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中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的培养

2016-03-19刘兴平

当代青年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领袖意见群体

刘兴平 史 颖

(河海大学党委 公共管理学院)

论大学中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的培养

刘兴平 史 颖

(河海大学党委 公共管理学院)

高校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因其特有的非组织性,深受学生群体的认可和追随,他们既是高校文化的传承者,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关注点和影响者,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证。通过分析高校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形成成因,结合成长环境提出高校培养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应从构建分类培养体系、建立多元化引导平台、丰富培养内容、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实施,对培养和造就高校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凭借其强大的影响力及号召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随着网络新型媒体的兴起,高校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愈加显著,主要表现在非公开身份的言论大胆的独特性、受众群体的广泛性、发表意见的实效性、网络讨论的互动性等,其真实、率真、非官方的风格深受学生群体的认可和追随。作为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加强对非正式组织意见领袖的教育和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社会影响。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青年意见领袖内涵

“意见领袖”最早是由美国传播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保罗·拉提出,他认为,“所谓意见领袖是指那些影响人们意见、态度、信仰、动机与行为的人”[1]。意见领袖都比较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他们一般思维敏捷,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善于分析、表达、沟通,同时又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受关注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号召力。

从传播学和伦理学的角度看,当前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1)传播信息。意见领袖凭借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对其擅长领域内的有价值的信息或某些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并及时发布和传播,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吸引众多的读者关注、评论、转发,使得信息得以大范围迅速扩散。(2)引导话题。青年意见领袖对社会事务参与度较高,他们有力的分析或独特的观点一方面能够吸引众多读者,让某些话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通过主导公众对社会事件的分析方向与思考范围,控制舆论走向。意见领袖在其传播过程中的舆论形成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活跃在网络社区平台上的意见领袖群体对特定时间所持观点在促成舆论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2](3)引导价值观。价值多元化是时代特征,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青年意见领袖在发表评论之时,也选择了一种价值观,引导了一种价值观。(4)维系关系。青年意见领袖通过持续不断地向社会公众传递信息、积极推动群体成员的参与热情,维系其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增加了具有相同兴趣或气质的公众间的相互交流,加强了公众间的关系,从而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人气。

(二)高校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内涵

在高校中,青年意见领袖群体一般可以分为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和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一般指从属于正式的学生组织,通过组织选拔、任命,并赋予一定的职责的青年领导,其言行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组织的制约。非正式组织的青年意见领袖一般是从属于那些根据个人兴趣或特长,或临时活动构成的学生群体,其凭借自己某方面的独特魅力受到群体成员的认可和追随,比如根据兴趣爱好组织起来的并未在学校注册的各类学生团队的负责人。

高校非正式组织的特点是规模比较小、凝聚力强、从众性强、组织不稳定、有核心人物。通过传统的群体识别理论发现,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青年意见领袖在大学生活中存在着利用其自身的魅力鼓励追随者并作出组织变革的领导者,组织行为学把这种领导者称为“魅力型领袖”,其特点主要体现在:(1)产生时间久。正式组织的青年意见领袖可以在短时间内任命产生,而非正式组织的青年意见领袖则是在与他人长时间的接触与沟通后,获得广泛认可而自发形成的。(2)与群体成员关系平等。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大多数为组织的领导者,而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由于没有正式任命,他们和成员处于平等地位,更为亲民。(3)无组织约束。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所在组织是自发形成的,其言行只代表其自身,不受官方影响,所以其言行不受组织约束。(4)影响力大。正是因为其言行没有约束,在领导团队的过程中比较自由,其言论和行为的带动作用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其实质对团队和周围人的影响往往更大。民间青年意见领袖生活履历丰富,对于青年的各种经历感同身受,因而更了解青年的心理、需求,懂得他们的所思所想,能对他们的诉求做出即时回应。[3]

二、加强高校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培养的必要性

(一)为意见领袖群体输送新鲜血液

随着我国政治环境及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青年意见领袖在社会的发展中兴起,尤其是在各个领域不同代表人物的推动下,青年群体对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参与越来越多,并且由于他们的参与直接改变了政府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方法。青年意见领袖及其所影响着的青年群体成为各国政府社会管理必须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4]。在争夺世界主流话语的语境下,世界不同国家的青年意见领袖都踊跃地参与国家事务,都试图借助国际舞台向世界其他国家来宣传本国的价值观念与意见[5]。

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在当代已经发展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新兴力量,他们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作为发展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国家最有潜力最具活力的群体之一,也是国家意见领袖群体的强大后备储蓄力量,肩负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责任和使命。所以,高校必须在认识其重要性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这一重要的人力资源,在培养优秀的青年意见领袖、为社会输送新鲜血液的道路上责无旁贷。

