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因地制宜
——以江西省为例
2016-03-19吴志远
吴志远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因地制宜
——以江西省为例
吴志远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江西南昌33000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必然选择,是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但这项系统性的改革在战略和战术层面的推进又必然面临着各区域条件的影响和约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因此而具有了区域空间属性。江西作为中部发展中地区,供给侧的结构优化亟待深入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为此,有必要全面认识江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背景、总体框架以及重点和难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绿色发展
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因地制宜:文献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脉相承的,也是中国近4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以贯之坚持的重要方向,有学者就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近几年中央工作会议所强调的任务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不应被过度解读[1];还有学者认为中国过去的经济政策重心本来就一直在供给方面,就算对需求有刺激,也是从属于供给刺激的,不能仅仅因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就断言中国长期以来采行的是凯恩斯学派的主张[2]。本文基本同意这种看法,但这并不意味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缺乏深入探究的必要。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区域属性的研究是十分必要且具有现实的政策价值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身更像一个政策范畴而非学术范畴。
一方面,当前和未来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更加强调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从改革的部署、要求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强调区域差异,在国内市场化乃至中国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发展趋势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求国内各区域的协同性与一致性,还要求尽量与全球要素配置市场化模式接轨,否则不仅会降低改革的系统联动效应,导致制度在区域上呈现多轨化特征,不利于要素的空间配置优化,还会影响参与全球经济循环的效果,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难以形成,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利用率与贡献率将会大幅下降,进而派生出中国发展的外部瓶颈。
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于改善中观(产业)乃至微观(企业)的细胞即生产要素的规模、质量尤其是其配置效率,显然,生产要素及其组合方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用的直接对象。区域与空间经济理论是基于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以及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等基本事实而提出的。由此判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天然地具有区域与空间属性,中美两国因区域上的巨大差异而形成的针对供给侧的不同态度与做法就是有力的证明。文建东等(2016)认为供给学派针对的是发达的成熟经济,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的是中国特有的转型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供给学派两者存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由此,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不只需要借助于市场激励来影响产业结构,更需要利用战略性的产业政策来打造新的产业体系。其实,在一个国家内部各区域间即便存在大量的共性因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会呈现具体步骤、要求、重点难点等方面的差异。李稻葵(2015)认为中国现在提出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基本背景是,在中国经济内部还有很多相对比较落后、增长潜力非常大的地区;王展祥等(2016)也认为区域差异在减速背景下将是促进中国整体经济长期持续中高速稳定增长的又一重要潜力;中国内部审计(2016)第三期卷首语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握好力度和节奏的关系,就是既掌握好改革的宏观进程,又充分考虑各地实际、各方承受力,做到不拖延、不冒进;逢锦聚(2016)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实现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处理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关系;罗良文等(2016)提出要通过优化区域结构来增加供给的有效性;许光建(2016)的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观点就包含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区域因素和内涵。由上观之,学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区域属性已较为关注,但由于这些研究仍主要停留于涉及而非深入到区域层面,尤其是缺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区域案例分析,也就是说,已有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未能做到在区域层面上的“精耕细作”,因而对实际的直接有效指导能力有限。当然,诸如以下所梳理的已有的一般性研究还是有价值的,体现在能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区域方案设计提供基本原理,详加辨析,这些成果还是极具指导意义的。如高长武(2016)认为我们过去没有照搬照抄凯恩斯主义的主张,现在也不会照搬照抄供给学派和里根经济学的主张,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遵循和基本前提;《南方日报》评论员(2016)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厉以宁(2015)认为供给方面的调控比需求方面的调控一般都难一点、风险也会大一些;车海刚(2015)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命题是改革,供给侧只是改革的切入方向;邓磊等(2015)认为我国供给侧改革实际上是结构性的改革,包括生产要素结构、产业结构、供给主体结构等,而不是简单地调节供给总量。他们提出,从本质上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提供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和社会管理制度,释放制度红利。同时,他们还清醒地认识并描述了各种形态的“制度创新阻力”。张云(2016)则提出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概念必须要从“供给面”和“结构性”这两个角度来解读;迟福林(2016)指出,通过开放服务业市场做大服务业“蛋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课题,需要把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和倡导企业家精神作为结构性改革优先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许光建(2016)认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用好产业政策。应该看到,随着生产要素逐步突破行政辖区藩篱而能较自由地在一个更大的经济区域进行更为合理的配置,要素的空间分异特征将会日益明显,产业的空间布局也随之更为合理有序,缺乏比较优势的辖区经济即“大而全、小而全”状况将会得到遏制。恰恰也就在这时,各区域要素结构与产业结构表现不一,同时,由于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区域要素配置效率及产业运行质量等也参差不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基于的全要素生产率状况在各区域表现不一,这便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区域方案设计的必要性。进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结构性”是耐人寻味的,一般认为,这里的“结构”主要指产业结构,但本文认为,这里的“结构”可以得到适度拓展,如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这样的拓展是很有价值的,将有助于我们解析供给侧改革的若干侧面,进而有助于全面合理设计供给侧改革方案,其中,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则无疑将空间因素引入供给侧改革的分析框架之中。基于这种认识,有学者关于“供给侧其实包含了三个层面:一是产业层面的供给,二是要素层面的供给,三是制度层面的供给”[3]的判断似乎并不全面。
