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16-03-19钱书新嘉应学院广东梅州514000
钱书新(嘉应学院,广东 梅州 514000)
高等学校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钱书新
(嘉应学院,广东 梅州 514000)
国学经典诵读深受高校教学的重视,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推进亟待正面与落实。这一课题的有条不紊实施,尚需多方积极探索与努力,而对于高等学校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的经验交流,正是加强这一课题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三年多来,学校开设国学经典诵读课,对教学的目标、形式、手段、实践等,进行了精心的研讨和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高校;经典诵读;教学与实践;四结合法
国学经典这一中华民族智慧、精神和美德的载体,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学习的智慧宝典。它的以和为贵的理念、达济天下的胸怀、舍生取义的气概、见贤思齐的哲理、自强不息的意志、厚德载物的雅量等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理想和追求。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理解不够,传统美德观念较为淡薄,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也较为欠缺。我们以“大学生与国学经典诵读”为题对3000多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有近37%的文科生会每周花5小时左右的时间诵读国学经典,理科生不足8%。尽管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充分肯定国学经典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国学经典的未来充满信心,但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态度和认识不得不令人深思,由此我们认为高等学校重视并积极营造传承国学经典的人文环境极为重要,实践证明积极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诵读,从词源上分析由诵和读两个词复合而成,诵和读合称为“诵读”是在秦汉以后的事。《说文解字》注:诵,讽也;读,籀书也。段玉裁注: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不止于讽诵;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蕴[1]。王怀松认为诵读的精髓是:熟读精思,口诵心惟[2]。我们认为,诵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眼观口诵心惟而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全面深入理解文本的一种读书方法。经典诵读从认知、评价、审美三个层面具体参与,通过眼口耳三种器官的联动,先使文字符号通过视觉进入大脑转换为声音再通过听觉进入大脑,文辞和言语反复刺激大脑,实现对经典义蕴和价值的把握,这种活动是全身心的一种活动。大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活动是对大学生的一种润物无声的心灵浸透,对其优秀品格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熏陶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嘉应学院三年多来,以省级教改项目“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为契机,以“诵读经典,提升素养;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为宗旨,在全校范围内招收了三届三个班105位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成效显著,激动人心。在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四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一、把经典诵读和语音美、韵律美、情感美结合起来
为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经典诵读教学中采用了范读、齐读、自读、男女对读、赛读、角色读、配音读、接力读、表演读等形式。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都严格要求声音的语音美、韵律美和情感美,让声音借助于多彩的形式流淌出来,润泽师生的心田,生长正义、责任和智慧。
语音美是诵读经典的重要依托,普通话发音的标准和规范是语音美的基本要求,所以经典诵读中尽量要求学生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将经典的语音之美最大限度地展示出来。
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作押的是人辰韵,有学生在诵读时前后鼻音不分把“纷”“魂”“村”读成了后鼻音,使诗文的孤独凄凉和略显悠远清新明快被笨重死板和滑稽取代,诗文意境随之破坏,诵读者和听众的情感无所依托。所以经典诵读时做好声母发音清晰,韵母完整饱满归音到位,声调高低曲直抑扬顿挫,并用心纠正发音的错误,保证经典诵读的语音美,是取得良好经典诵读效果的前提和保证。
一些经典诗文不仅在内容上发人深省,在格律方面也是千锤百炼的。所以诵读时声音的韵律美也是重要强调的。
*基金项目:文章是嘉应学院“创新强校”科研项目成果。
作者简介:钱书新(1969,01-),女,汉族,河南人,汉语言文字学硕士,中国语言文学副教授,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等工作,在《中华文化论坛》《世界汉语教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
如《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诵读教学时学生很好地诵出了诗文的姑苏韵,把屈原的徘徊苦闷思索表达的荡气回肠,诵读得气韵悠悠跌宕起伏情真意切。声声入耳,动情于心,使人为诗文的优美节奏和旋律而陶醉于之中,又受到诗人情感的浸润和熏染。
诗的情感是诗文之灵魂,经典诗文的诵读更应该注重情感的表达。诵读时借助于音高、音强、音色、音长、停连等物理要素,辅之于语调、语气、轻重等情感要素,并配合表情妆容等副语言要素,充分烘托准确表达情感,才能更好地以情动人,以情化人。
如《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懂得:人的身躯怎能从狗的洞子里爬出。我希望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我将在烈火中永生!
