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更名乱象透视

2016-03-19李松

党政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校领导校名泸州



高校更名乱象透视

高校更名“高歌猛进”

2013年5月20日,上大学网发布的《2008至2013年教育部批准更名的全国高校名单目录》数据显示,自2008年3月至2013年5月,全国共有257所高等院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而更名,占到当时全国高校总数的10.35%。更改的校名中,科技、财经、工商、文理、经济等词频繁出现在新校名中,成为被追捧的热词。2013年12月24日,河南更是一次性地为7所高校更名。

更名源于“隐性红利”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有些高校更名举动有时迫于无奈,但应该看到部分高校执著地更名存在强烈的功利取向。除了追逐更好听的“名声”,更主要的是想从目前教育资源配置体系中,获得更大的现实利益。

一旦更名成功,不但能带来生源、学科扩容,在高校名录的排位上升、政策倾斜资金支持增加等多项利好,甚至连校领导的级别都会随之晋升。当然,受益的不只是校领导,也彰显了地方政绩——2014年5月,泸州专门成立“推进泸州医学院新区建设和更名工作领导小组”,担任组长的不是校长,而是泸州市委负责人。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高校更名在本校学生中似乎有着很强的“民意”基础,他们乐得毕业证看起来更光鲜。“很多用人单位很看重学校的名称。学校名字叫得响亮一些,会被另眼相看。”去年毕业的大学毕业生小张说,“我们学校2013年更改了名字,我此前毕业的不少师兄师姐就很羡慕。”

“在一定程度上,高校频繁更名也反映了中国教育行政主导力过强,教育行政部门过于提倡教育产业化,而造成无序扩招。”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沈友军说,“国家以级别来分配教育资源,国人热衷于以名头来判断大学好坏,在这种大环境下,高校也不得不将更名放在提升教学质量前面。”

造成高校品牌流失

由于不少更名的高校地域和功能往往重合,校名“撞车”现象屡见不鲜。以泸州医学院为例,2015年6月1日,教育部发文,同意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但这个决定曾遭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校友的抗议。校友们认为,四川医科大学的简称“川医”,容易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前身(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的简称“川医”相混淆。

鉴于此,教育部有关负责人2016年1月26日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将完善学校名称使用的相关政策规定,防止引发高校校名冲突。

更令人尴尬的是,带“国”字号的高校已有二十余所,几乎将各个学科领域瓜分殆尽,“华南”、“华北”、“中南”、“西北”等覆盖大区域的高校也有五十所,很难再圈出新地。一些高校为了变大,甚至圈到了别人地盘。

在中国政治大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鲁照旺看来,一所高校的校名,就像一家公司的字号,是无形资产,与学校的办学理念、治学风格紧紧融合在了一起,成为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标志。随着岁月的积淀,一些高校的校名已成为相关大学的“金字招牌”。

“一些高校更名,直观上会割裂、黯淡或混淆相关大学的文化符号,不利于保留人们对相关大学长久以来形成的记忆,减损社会对相关高校的认同感。”鲁照旺说,“频繁更名使得大学文化断裂,造成大学品牌流失。”

(摘自《瞭望新闻周刊》2016年第6-7期 李松/文)

猜你喜欢

校领导校名泸州
泸州老窖
《现代特殊教育》杂志理事会(按校名音序排名)
《现代特殊教育》杂志理事会(按校名音序排名)
本刊荣获“广西高校名刊”
房间里的自言自语
“双一流”建设高校校领导群体特征研究
“陪餐制”不是“吃顿饭”这样简单
泸州医学院 学报
沟通:班主任工作的良方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更改英文刊名的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