(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无论是多元化的文化、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主流文化的冲击,还是匮乏的精神文明造成的道德行为的失范,亦或网络文化给高校文化安全带来的威胁,都让当代大量大学生在文化信仰上有所迷茫和无所适从,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盛行,粗暴、随意的言行屡见不鲜,并滋生出了一些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精神的文化观念。

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虽然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或特殊能力,但是其毕竟从属于学生群体,且无组织约束,也同样面临涉世未深,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整合和巩固时期,政治观念模糊的困境。民间青年意见领袖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但是其中也有一些人实际上并不了解中国社会,在一些问题上走入偏激,盲目地赞成或反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与主流话语间缺乏交流、对话,主流话语也缺乏对他们经常性、正面性的讯息传递,双方沟通不畅,互相理解不足。[6]所以,高校只有充分重视对非正式组织意见领袖的教育,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规范、精神品位、学术人文追求,并鼓励他们宣传正确健康的社会价值观,才能带领高校其他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同时,由于社会交往层面的增多,高校学生和社会接触越来越广泛,高校文化的社会辐射作用也越来越强,发挥青年意见领袖的舆论能力,对整个社会文化的传承创新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有利于维护学校、社会的稳定

凯斯·桑斯坦对网络政治生态的失序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指出: “群体极端化是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也就是说,本就具有某种极端倾向的个体在参与群体的讨论后,会使他们原来的倾向得到强化,从而做出的决策或得出的结论也就更加极端[7]。

青年领袖群体属高素质的精英群体,是保证一个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力量。非正式组织意见领袖虽然在某一方面凭借其个人魅力受到众人的认可,但是其产生主要是自发的,很少受到规范的管理及监督,难免会出现凯斯·桑斯所提到的倾向“极端观点”的现象。因此其引导作用是一把“双刃剑”,有正面的引导,也不排除有负面的引导。在负面的引导下,很有可能出现“极端现象”,影响社会的稳定。而学生群体中,个别学生中也出现了一些的偏激、片面的言辞,甚至有悖伦理道德的行为。非正式组织意见领袖作为某一群体具有一定号召力及影响力的人物,也是普通学生模仿、崇拜的对象,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以及自身的价值观、思考问题的角度无疑会对大学生的言行产生影响。另外,非正式组织意见领袖也同样是大学生,也容易受到一些偏激思想和极端观点的影响,所以高校对非正式组织意见领袖必须给予充分关注,以及加以而正确的引导,维护校园及社会的稳定。

三、高校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的培养困境

一是培养对象的不确定。确定培养对象是高校加强培养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的基本前提,但是,由于非正式组织意见领袖的非组织性,造成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的发现具有诸多不确定性,主要有以下困境:高校一般主要着眼于正式组织的青年意见领袖的培养工作而忽视了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存在于各个群体、各个阶层,分布范围广;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是自发形成的,缺少管理、监督,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其评判标准很难确定,在发现的过程也有不少障碍和误导。

二是培养体系的不健全。一般情况下,高校青年意见领袖的培养主要由学校团委负责,但是,由于非正式组织意见领袖的隐蔽性,单单由团委负责显得势单力薄,学院作为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部门,无疑应当有所分担。所以,非正式组织意见领袖的培养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到目前为止,高校针对非正式组织意见领袖的培养体系尚未健全,学校各部门虽然在根本利益和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 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分工不明确、沟通不充分等问题,高校也没有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以促进各部门重视非正式组织意见领袖的培养工作。

三是培养过程的延迟。非正式组织的青年意见领袖是通过长时间能力的表现和人气的积累并获得广泛认可而产生的,其产生过程相对而言就比较漫长。由于培养对象的不确定性,高校还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及精力发现及筛选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所以,部分非正式组织的青年意见领袖会失去培养的机会或是不能充分利用在校期间接受高校培养。同时,这种延迟性也为培养体系的构建增加了难度。

