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茶马古道的历史考察
2016-03-19张家琪郭风平
张家琪,郭风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陕西茶马古道的历史考察
张家琪,郭风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茶马古道不仅是我国而且是人类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从历史文献资料来看,除了西南的滇藏道、川滇道、川藏道、岷山道外,从四川通往陕甘地区之间也存在着一条极其重要的茶马古道,即秦蜀道。这条道路以陕西为中心,连同西南的道路形成了覆盖西部的交通网络,在茶马古道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在分析陕西茶马古道存在的可能性的基础上,探讨了从陕西出发的茶马互市路线,揭示了陕西在茶马古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陕西;茶马古道;历史地位
自1992年以来,由木霁弘、陈保亚、李旭、徐涌涛、王晓松、李林等人抓住滇、藏、川这个多民族、多文化交汇之地的历史和文化特征,尤其是根据曾经活跃在这一带的“马帮”贸易,提出了“茶马古道”这一概念。这一概念提出之后,立刻把人们的关注点引到了西南地区。然而,它却忽略了西北地区在茶马古道中的重要作用,甚至都不承认西北曾经是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北茶马古道上不能忽视的一个地方就是陕西,在西北地区的茶叶贸易中,产茶区主要通过陕西将茶运往西北面的新疆、内蒙古等地甚至中亚,向南可输往川藏以至于印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对有关西北地区的茶马贸易的存在问题,周重林等在《茶马古道的范围与走向》中初步探讨了唐蕃古道和川陕道[1]。笔者试图通过论述陕西茶马古道存在的可能性,进而探讨从陕西出发的茶马互市路线,以揭示陕西在茶马古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一、陕西茶马古道存在的可能性
(一)陕西茶马古道存在的自然条件及物质基础
陕西地跨南北,存在多种类型的农区,南部的大巴山浅山丘陵地带、米仓山山地、汉水谷地和秦岭南麓均属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76%以上,年平均气温15℃,这里的土质为微酸性,加上生态环境优越,是我国最适宜发展茶叶生产的地区之一。陕西不仅产茶,且一度曾有“第一贡茶出陕南”[2]之说,说明陕西茶叶品质也十分优良。优越的自然条件,是陕西茶马古道存在的最根本的依据。
在历史资料中亦不乏陕西产茶区的记载,据唐朝陆羽《茶经》载:“茶树,金州(今安康)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梁州(今汉中)生褒城,金牛(今宁强)二县山谷”[3];《明太祖实录》卷70亦载“户部言,陕西汉中府、金州、石朱、汉阴、平利、西乡县诸处,茶园共四十五顷七十二亩,茶八十六万四千五十八株,每株官司取其一,民所收茶,官司给直买之。无户茶园,以汉中府守城军士薅培,及时采取,以分为率,官取其八,军收其二。”[4]由此可见,秦岭以南的安康、汉中都是陕西省的重要产茶区。陕南的优质茶叶品种,尤其以“紫阳银针”、“紫阳毛尖”最具代表性。据史料记载,唐朝前期,安康(今陕西省安康市)就是当时宫中“贡茶”的重要来源地之一,直至清光绪年间,紫阳县的“紫阳贡茶”仍是宫中贡品。《紫阳县志》载,“陕西紫阳茶区产茶十三万斤,又四川保宁府转茶一百万斤,赴西番易马”[5]。可见,陕南地区所产茶叶品质优良,是上贡朝廷的主要地方特产之一,同时安康茶和汉中茶也成为茶马贸易的主要茶源。这些因素奠定了陕西在茶马贸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陕西不仅产茶,同时也是茶叶加工的重要场所。陕南的汉中是陕西最大的茶叶加工地,不仅加工本地所产茶叶,从四川、湖南运来的茶也多在汉中加工,这样汉中每年存贮的茶叶就达百万斤之多。陕西关中的泾阳也是一处著名的茶叶加工地,所产茶为泾阳砖。此茶以湖南安化黑毛茶为原料,送至陕西泾阳经过手工加工制而成,俗称茯茶,属于黑茶,是后发酵的茶。制作此茶的关键在于在径阳进行二次加工的过程中,经过一道独特发酵工艺,茶叶中生长繁殖了一种益菌,俗称“金花”,被称为冠突散囊菌,改变了原来南茶的风味,并且提高了品质。我们知道气候对制茶的影响十分重大,古人在《大观茶论》 《品茶要录》等著作中皆有论述,甚至连制茶时的日光、气温都影响到茶的色泽。茯茶的制作条件更是苛刻,有“三不能制”之说,即离了泾河水不能制;离了关中气候不能制;离了秦人的技术不能制。“金花”的形成需要特定适宜的温度和风力,关中气候得天独厚,径阳有充足的日光,年均日照时数2195.2小时,地处四关之中,有高山和长城的阻挡,进入关中风力已然变小,自然泾阳就成为了茯茶加工地的不二选择。得益于加工过程中“金花”有益霉菌的形成,此茶风味独特且比绿茶、红茶等茶的消脂功效更大,又兼具消腻提神补充人体所需维生素之功效,深受以肉、奶为食的边疆少数民族的喜爱,成为茶马贸易中最受欢迎的茶品之一。所以泾阳也就成为陕西一处重要的茶叶加工地。这些情况构成了陕西茶马古道存在的另一个物质基础。
(二)陕西茶马古道存在的政治基础