在诵读这首爱国咏志诗时,指导学生在“人、狗”和“门、洞”两组词上使用重音,强化对比,把作者坚定的气节表现出来。在“爬出来吧,给你自由”的处理上,用低音和弱气息并使用上升的句调,表明敌人的阴险狡猾和威逼利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懂得”句中,前半句用慢速,后半句用快速,表现思索的情感和果断的抉择。“人的身躯怎能从狗的洞子里爬出”句,声音字字铿锵,表现出果敢和决绝。“我希望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前半句用声调,后半句用降调。“我将在烈火中”用升调并稍作停顿,“永生!”用平调并使用延音法,气息饱满、声音高亢,把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热望和对黑暗现状的痛恨以及做好了牺牲准备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充分展现出来。情感诵读如清新的空气沁入师生的心田,情感和情操同时激荡听众的心灵,最大化地实现了"理解、感染、吸收、升华"的诵读效果。
二、把经典诵读的内容和文化传承结合起来
经典诵读,我们本着真善美的原则选择蕴含着中华传统主流价值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智慧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等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普适性作品,在语音美、韵律美、情感美、内涵美的实践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收取多方面的精神体验和育人效果。选文在质美的同时兼顾文化的传承,选取古代的经典作品则大力挖掘其当下意义,实现其与当代人美感追求的对接;选取现当代作品以及“红色”经典时,选取那些经历了经典化过程的在现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流变的历史上确实起到过执守支撑和警世导向等作用的体现了民族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感召力的篇章。
以节日专题为例,清明节是祭祀先祖的日子,选取诵读篇目时不仅要选取抒发个人感伤情感的“清明时节雨纷纷”等作品,更注重选取展示先烈革命情怀锤炼国格人格传承英烈精神的诗文如《满江红》《囚歌》《有的人》,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等;端午节是诗人节也是爱国节,选取弘扬爱国精神忠贞报效国家的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的经典篇目进行诵读;中秋节是团圆节,凝注了中华民族期盼团圆渴望幸福的执著情感,在选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类的古代诗篇的同时还选取诉说离愁别恨的《乡愁》等,把个人的情感升华为一种渴望祖国和平统一的美好愿望。这样把诵读的经典内容和弘扬灿烂的中华文化结合起来,让经典诵读者把目光从专注于抒发我情我绪伤春悲秋的狭小空间拓展到关注民族大义胸怀国家的情怀,使经典诵读在主题方面不至流于世俗化没落化。当然,诵读经典不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将来都成为经学家文学家而是把经典的内容融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中,通过系统的经典诵读优化其人格丰富其心智开发其潜能,迁移其诵读的文化体验应用于人生的各个方面,最终提升生命的质量,充实人生的内涵,塑造中华文明的人格国格,从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把经典诵读和开展活动结合起来
诵读经典的成果,教师和学生之间都需要进行交流共享才能达到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为此我们成立了经典理论研究会、经典诵读会、经典诵读群等团体组织和交流平台,举办论坛、沙龙以及聚会等活动,为经典诵读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学术成果应用和教育实践的支撑,保障经典诵读的科学性和成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沟通交流。
(一)开展经典诵读游览活动
为避免诵读经典单调枯燥,让学生在生动鲜活的氛围中诵读,经典诵读会多次组织师生瞻仰游览与古圣先贤有关的人文景观,结合古诗文的产生地进行情景诵读,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在放松的状态下、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诵读经典,让参与主体感受到经典文化的魅力,从而更有兴趣地去诵读,更有追求地去学习,在经典的浸润中丰富人生。
(二)开展经典诵读演绎活动
为拓展经典诵读的视野,升华经典诵读的境界,我们开展了画经典演经典唱经典活动。
画经典活动中,我们选取一些借景抒情的精美诗文,如有关四时风光之春夏秋冬的《游园不值》《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长安秋望》《雪夜歌送武判官归京》;田园风光的《四时田园杂兴》《乡村四月》;山川奇景的《望庐山瀑布》《江畔独步寻花》以及边塞烽火的《凉州词》《塞下曲》等,在诵读教学时,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有特长感兴趣的学生抓住景物特点读诗作画更直观地表现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把画好的图画粘贴在黑板上欣赏,诗画结合陶醉其间趣味横生。更有利于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和创造力。
演经典活动中,我们选取蕴含浓浓乡愁的《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泊船瓜州》;依依惜别的《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人生感悟的《乐游原》《渔歌子》《寻隐者不遇》;忧国忧民的《题临安邸》《悯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让学生扮演角色充满激情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地进行表演,再现当时情景,在表演中感动,在表演中升华。