四、加强高校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培养的途径

(一)基于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的特点,应构建分类管理与培养体系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高校非正式组织在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从政治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的角度加强对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的培养。由于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有很多都被淹没在学生群体中,并分散在学生群体的各处,有规划、多途径地合理利用多维度的测评去高效地挖掘合格的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才能进一步展开培养工作。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各大网络新媒体进行大众推荐及评比,再根据大学生的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察;另一方面,高校还需建立合理的测评标准,例如,可以根据影响力、亲和力、活跃度等维度进行评估,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现和挖掘高校中的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因此,高校的学生管理体系尤其是与学生接触较多的团委和各二级学院的党组织,应该主动承担起对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的培养职责。这其中,学院与学生接触较多,交流较深,更为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及个性特点,应肩负更多的发现、筛选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的任务。同时,在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团委应主动介入,加强对非正式组织的指导,了解青年意见领导的需求,开展有利于他们成长成才的培训。在选拔和培养的过程中,学院和团委之间应该做到:(1)加强沟通,积极合作,以一种“立足正式组织,放眼非正式组织”的态度重视培养工作;(2)在相关活动及事件中,可利用自由、开放、平等的网络平台,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3)以培养我国优秀的青年意见领袖为目标,定期评估培养成果,注重培养质量。

根据管理学的生命周期理论,要提高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的管理效能,应充分认识大学生和非正式组织的差异性,因事而异,因人而异。对低年级的青年意见领袖,要着重培养他们融入学校文化环境的思想和意识,欢迎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对高年级的青年意见领袖以正面的肯定与鼓励为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学校各种决策当中,通过激励使其完成带领非正式组织不断进步的愿望。

(二)基于青年人的思想水平和政治高度,应建立多样化的引导平台

非正式组织的青年意见领袖大多具有较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他们往往对各类社会现象、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现状的理解浮于表面和片面。因此,要借助各类传播手段,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对国家、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有一个比较全面性的了解和深刻的体会。

大学生借助移动平台,几乎实时在线,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也会在上网的过程中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管理部门应该主动学习各种新媒体传播手段,不断丰富与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对话的能力,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政策宣传、理论探讨、意见交流和建言献策活动,提高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应该建立一支网络舆情志愿者队伍,聘请一些思想理论水平高的辅导员或者老师利用业余时间主动游走网络,主动和青年意见领袖交流,帮助他们就当前的热点问题答疑解惑,指导他们的价值判断,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和水平,达到寓教育于网络交流中。

大学生除了上课,其他时间多数都生活在自己的宿舍。因此,发挥学生社区对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的培养作用也很重要,要通过生活利益、兴趣爱好等为凝聚点吸引他们参与社会活动,通过各种无意识的教育引导、交流联谊、团结凝聚等,和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导交流和沟通,达到寓团结凝聚于生活联谊之中。

一般来说,青年意见领袖都有一定的交友圈,高校要营造富有人情味的人际关系和氛围,使学生生活在互相关爱、尊重、平等、没有歧视的环境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融为亲密无间的整体,享受到彼此的理解,感受到家庭的关怀,就可以委派有一定素养的学生干部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到相关圈子“串门”的活动,在有意识的和他们交友圈的互动中交换信息,尤其交流国家的大政方针、学校的相关政策与制度等,通过在同辈人诉求相仿、认识接近的沟通中引导非正式组织的青年意见领袖,达到寓交流于同辈交往之中。

(三)基于青年人的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应丰富培养内容

1.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训

价值观的塑造与引导毫无疑问是培养青年意见领袖最为核心的任务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任何一个群体都需要由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来维系,这种普遍的价值观在共存的多元价值中处于主导地位,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高校作为精神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责任重大,必须在重视尊重学生多元的价值观选择的同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引领精神文化,并将其内容融入物质文化,将其要求纳入制度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具体化,使得教育可感、可知,最终达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目标。对当代青年意见领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零散在各处的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是青年意见领袖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价值观教育也至关重要。

2.增强政治素养培训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使我国所拥有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21世纪的青年大学生,前途和命运同祖国的发展与未来息息相关,祖国的发展离不开青年群体的奋斗和创造,青年群体的成长也离不开祖国的培育。所以只有当代青年怀有崇高的个人理想与社会抱负,明确时代责任,关心国事、天下事,才能不负祖国的厚望。

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作为青年群体的先锋,他们是否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是否能够认清国内外形势,成功应对国际政治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该引导他们及时地关心了解国内外形势政策、社会改革与发展的进程、社会特点与现状,拓宽视野,改善知识结构;领悟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背后所包含的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初步掌握科学地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标准和方法,提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水平,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紧迫感。通过提高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的政治素养,带领青年群体一起肩负起振兴中国的历史使命。

3.开展领导能力培训

一个合格的青年意见领袖不仅需要良好的个人修养、正确的价值观、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等,还需要和别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调动别人的积极性。另外,影响力与领导力相辅相成,虽然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在群体中与其他成员处于平等地位,但是要维持或提高自身影响力及号召力,就必须加强培养自身领导能力。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源于学生、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同时,他们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既是参与者,又是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在相关宣传、组织协调、服务沟通和榜样示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的,领导力模型具体包括学习力、决策力、组织力、教导力、执行力、感召力,注重他们领导力的培养,有利于他们及引导其他青年自我成长、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4.弥补法律道德素养培训

