 信 时 光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提高小学生读写能力的方法研讨
车辆CAE分析中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应用与对比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