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
2016-03-19卢翠亭周志文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卢翠亭 周志文(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
卢翠亭周志文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任务。当今互联网已发展成为理论体系大众化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阵地。要想全面占领和充分利用互联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并不容易,需要我们转变传统意识,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受众分析,加快理论改造。
关键词:互联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路径
Abstract:The 17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 forward the task of populariz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owadays,theinterne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It is not so easy to fully capture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internet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theory system,which needs us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consciousness,strengthen the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deepen the audience analysis,and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heory.
Key words:Internet;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paths
党的十七大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1]26这就提出了理论体系大众化的任务。互联网已经成为超越期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第四媒体”,成为信息传递和理论推广的有效载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不仅要全面占领互联网阵地,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载体优势。这既可以促进互联网的健康有序发展,更能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进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与互联网发展相辅相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是指通过各种载体和方式使理论由深奥到通俗、由抽象到具体、由少数人掌握到大众普及的整个过程,最终目的是让理论被大众认可、信服并最终自觉践行。理论的大众化离不开一定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伴随互联网的产生和壮大,这一新媒体必将在理论体系大众化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互联网作为新媒体要想获得健康的成长,也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正确理论的引领。互联网从产生之日起就处在各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的包围之下。保证其健康发展,发挥其积极作用,必须用正确的意识形态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9推动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在与各种错误思想、思潮的斗争中保持战斗力,才能争取最广大人民的支持,从而使互联网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发挥正能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也离不开互联网的推动。一方面,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理论体系大众化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6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8.8%,已经将近我国总人口的一半。[2]这样的网民规模已经成为理论体系大众化过程中的“绝对大众”。另一方面,互联网是理论体系大众化的有效载体。互联网融合视觉、听觉于一体,集文本、数据、图片、影像于一身,实现了对传统媒体的全面超越,可以更加有效和有趣的传播信息;互联网的超时空特点将全球变为一个“地球村”,大大提高理论体系大众化的时效性和范围;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和互动性特点,更能体现网民的真实意愿,更能贴近民众,从而也更能得到支持。
二、利用互联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并不容易
毫无疑问,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必须全面占领并且有效利用互联网。但是,就目前的现实来看,这还面临很多难题。
首先,互联网上各种意识形态的冲击,使我国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受到影响。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性是一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借助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特征,各种思潮和意识形态利用这一工具加强对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冲击。网络逐渐成了个人主义、激进主义、新权威主义、无政府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的集散地,这也大大阻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进程。西方发达国家始终没有忘记和停止对我国的渗透和演变,互联网自然成为他们实现其政治目的有效手段。正像美国前任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所说的“:中国不会拒绝网络,拒绝网络就是拒绝现代化,中国不拒绝,我们就有武器”。[3]
其次,传统的理论体系大众化传播方式也给互联网的引入造成阻碍。传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传播更多的是采用谈话、授课、写文章等方式,借助于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媒体来进行。而互联网的引入给这种传统传播方式带来了不少挑战,主要体现在去中心化和双向互动性等方面。在互联网中,每一个网民都可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并且随时都可以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互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就目前的现实来看,数字新闻、网络报刊、手机热点等新形式逐渐成为人们更加喜爱的信息接触方式。在互联网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的同时,我们还没有摆脱传统意识的影响。一方面,我们在意识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国家一再号召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占领,但从目前落实的情况来看并不理想,真正成功的案例、模式并不多见。另一方面,我们在技术上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和改进。尤其是高素质的互联网理论体系大众化人才队伍亟需完善。
此外,网民主体性意识的高涨也给理论体系大众化带来困难。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大大提高了人们的主体性意识,而当今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更彰显了网民的主体性意识。互联网一方面给人们平等交流、信息共享提供了极好的场所,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信息的极大泛滥,甚至很多掺杂其中的有害信息干扰视听、挑战权威,给政府等权威部门的管理和控制带来了极大不便。在这种情况下,再利用传统的舆论控制手段收效甚微。从而导致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进程受到阻碍。
三、有效利用互联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必须做出改变
第一,改变传统意识,学会互联网思维方式。党和国家必须意识到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意识形态之间没有硝烟的战场,已经成为各种思潮向马克思主义争夺民众的讲坛,“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然会去占领”。[4]194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观念,用互联网思维方式来武装自己,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一新媒体,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阵地。一方面,各级党委要提高重视程度,自觉把互联网理论体系大众化工作纳入各自的工作部署和议事日程,切实制定推进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实施方案。另一方面,加快建设理论体系大众化的网络载体,包括党报、党刊等网络数字平台建设,让主流媒体举起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大旗。此外,领导干部、政府工作人员、相关理论工作者等都要自觉学习网络、利用网络,以积极融入的心态加入到互联网工作中,虚心听取网民意见,加强收集网民建议,让互联网成为深入民众、科学决策的有效工具。
第二,合理利用资源,加快互联网人才队伍建设。利用互联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离不开强大的理论教育、宣传普及队伍。最理想的人才是既精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又具有扎实的网络技术素养,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软硬件,还能对网络保持敏锐的嗅觉,能及时发现、灵活处理网络上的各种思想和观点的人。但鉴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这种理想人才数量还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这就要求我们的理论队伍既要包括一批讲政治、懂原理、通语言的学者,负责理论的创新和转换;还要包括一批具有坚定立场、精通网络的专门技术人员,负责搭建网络平台的建设工作。此外,培养一批网络意见领袖也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之举。他们的看法和观点往往能够得到“粉丝”们的拥护和传播,在引导网络舆论、处理网络波动方面能起到很大作用。
第三,结合专业知识,推动科学的受众分析。科学的受众分析是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关键一环,可以大大提升理论体系大众化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但这也是目前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薄弱环节和难点。进行科学的受众分析,首先要尊重受众的主体性,这是进行有效受众分析的前提。其次,找到合理的分类标准是受众分析的难点。传统大众分类方式主要采取阶级或阶层的标准,但是在互联网背景下,虽然同一阶层或者地域的网民可能会有某些相似的特点,但这较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可变性。这就给合理的受众标准选择制造了困难,需要我们结合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继续研究。
第四,不断创新,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改造。在前期受众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特点对理论进行改造和创新。一方面对理论内容进行转换,把抽象、深奥的学术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使内容更加简单,贴近民众实际生活。正如列宁说的:“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5]467-468在合适的地方可以多利用网络语言,比如习近平曾用过的“蛮拼的”、“点赞”,李克强曾用过的“大道至简,有权不能任性”等就是网络用语的良好典范。另一方面对理论传播的形式进行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多媒体优势。比如,针对农村网民群体,相关主题电影、电视剧可能更受欢迎;针对学生网民群体,QQ、微信、微博、博客等通讯载体,甚至相关主题的网络游戏会更有效果。但是,在理论改造的同时,要始终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内容通俗但不落庸俗,要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不能变;二是形式多样但不离主题,要始终坚持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为己任。
参考文献
[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EB/OL].[2015-12-31](http://www.cnnic.cn/hlwfz yj/hlwxzbg/).
[3]周如俊,王天琪.网络舆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思想理论教育,2005(6).
[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5]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7-0221-02
作者简介:卢翠亭(1970-),女,山东莒县人,硕士,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周志文(1971-),女,山东莒县人,硕士,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