二、江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背景
既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一定的区域属性,那么,对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实背景的把握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全面系统地厘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区域层面而非国家层面的现实背景,既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内涵的挖掘,也有助于精准选择区域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与明确推进步骤,从而具有重要的政策价值。对此,我们总的判断是,江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机遇分析
一是党中央关于中国经济有着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这个重大判断的政策导向之一就是推进区域均衡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总格局中的江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承载着优化区域结构的重大使命,是体现和实现中国经济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的重要发力点,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中央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今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甚至明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这就为我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了强大的外部支持与推力。江西在确定“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工作方针后,全省上下不仅形成了对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高度共识,并全面开启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共江西省委号召各地各部门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拿出智慧和勇气,向改革要思路、要办法、要成效,大胆扫除一切体制机制障碍,决不能在困难和矛盾面前无所作为、退避三舍。目前已出台的《江西省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5-2020)》,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目标和具体任务。
三是党中央提出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这就为江西新时期创新开放思路和体制机制、拓展开放领域与形式、谋求开放红利创造了极为有力的条件,为在开放领域设计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指引。
四是国家实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特别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为江西优化供给侧结构带来重大机遇,对推进江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了明显的激励。
五是中共江西省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对“十三五”时期的省情作出了“六期融合”的新概括,即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迈向全面小康的决战期、区域开放融合的深化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升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法治江西建设的推进期。省委的形势分析与判断已形成广泛共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六是围绕“五年决战同步全面小康”总要求,中共江西省委提出了“提前翻番、同步小康”的总目标,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坚强保障。
七是中共江西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一点、四区、无地”规划及“五个强省、五个江西”的具体战略,这些都是基于省情实际并经过深入调查、反复研究、多方论证而提出的,其实都是指向供给侧的,也自然就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
(二)挑战分析
一是世界经济运行的风险不断增加,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给江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了不小的外部制约。
二是经济总量基数小且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江西属于欠发达省份的基本省情没有改变,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仍是主要矛盾。2014年江西省GDP、人均GDP、三次产业增加值等各项指标在中部地区均排在第五名。尽管目前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增速回落幅度相对较小而形成的。另外,2015年部分先行指标如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同比降幅大于全国,其中石油工业、冶金工业、煤炭及炼焦工业等问题尤为突出;又如,2015年江西省公路、铁路货运量及货物周转量增幅下降或呈负增长。
三是供给侧要素结构发生了重要的趋势性变化,潜在经济增长率趋于下降。资源、土地、劳动力等后发优势的利用空间越来越窄,工业用地成本接近沿海发达省份,招工难、稳工难问题日渐突出。与此同时,制约江西发展升级的人才瓶颈仍十分突出,企业家、重大科研领军人才、现代金融人才、电子商务和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人才都十分匮乏。另外,虽然这些年江西创新发展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创新潜力远未充分发挥出来,创新能力不强仍是制约江西发展的突出瓶颈。
四是供给侧产业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工业层次不高与结构不合理并存,资源型、原材料产业比重偏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偏小且竞争力不强。同时,服务业发展滞后也严重地制约着工业发展。近年来在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的情况下,江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却低于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而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就更低了,其中,金融业发展滞后严重地影响了各类要素尤其是创新要素的聚集。
五是供给侧要素的空间优化配置不畅,行政辖区的制度性“藩篱”约束了要素的自由流动。受行政考核的影响,行政区经济“大而强、小而全”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着横向政府间体制机制短板的干扰。
六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和环节亟待突破。如改革上下贯通不够,“最后一公里”现象仍较为突出;改革事项的统筹协调不够,各地各部门全局意识较为薄弱;财政体制改革尤其是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亟待推进,否则难以改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PPP模式)与效率。