茶马古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前期,至今仍有修筑蜀道的古歌谣“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度兰沧,为他人”流传。自此之后,随着茶马贸易的发展,茶马古道网络也不断形成。从唐后期茶马贸易兴起,宋明进一步发展,到清朝茶马贸易逐渐衰微,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长安(西安)因地处我国腹地,作为西北重镇,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交通枢纽,从而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了茶马贸易的中心点。战马作为治国安邦、行军作战的必需品是当时统治者面临的一大问题,而茶叶是以肉食为主的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历代统治者利用这一特点,为了得到西北的优良的战马,也为控制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制定一系列的茶马贸易的政策,设立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机构。清顺治元年(1644),在西北地区设立五个茶马司,即西宁司(驻西宁府,古羌族地)、移胜州司(驻眠州)、河州司(驻河州)、庄浪司(驻平番)、甘州司(驻兰州),均属今甘肃省。同时,沿袭明制,设巡视茶马御史一人,统一管理五个茶马司。后令甘肃巡抚兼管,最后划归陕西总督管理。
二、以陕西为起点的茶马古道交通网络
经过千百年的茶马贸易的发展,以陕西为中心的茶马贸易网络逐渐形成。据“议茶马事宜疏”载,“盖陕西通番之路有三:一曰阶岷,一曰临洮,一曰兰州”[6],也就是说此时已形成了由关中通往西北、西南的地区的三条主要通道。另外,在陕南以汉中为中心大致形成了另外一条商业贸易道路即秦蜀道,该路全长约1000公里,北通秦州(天水),南达成都。此路以汉中为中心一分为二:一是汉中至秦州,为古蜀道祁山道的一部分,亦称北蜀道;二是汉中至成都,为蜀道金牛道,亦称南蜀道。北蜀道,是沿河谷地带通往西部直至甘肃天水,自汉中出发途经勉县茶店、煎茶岭、峡口驿、白水江镇,越青泥岭到达徽县,再向西北经、高桥、穿白音峡,直抵天水,全程约380公里①。自宋代以来这条通道就担负着陕南茶叶同西北马匹贸易的重要任务,故而直至明清时期一直是西北茶马贸易的重要商道。南蜀道,北起汉中南郑,经南沮口、青羊、大安、至勉县金牛驿,过五丁峡、五丁关,至宁强转西南牢固关、黄坝驿出陕西,进入四川广元,经绵阳最终至成都。由此可知,陕西的这两条重要商道,一条通往西北,一条通往西南,都是同少数民族地区茶马贸易的重要通道。这两条商道成为陕西沟通西北、西南的通道,为陕西在茶马贸易史上地位的奠定具有重要意义。
除此之外,在两条主道之外还有通往各地的商道,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散关道(或窑坪道),是陇右通往川陕地区的主要商道;另一条是阴平道(或称甘川道)是陇右入川的一条捷径,该道起自四川绵阳,经江油、青川,翻越悬马关至碧口镇,沿白龙江而上,经文县、武都、宕昌、岷县进入甘南、临夏、临洮、兰州,直抵青海番地及西藏地区。
秦蜀茶马古道干线及支线上均设有茶马交易管理机构,如茶马司、巡检司、批验所等,检查运茶贩们的运茶手续等。这些商道连同川藏道、滇藏道、川滇道一起构成了陕西同西南、西北茶马贸易的交通网络。
三、陕西茶马古道在茶马贸易中的地位
(一)茶马互市的核心中转站
陕西地处西北重镇,地域上与甘肃、青海和西藏相连,自古以来就是与西南、西北少数民族紧密联系的地区之一。从历史地理和地缘政治上就决定了其在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位置,自宋、明以来西北地区就是官方茶马贸易的主要地区,茶马司、马场、卖茶场等机构在陕西大量设置,故而陕西便成为了茶马互市交易的主要集散地。由上文分析可知,以陕西为中心形成了通往西北、西南的交通网络,茶马贸易通过这些商道在陕西集散、中转。产茶地将茶叶运输至川陕地区的茶马司以备易马,西部少数民族商人也从各地长途赶运马匹至川陕交界地区的马场或茶马司贸茶。在茶马贸易中若遇到陕南、四川茶叶不足,便需从两湖等地转运,这些茶叶都要经此转运,故而奠定了陕西在茶马古道上中转站的重要地位。
从地理上位置上来看,陕西地处西北交通要道,地跨南北,关中向西沟通河西走廊直通西域,由汉中可南通汉江、西南通巴蜀;从政治方面来说陕西是西北的政治中心;从经济方面来讲,陕西是通往西北、西南商贸交通网络的中心点,是东西交流的转折点。这就在地理、政治、经济各个方面,沟通了东西,促进了全国在物质、文化方面的互通有无,丰富了中原和边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
(二)促进了民族间的和平交流
茶马古道是人类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在中国古代东西民族交流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秦蜀古道及散关道、甘川道等茶马古道不仅在古代茶马交易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还是数千年来联系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经济纽带、文化纽带和民族、宗教交流纽带。尤其在有明一代和清朝前期,由于同北方少数民族长期对峙和征伐,急需西北、西南地区的战马,而茶叶则是西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因此,政府开通官办茶马古道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边防,确保国家安全。
