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紧张局势是如何步步演进的(续)
2016-03-19
南海紧张局势是如何步步演进的(续)
多方综合博弈下的紧张局势
2012年4月的黄岩岛事件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突破了中国政策和忍耐的底线。黄岩岛属中国中沙群岛,以东隔马尼拉海沟与菲律宾群岛相望。直到20世纪90年代,菲律宾出版的地图还将黄岩岛标绘在菲领海界限之外。2012年4月10日,12艘中国渔船在黄岩岛潟湖内例行作业时,突然出现的菲军舰对渔民进行堵截和干扰。中国渔民被菲律宾军人押到甲板上暴晒的照片,瞬间成为中国各大媒体和网站头条新闻。菲方粗暴挑衅和中国国内舆论的强烈反应,促使中国政府采取强有力的反制行动。双方激烈交锋,直至6月3日菲方船只才全部撤出潟湖,为防止新的挑衅行为,中国船只留守附近海域,实施实际管控。为改善中国南沙岛礁民生和基本军事防御以及维护主权权益,中方于2013年底在自己驻守的岛礁上开始扩建工程,这些岛礁远离国际航道,不存在影响航行自由的问题。但美国和菲律宾等国大肆炒作和指责中国。
在中国许多人看来,美国是新一轮南海局势紧张的推手。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愈来愈将中国视为主要针对方向,美军炒作中国“反介入与区域拒止”威胁,并积极完善几乎是为中国量身打造的“空海一体战”等作战概念,这些举动无疑增加了包括南海在内的亚太局势的复杂和紧张程度。中国许多学者担心,美国是否在为其亚太战略调整预设地缘威胁,这是否会导致“预言的自我实现”?
2014年起,美国直接介入南海争议,偏袒盟友及其他争议方,提出所谓成本强加战略,即动用政治、外交、舆论、军事等各种手段,增加中国在南海行动的成本,迫使中国后退,以期在不发生武装冲突的情况下制止中国的所谓南海扩张。
美军针对中国的各种威慑、挑衅动作也愈加频繁,明显增加对南沙岛礁周边海域海空抵近侦察活动,进入中国南沙、甚至不存在争议的西沙岛礁12海里内进行航行自由宣示行动,还有意识地强化在南海周边的盟友体系和军事网络。美军在南海及其周边的排兵布阵推动地区局势进一步紧张,也使得南海争议在全球战略棋局中的位置被刻意夸大。美国南海政策的大幅调整和军事动作不仅削弱美方公正说话的地位,也进一步加深了中方对自身利益受到更多损害的担忧,刺激中方增强捍卫自身利益能力的决心。貌似中美间的地缘竞争要超越其他矛盾,成南海局势的主线。
中国在南海利益诉求一以贯之
南海局势发展到今天,既是相关各方基于主权、资源、战略安全诉求的现实利益纠葛,也有有关方面历史脉络记忆的缺失和信息的不连贯因素,更有相互间战略意图和政策目标的揣测与猜度。中美、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存在激化矛盾甚至战略误判的风险。
对中国在南海的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首先,中国南海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海洋权益,一向是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中国民众绝不会允许任何国家进一步损害中国在南海的岛礁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和权益,强烈期待国家有能力维护自身利益。中国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权益,并增强管控局势和避免进一步遭受损失的能力。目前看,只要没有重大威胁,宜继续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中方致力于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争议的政策没有也不应改变。
其次,中国致力于维护南海航行自由和航道安全。每年全球货物海运总量的40%要经过南海,南海航行自由与安全攸关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重大利益。中国贸易和能源70%-80%也依靠南海航线,是南海通道最大的使用者,南海也是中国海军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
第三,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南海的最大公约数是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中方之所以始终努力管控争议,就是为了维护周边总体和平稳定。今后中国需要更多地向外界提供信息、分享资料,增进了解;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务,增加地区的安全与福祉;通过与东盟国家达成“南海行为准则”,共同构建地区有效规则。作为南海最大的沿岸国,中国有权利,也有义务在南海保持军事防御和维护和平的必要能力。
第四,中美在南海不存在主权争议,有维护航行自由与安全的共同利益,都从地区繁荣稳定中受益。中国没有旨在谋求所谓地区霸权的动机和设计,美方不应用敌手思维构建所谓地缘战略竞争的镜像,双方需要通过坦诚的对话澄清彼此意图,努力摆脱目前的安全困境和误解。中美需要也应该在南海合作。中国迈向建设海洋强国,世界广阔的海洋对中国的发展和全球合作越来越重要,中国的海洋视野注定要超越南海,用陆权思维和传统的海洋控制理念去揣度中国是没有道理的。
(摘自《环球时报》2016年5月12日 傅 莹、吴士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