七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配套条件亟待改善。江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少不了产业政策及社会政策的配套支持,而产业政策如何做到精准有效、社会政策如何做到精准有力,也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着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权衡与选择难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谋求长远增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是有着强烈的增长预期的,但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存在的大量限制性开发区域的状况,要求更加理性地思考江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与目标,甚至规定了江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属性。
九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着现实的难题诸如去产能、去库存等严峻考验。去产能、去库存会带来一定的财政、金融及社会风险,面对这种“压力测试”,需要充分考量相关风险准备的可靠性。
三、江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框架
(一)全面梳理并科学评价近年来江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与效果
前已述及,当前江西并非启动而是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于是,有必要认真梳理评价前期改革的进程,掌握改革中的具体情况、面临的阻力,科学评价已有改革的绩效,为后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精准推进提供指引。然而,由于改革的时效性往往是较难把握的,而且各项改革之间存在关联性、某项改革又可能存在上下贯通方面的问题,对改革绩效的准确科学评价往往变得很难。然而,为使后续改革能做到精准有力,这项工作又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江西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
(二)构建创新发展体制,夯实江西供给侧动能
这涉及到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培育等两个方面的制度创新。既要通过简政放权和财政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公共品供给主体即政府的供给能力,并由此派生对创新活动的基础性支持;通过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资布局、改善国企运营,并由此产生对财政的支持,稳定宏观经济,约束对非公资本的挤出效应,也要通过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培育非公资本成长(包括支持“双创”),以全面夯实江西供给侧的创新动能。中央一再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政府作用很大程度上将体现在产业政策上,也就是“产业政策要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强调市场价值规律激励创新活动的同时,十分需要精准的产业政策的适当刺激予以支持,这是江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点和重中之重。
(三)构建协调发展体制,挖掘江西供给侧潜力
江西区域协调发展还处在以促进核心增长极为主、以核心增长极带动部分地区形成局部区域一体化为辅的阶段,这将对核心增长极和与之形成局部区域一体化的地区的产业布局、要素结构及产业政策等提出明确要求,其中必将涉及一系列诸如政府间横纵向行政关系和财政关系的优化。事实上,这些改革在客观上将通过形成区域间分工与特色产业集聚而间接起到激励创新的目的。而城乡协调体制的构建将有助于补齐农村事业包括农村公共事业和农业发展短板,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构建江西城乡协调发展体制,是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特殊阶段所面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
(四)构建绿色发展体制,描绘江西供给侧蓝图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从这个角度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属重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范畴。生态是江西最大的优势,打好生态牌是江西经济保持竞争优势与特色优势的关键。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江西有65个县属于限制性开发区域,生态环境的状况严格制约着江西经济活动的方向与规模的选择,于是,江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将有很强的特殊性,其推进路径、步骤、方法、工具、制度选择等都难以照搬别人的做法。江西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地区第一批省份,有责任、有义务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作出积极的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嘱咐要把江西生态环境保护好,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样板。为此,必须在诸如优化政府绩效考核、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河长制等已有改革举措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构建起激励与约束相容的绿色发展体制。显然,这是自然条件赋予江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特殊要求。
(五)构建开放发展体制,拓展江西供给侧空间
安格斯·迪顿“当期消费决定于当期收入”的消费理论的现实含义是中国经济离不开世界市场,这个理论对江西来说显然具有更为直接的政策价值,有利于激励出口的体制机制建设,应成为江西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然而,开放发展的体制并非都是需求侧的。作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省份,江西正通过主动对接和融入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乃至更广阔的外部市场,以谋求实现分工合作、产能输出、技术协同、资源再配置、共同治理。这将为江西供给侧结构的改善带来极为诱人的前景,而这其中必将涉及诸多国内各地区乃至国际间体制衔接的制度改革工作。可以看出,这是江西谋求尽快获取先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而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对我省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经验进行全面总结时曾指出,创新要素的全球流动有利于后发地区整合外部资源。江西只要有效破解科技人才、高级生产要素、软环境等短板,坚持有限目标、国际化创业、软投入制胜思路,就完全可以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实现跨越式发展。
(六)构建共享发展体制,补齐江西供给侧短板
从短期战术的角度看,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得以推进的重要保障。从经济发展战略上看,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的核心目标。进一步看,共享发展体制一方面因通过优化需求侧结构来倒逼供给侧结构性调整而成为间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因其充分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产生对人力资本的极大关怀和激励,进而能激励起更大、更充分的劳动热情,从这个意义上讲,共享发展的体制也属于直接意义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范畴。而为了使共享发展得以落实,相关的财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又必须跟进,这些改革也自然成为共享发展体制的内在构成部分。综合而言,这是判断和检验江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方面。
四、江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确定江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难点领域必须明确两大前提:一是江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由此,国资国企改革以及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两大问题就成为江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二是江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处理好战略和战术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战略上如何有序推进?战术上存在的具体问题是什么?对此必须充分调研和论证以避免盲目性,谨防运动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比如,已有改革对产能治理是否能做到“从控制产能总量到转向优化产能结构与效率”[4]?