自秦汉以来,西部少数民族快速机动的骑兵战队和彪悍的作战能力,常常搞的中原王权手忙脚乱,难以应付。历史上少数民族同中央政权的冲突,其直接起因都是为了从中原获取日常生活用品,其中茶叶就是要获取的重要生活必需品。故而,茶叶就成为中原汉族王朝用来制驭西部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之一。用茶叶交换马匹,一方面满足少数民族的需求,使他们不至于南下扰乱中原;另一方面用茶叶换马,既耗散了少数民族的作战工具,又加强了中原王权的军备力量。然而,至明清时期,茶马互市的经济需要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通过茶马交易巩固国防的政治需要。对此,明代主管西部茶马交易的都御史杨一清一针见血的指出国家在西部搞茶马交易的实质就是“戎人得茶,不能为害,中国得马,是为我利……实贤于教万甲兵矣”。国家通过茶马茶马贸易,使“西陲宴然,终明世无蕃寇之患”,就是通过这样一种贸易关系,保障了各民族间的和平交流,实现了国家保障边疆安全稳定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千余年里的茶马贸易中,陕西成为了茶马古道的中心,形成了以西安、汉中、安康为茶马古道的起点和边茶贸易的集散地、转输地。陕西茶马贸易具有辐射面积大、贸易成交数额大、官方主持、民间参与的特点,同时还负载着富国强兵、民族交流和民族团结的政治使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
[1]周重林,凌文锋,张娟.茶马古道的范围与走向[J].中国文化遗产,2010(4):35-41.
[2]徐凯,张安,高俊清.“第一贡茶”出陕南[J].农业考古,2011(2):205-207.
[3]陆羽.茶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32.
[4]郭厚安.明实录经济资料选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26.
[5]紫阳县委.紫阳县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250.
[6]丁守和,陈有进,张跃铭,等.中国历代奏议大典[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4:1143.
【责任编校项晓静】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f Tea-Horse Road in Shaanxi
ZHANG Jiaqi,GUO Fengping
(School ofHumanities&Social Development,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 712100,Shaanxi,China)
Tea-Horse Road is very important not only for our country but also the history of humanity's cultural heritage.From historical documents,in addition to the southwest of Yunnan-Tibet Road,Sichuan-Yunnan Road,Sichuan-Tibet Road,Minshan Road,there is alsoan extremelyimportant Tea-Horse Road fromSicuan to Gansu Area,namely Qin Shu Road.It is a path that Shaanxi is the center,with the southwest road,forming a western transportation network,ha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ea Horse Road.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ossibility of Shaanxi Tea-Horse Road,discussed the tea-horse trade startingfromShaanxi,then reveals Shaanxi’s important historical role in the Tea-Horse Road.
Shaanxi;Tea-horse Rode;Significance
K297.41;K928.6
A
1674-0092(2016)02-0074-03
10.16858/j.issn.1674-0092.2016.02.018
2015-12-03
张家琪,女,山西平遥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与断代农业史研究;郭风平,男,陕西礼泉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林业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