唱经典活动中,为了把经典诵读活动做得更加尽善尽美,为了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经典诵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我们不仅教学生唱《春江花月夜》《红豆词》等已有的曲目,还请音乐专家给《游子吟》《赋得古原草送别》《三字经》等谱上优美的乐曲,带领学生传唱,如今经典唱诵已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开展经典诵读研讨活动
为了将经典诵读活动引向深入,我们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设置“《论语》与做人”“古典诗词对流行歌曲的影响”“我校学生读书情况调查”“网络语言对中学生的影响”等课题并要求学生分组进行研究讨论。在研讨过程中设定学习目标,通过读书笔记、读后感、读后交流等形式进行评价学习效果,通过对这些课题的研讨,学生对古典诗词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在诵读吟咏中体会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一部分课题在学校进行了公开展示,引起了全体师生对国学经典诵读的兴趣,使大家能从多角度审视经典诵读的魅力,从不同角度让师生受到了经典文化的洗礼,并在全校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四、把经典诵读和思想责任结合起来
经典诵读这种在神州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民族化教育形式不能功利化,需要我们批判传承科学研究,要把经典诵读和思想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担当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促进新一代的健康成长,促进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此我们的经典诵读教学目标从“历练诵读技能”“感受经典文化”“涵养精神品质”三方面进行定位构建起了“诵读、启智、审美”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正如泰戈尔所说“无形的东西必须用有形的东西来体现”,为实现经典诵读的教学目标,在经典诵读教学时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进入国学经典的世界,渗透多样的生命情境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浸润体验。通过经典诵读,学生可以感受陶渊明面对黑暗的远离,李白面对放逐的旷达,杜甫面对挫折的坚持,苏轼面对纷争的淡定,欧阳修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尔乐的气度等等。这些情境既可以丰富学生的阅历,开阔人生的视野,也可为将来发展打开局面,进行人生知识和经验的建构,提供生命的安顿点,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此外,在经典诵读教学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以理性化感性[3]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树立社会责任观念。在当下喧嚣浮躁光怪陆离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在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更应肩负起引导学生的责任,先澄净自己的心灵然后俯下身去关怀学生,在国学经典诵读中为学生寻找成长的支撑点和契合点,让感性与理性并举完善学生的思维品质。一方面,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阅读取向,使之爱上经典诵读;另一方面,学生积极诵读国学经典,不断积淀人文素养。两相交融相互促进,从而让学生进入一个澄澈宁静散发幽香的国学经典诵读的美丽世界,在不断培养学生丰富的感受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理性与感性平衡发展。使学生在情境沉浸与感受中把理性知识化为感性思维再到理性能力,思索如何处理天地人关系,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升华生命高度,最终成为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人。
[1]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81.
[2]王怀松.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4).
[3]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语文出版社,1999.
Since rea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s attracts attention from colleges teaching,it is urgent to face and boost its educational process.Actively exploring and hard work by multi-parties need putting into practice orderly.To exchange experience on it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betwe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essential step to strengthen its process.So far,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s reading class has been opened for more than three years.In-depth discussion and exploration on the educational target,pattern,method,and practice have been performed carefully,and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gain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reading classics of traditional culture;education and practice
2096-000X(2016)15-0146-03
G642
A