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前我国通行的中国古代史教材评析与建设构想*

2016-03-19王红亮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高教学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评析教材

王红亮(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目前我国通行的中国古代史教材评析与建设构想*

王红亮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摘要:教材是高校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样,中国古代史教材也是高校历史系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目前我国通行的中国古代史教材较多,因此,如何选择一部好的教材,无疑是讲授好中国古代史这门课的关键所在。文章对目前国内通行的中国古代史教材的概况进行了介绍;并归纳了它们所共有的特点,评价了其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并对未来中国古代史教材的编写,提出一些构想。

关键词:中国古代史;教材;评析;建设构想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在整个全日制本科课程设置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讲授好中国古代史成为每位大学教师亟需思考的重要问题,而如何选择一部比较好的中国古代史教材无疑是讲授好这门课的必要环节之一。

就目前国内各个大学的基本情况而言,开设中国古代史的主要是一些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大学,面对的教学群体主要是大一本科生。中国古代史一般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本科生上,一般分两段:第一学期讲授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文章称之为“中国古代史(上)”①;第二学期讲授隋唐一直明清(1840年之前),文章称之谓“中国古代史(下)”。作者一直从事大学一年级本科生第一学期中国古代史(上)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曾对国内通行的基本中国古代史教材进行过研读,发现了一些问题;另外,对未来中国古代史教材的编写,提出一些构想。

一、目前国内通行的中国古代史(上)教材的概况

就作者所了解的情况来看,现在比较通行的中国古代史教材主要有以下几部,按照编订时间顺序列举如下:

(一)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约38万字,本教材最初编写于1960年代,后陆续修订再版。翦伯赞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五老之一(马列五老,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吕振羽,“马列五老”的共同特点,是全都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都是学问大家,也是文化战线上的战士。)这部教材的特点就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观点很正统。另外,翦伯赞是主编,具体写作者都是学界权威。如先秦部分是吴荣曾,是先秦史的权威。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是田余庆,隋唐部分是汪篯、吴宗国。优点是观点正统,简明扼要。缺点是由于编写年代早,其中一些观点陈旧;另外“,它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对考古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吸收还不充分”。[1]但这部教材无疑是反映老北大特色一部教材。

(二)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

约57万字(截至隋唐,所以先秦至魏晋南北朝大致是40多万字)。这部教材是国家教育部组织十院校编写的教材,所以也叫“十院校本”。1979年出版,后来陆续修订。这部教材的优点是全面系统,是各院校学者集体完成,观点平实。缺点还是资料和观点陈旧,还有一些错误处也需要修订。②

(三)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约84万字,这部教材分6卷,分别为《先秦卷》(约39万字,刘宝才、钱逊、周苏平主编)、《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约45万字,王子今、方光华主编)。这部书由于成书晚,所以观点上比较新,也比较系统。但卷轶浩繁,阅读起来颇为不便。另外,学者对其中的一些瑕疵也进行了商讨。[2]

(四)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约48万字,是东北师大为主体的一些教师编写的。观点新而且系统,但就是字数太多、逻辑线索不太明晰。

(五)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约39万字,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一批学者编写的教材。观点比较新,简明扼要。

(六)朱绍侯主编、龚留柱执行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约45万字,这部教材是由河南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9所高等院校为主体的17位学者共同编写而成。该教材于2009年编订而成。这部教材的特色是,编订时间较晚,所以反映了学术研究之前沿;另外,该教材线索较明晰。③

二、目前国内通行的中国古代史(上)教材的主要特点

归结起来,就目前国内中国古代史(上)教材进行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由中国古代史领域内的著名学者领衔(担任主编),每个断代由具体领域内的专家学者编写。这种编写方式可以说是利弊并存。由于中国古代史跨度大,且每个断代研究阶段性特征明显,因此,学界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通常划分为各个阶段,如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等。先秦史的特点是传世文献少,通常需要结合考古资料、民族学资料进行研究。秦汉以后,传世文献资料逐渐增多,出土文献的作用相对而言减弱,因此在研究方法上要以传世文献为主,出土文献起补充作用。因此,当前的中国古代史研究,通常是按阶段进行研究,学者往往集中精力研究某一阶段,可以说是多专家而少通才。这种现象反映到教材编写上,就是学者往往只能写一段、而不能完整地写一部中国古代史。如此的优点是由于编写各个断代的是该领域的专家,这样每个断代较能及时反映学术前沿,这可以说是“精”;但如此也有缺点,即由于各个断代是不同学者所作,所以每个断代缺乏紧密联系,也就是说“通”不足。因此,如何将“精”和“通”有机紧密地相结合,是学者所思考的重要问题。

第二,字数大致在35-40万字之间,通常是本科一学期的课程标准。由于目前国内高校中国古代史的可能通常用一学年来完成,所以时间比较紧张。目前课本这个字数规模,基本上也是符合当前教学的实际。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史所囊括的内容不仅繁复,而且线索众多。目前国内中国古代史的这个字数规模,虽说符合当前教学实际,但是如何在字数有限的基础上,尽可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中国古代史的大致内容,尽可能清晰地勾勒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这是编写教材的学者所思考的重要问题。