非政治组织的意见领袖往往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能力来领导非正式组织,但缺乏对国家关于网络宣传和信息服务、管理的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了解,在和非正式组织成员的交流中,有些还以资深大V自居,言行上可能会没有顾忌。因此,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培训,让他们了解法律边界,从而规范和约束其在交流交往中的言行。当然,意见领袖类型不同,其法律法规的约束也不一样,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意见领袖,开展不同内容的法律法规培训,比如时政传媒类意见领袖,主要加强他们对国家新闻传播方面法律的了解,对学术专业型意见领袖,主要强化他们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对青年文艺型意见领袖主要是道德规范的培训等。

(四)基于大学非正式组织的特点,应加强制度建设

按照群体理论,从当前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和利益诉求来看,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必然长期存在,而且发展会越来越迅速,并且随着社会更加多元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其意见领袖的影响与作用也日渐突出。高校必须建立认同融入、沟通机制和正确的引导机制,以实现大学生非正式意见领袖的健康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存在的特征性以及存在的必然性,正确认识不同性质非正式组织意见领袖的不同影响,发挥其正面效应,减少负面效应。特别要重视发挥非正式组织意见领袖的引领带动作用,既要充分信任和尊重他们,又要对他们加强教育和引导,依靠他们去联系和带动非正式组织的其他成员。一是要形成定期和系统地对意见领袖的发展变化、利益需求甚至政治诉求等基本情况进行跟踪调研的机制。要关注网络虚拟环境下的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群体结构和特征的影响,通过网上和网下活动,引导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意见领袖回归到现实中来,增强其“距离临近性”,以摆脱过度依赖网络带来的不利影响;二是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学工部门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顺畅沟通协调的机制。要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意见领袖,对一些积极向上的意见领袖可直接进行业务引导,并将其纳入学生社团进行规范化管理。及时了解和掌握校内最主要的或有一定影响的非正式组织青年意见领袖的动态变化,关注其不稳定因素,必要时予以指导和采取相应措施,加强与非正式组织意见领袖的沟通和联系,赢得他们的理性支持、情感支持和精神支持,对他们中出现的恋爱情感等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缓解他们的心理矛盾,使青年意见领袖健康成长,使得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意见领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和谐音符;三是针对高校非正式组织的情况修订相关的管理制度,使非正式组织的意见领袖带领组织在校园内活动有规可循,并提供他们活动所需的一些帮助,比如给予场地、经费上的支持等,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1] Velente TW,Pumpuang P.Identifying Opinion Leaders to Promote Behavior Change[J].Health Education &Behavior,2007(06):81-96.

[2] 郭超.高校共青团凝聚和培养青年意见领袖的困境及建构路径与平台构建——基于学生网络思想引领工作的视角[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11):39-44.

[3] 石国亮、朱峰.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民间青年意见领袖与共青团工作互动关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09):19-23.

[4] 梁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青年意见领袖的梳理和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09):10-13.

[5] 曹永森.青年意见领袖在重大事件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09):14-18.

[6] 黄豁、郭奔胜、季明、代群.理性看待民间“意见领袖”[J].瞭望,2009(16):14-15.

[7] 梁刚.社会资本视角下我国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03):48-51.

On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Opinion Leaders in College

Liu Xingping Shi Ying
(Party Committee Propaganda Department;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ohai University)

act: The young opinion leaders in college students of informal organizations, in a certain extent guide students’ way of thinking and behavior, because of its unique non organization and recognized and followed by the student groups. They are not only the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the important concern and influencer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ir culture is the inherent demand for their growth and important assurance for th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development and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forming reason of the young opinion leader in the informal organizations, combined with the growth environment,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ways to foster the young opinion leaders in informal organization, we should build the training system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assification, establish diversified guide platform, rich training content, strengthe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which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raining high-quality young opinion leaders in informal organizations.

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formal Organization; Young Opinion Leaders

G641

A

1006-1789(2016)04-0093-06

责任编辑 杨 毅

2016-05-19

本文系江苏省2015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生思想道德与学术道德提升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GLX15-059。

刘兴平,河海大学党委,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事务管理和高等教育;史颖,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

猜你喜欢

领袖意见群体
领袖风范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评“小创”,送好礼
领袖哲学
平民领袖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