毋庸置疑,江西供给侧存在大量长期积累的和新常态下新近出现的问题,结合对已有改革实施效果的判断并基于改革的重大问题这个导向,笔者对江西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作如下分析。
(一)江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
如果就产业角度看,江西面临着三次产业全面改造的历史性任务,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应成为重点。但这种判断过于笼统,有必要结合上述五大体制领域加以具体分析。本文认为,在已有改革的基础上,基于突出问题的改革导向,江西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下两大领域:
一是加快完善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制度体系。创新驱动乏力是江西供给侧结构优化遇到的关键瓶颈,是需要持续改善的领域。近年来江西已围绕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系、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行政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财政税收制度、金融监管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务之急是要客观评价这些改革的绩效,完善已有制度并发现和培育新领域。初步的判断是,继续深化创新发展体制的重点环节可能在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资国企改革、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改革以及人才制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制度改革等方面。虽然已启动了这些领域的改革进程,但考虑到各界的反映和改革的难度,这几个领域的改革如何推进还是值得继续深入重点探索的。同时,还要充分重视并准确评价“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可能带来的风险。中央明确提出2016年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术层面的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及“补短板”,这五项紧迫任务在各地应有所差异。总的来看,江西“去产能”“去库存”压力并不大,由此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去杠杆”风险,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江西总体上还应适度“加杠杆”。但基于审慎原则,对这项工作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要关注江西局部市县可能面临的风险。
二是大力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助推绿色产业发展。生态是江西的优势,但生态又是极其脆弱的,所以,确保这一优势不丧失才是当前和未来江西经济发展进程中必须坚守的信念和底限。在江西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谋求生产力发展中必须实现这一个发展的可持续性,生态文明制度作为供给侧托底性制度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为此,一方面要密切关注《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中相关制度如生态文明评价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制度、生态补偿机制、气价及水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严格环境保护制度(如河长制)等的运行情况,并及时加以完善;另一方面要借鉴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力求找到更多更新的制度工具,总的方向应是在生态保护的市场手段、法律制度以及适应绿色发展要求的统计、审计、会计、财税、金融尤其是绿色GDP核算制度等,以此规范和引导绿色发展。同时,还应将这些重点改革的推进结合到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如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等方面来。
我们还要认识到,在改革方案制定和运行过程中要充分关注上述两大领域内部各项子制度间的匹配与衔接以及两大领域制度之间的匹配性,避免制度冲突,这既需要前瞻性判断,又需要事后调整,因而也应成为江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点内容。
(二)江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点
一是全面推进“降成本”工作。“降成本”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年度工作任务,也为进一步推进江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当前,江西各产业发展面临着日益明显的成本压力,“未富先高”形势十分严峻,必须尽快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是国资国企改革。国资国企改革是江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可回避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江西经济发展现阶段的情况要求国资有效且有序地布局,既要起到投资的引领示范和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作用,又要防止出现对民资的“挤出”。同时,国资还必须通过国企的有效运营来提升投资效率和资本回报,确保对财政的贡献和对民生的支持。那么,如何结合省情合理布局国资、如何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和实质性推动混合所有制建设并健全国企公司治理等难题,都刻不容缓地摆在面前。
三是金融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是重点也是难点。随着地方金融机构及其业务的逐渐增加,地方金融事权日渐明确,金融领域的市场与政府关系的改善已成为地方政府必须关注的领域。金融的本质在于风险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发现功能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金融市场的投资项目发现功能,金融凭借其专业组织和技术能力对拟投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价、定价、当期财务损益安排乃至对不可预期损失的计算(也就是风险资本的计量),在可容忍和可行范围内实现项目的资金配置。由此,培育具备项目发现能力的金融体系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作为省级地方政府,积极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相容的金融监管体制势在必行。
四是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尽管中央财政大规模进行地方债置换,但由于诸多原因如经济中高速增长、创新乏力、经济附加值低、营改增、融资平台规范化及地方税制等原因,地方财政压力依然很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品供应,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也因此难以缓解。从目前江西实际情况看,成功的PPP案例十分稀缺,其中的根源是什么、公私合营的困境究竟在哪里、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予以改善等等都值得深入探究。
五是构建区域一体化体制。为改变辖区经济“大而全”“小而全”状况,必须尽快健全区域一体化体制,这既有助于优化江西省内各区域空间经济结构,又有利于更好地对接融入外部经济圈。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区域一体化体制建设的有益经验,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区域大力推进区域一体化试点,力求突破经济要素优化配置的行政藩篱,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多个市县行政辖区联动推进奠定基础。
六是产业政策实现精准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求通过构建市场机制来培育优质要素并优化要素配置,但这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性过程,江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须适时发挥政府的作用,尤其是要确保产业政策的精准化,这显然是一个考验,以往不少地方政府产业政策失败的教训是值得重视的。
[1]张弛.读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经济导刊,2016,(2).
[2]文建东,宋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3]车海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J].中国发展观察,2015,(11).
[4]杨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J].经济观察,2016,(1).
责任编辑刘绛华
2016-04-10
吴志远(1972-),男,江西九江人,博士,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研究。
F014.32
A
2096-1243(2016)04-0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