第三,编写年代较早的教材,一般采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传统社会形态术语划分时代,比如上列第1和第2部教材,这些教材通常是90年代之前初版的。编写年代较晚的教材,一般不采用上述社会形态的术语,而采用当前学术界较通用的“中国文明起源”或“远古时代”以及具体的朝代名(如夏商周等)进行时代划分。

三、对未来中国古代史教材建设的展望与构想

由上分析可见,目前国内中国古代史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那么如何加强中国古代史教材建设,作者以为,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精”与“通”的有机结合,尤其要在“通”上下大功夫。

目前国内中国古代上各个断代一般由研究该领域的专家所编写(这是为了求“精”,再由著名学者统编全书(这是为了寻求“通”)。“精”固然可以在深度上下功夫,那么如何才是“通”呢?

《论语·卫灵公》记孔子与子贡之间的一段话:“子曰:‘赐也,女汝以予为多学而识志之者与欤?’对曰:‘然,非与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刘家和先生解释说:“贯就是通,知识多而贯通,正是孔子的博。这样才是真正的博,而要能有真正的博,则非有明确的研究目的或求精方向不可。”[3]432

因此,所谓的“通”也就是贯通,必须要有明确贯穿的线索和目标。中国古代史所涉及的问题固然很多,但每部教材必须要有贯通的主线串起来,这样才能通。

第二,把握学术前沿的“度”。

作为一部教材,毋庸置疑,一定要跟上学术研究的脚步,不能把学术界早已淘汰的知识再传授给学生。因此,教材必须及时吸收和汲取学术研究的新成果。但是,具体到中国古代史,实际上是新见解很多,但公认者却很少。许多所谓的“新观点”、“新见解”只是学者的一家之言,有些甚至证据不足、经不起历史的考验。因此,如果把这些“新观点”、“新见解”统统纳入教材,由于本科生辨别能力不强,势必以为这些都是定论,最后不但未能引导学生了解前沿,反而使其误入歧途。因此,如何对这些新见解、新理论进行筛选入教材,作为编著者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

那么,到底是什么“度”,如何把握这个“度”?这确实是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作者以为,能够进入教材的,必须是当前学界所公认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对于当前那些影响比较大的新观点、新见解,虽然没有得到学界公认,对此问题有两种处理办法:一是以注的形式编入教材;一是不编入教材,而由任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补充介绍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接受。

第三,把握好“古”和“今”两种资料的结合。

历史学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任何历史的论断必须以史料为依归,这是史学相异于其他学科的最重要标志。中国古代史也不例外。就中国古代史的史料而言,大致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传世文献(由于是古人所流传之资料,故文章称之为“古”材料),另一种是出土文献(因是今天考古学家等发掘所得,故称之为“新”材料)。因此,在中国古代史教材编写时,一方面必须充分地占有这些“古”资料,另一方面应及时汲取和吸收这些新资料。在这方面,目前国内的中国古代史教材有很多欠缺处,尤其是对新材料的介绍不足,这非常不利于引导学生了解学术前沿。

注释

①以下所说的“中国古代史”,如不特别注明,一般就“中国古代史(上)”而言。

②姚之若:《〈中国古代史〉订误七十五则》,《甘肃理论学刊》19 84年第6期;殷伟仁《高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先秦部分教学札记〈注〉》,《江苏大学学报》(高校研究版)1986年第2期;李梁:《修订版〈中国古代史上册〉指疵》,《历史教学》1992年第11期;李森、董贵胜:《十院校编〈中国古代史〉教材求疵》,《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1期;叶永新:《十院校编〈中国古代史〉秦、西汉部分指瑕》,《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12期;祝敏:《评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蒋晓春:《浅谈十院校〈中国古代史〉(新版)中的文物考古材料》,《历史教学》2008年第22期。

③对该教材的详细评价,参臧知非:《回归本然:朱绍侯先生对中国古代史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中国古代史教程〉为中心》,《史学月刊》2011年第11期。

参考文献

[1]刘后滨.《中国史纲要》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C]//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39-44.

[2]徐难于.浅议中国古代史教学的教材建设[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151-152.

[3]刘家和.谈学术工作的基础[C]//古代中国和世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Abstrat:Teaching material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ources of knowledge f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imilarly,the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textbook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ources for students to acquire the relevant knowledge. At present,Chinese ancient history textbooks accepted are more in China,therefore,how to choose a good teaching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is undoubtedly the key to this cours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current Chinese history textbook,summarizes their common characteristics,and evaluat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providing some ideas about writing Chinese history textbook in the future on this basis of that .

Key words:ancient history of china;teaching material;analysis;construction concep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7-0061-02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5H005)和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5SZYB09)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红亮(1983-),男,汉族,甘肃秦安人,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先秦史的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评析教材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教材精读
评析复数创新题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物理试题评析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